复旦90后教授: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卓越和有趣

作者:殷梦昊 张菲垭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9-22

她是潜心育人的“宝藏老师”,是勇攀高峰的“学术新星”,致力于研究中国背景下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2013年,她从复旦本科毕业,2017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2022年,宋弘破格晋升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扎根中国,经世致用,传承发扬复旦经济学研究传统,以科研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专注与纯粹之心。这,就是宋弘的学术之道。

“站在巨人肩上,眺望远处风光”,从本科课程论文开始,迈出科研第一步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最年轻获得者,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科新人,洪银兴经济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主持自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担任多本SSCI国际权威期刊副主编和编委,获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顶着许多光环的90后青年教师宋弘,如今依旧习惯背着双肩包行走校园中,与十几年前在复旦读书时的打扮相差无几。

若要追寻这位学术新星的学术起点,答案就是复旦。从学生到教师、从少年到青年,这里承载和陪伴了宋弘人生中近十年时光,成为她“一生中最宝贵、成长最快、感悟最深的日子”。

正如2022年,在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上,宋弘代表青年教师发言时说道:“学校与学院为年轻学者搭建了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处的风光。”

2022年,宋弘在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活动上代表青年教师发言

面对课堂上的孩子们,宋弘现在偶尔会生出恍惚之感——2009年,一位性格腼腆、爱好广泛的浙江姑娘考入复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同样眼神懵懂,充满期待。

那时的她,以为自己将来会到券商、投行之类的地方工作,而从没想过投身学术。和许多复旦学子一样,她活跃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翻阅各类文献,参与科创、曦源等本科生学术项目,把握机会出国交流,参与投行机构实习,“什么都想要尝试一下”

宋弘既喜欢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精妙逻辑,也对文学、历史、社会学兴趣盎然。而经济学,不仅有数理量化的科学严谨,也有社会历史的人文情怀,还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下牢牢吸引住了宋弘。

复旦经济学院教授、公共经济系系主任封进很早便对宋弘印象深刻。当时,学院组织了许多前沿学术会议,封进发现这个刚上大三的女孩常常出现在讲座现场,和许多硕士生、博士生一起听得有滋有味,表现出对学术的浓厚兴趣。

宋弘(左一)毕业时与封进老师的合影

本科期间,宋弘修读了封进主讲的“社会保险经济学”,课程结束主动和封进探讨问题,并在她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有关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竞争的小论文。回头来看,这个研究略显稚嫩,最终也没有发表,却难掩一个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那时,中国大多数微观调查数据库还没发展起来,我都是从图书馆找纸质数据,再加上从网上下载图片格式的数据,手动录入来做数据分析。”宋弘记得自己当时录入数据就花了快一个月时间,经常一整天泡在图书馆或光华楼自习室,但她乐在其中,丝毫不觉艰苦。

宋弘读的几篇参考文献中提到了某些地区民营医院的情况,不禁有些怀疑: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吗?她想到一个“笨办法”——挨个打电话求证。“有些医院不太搭理人,但也有些和我分享了一些信息,总的来说,还是很有收获。”聊起当时的经历,宋弘会心一笑。

这份“较真”,和封进老师的以身作则不无关系。“封老师对小细节格外重视,做研究时相当细致。她现在还经常亲自去全国各地的医保局做调研、拿数据,我很佩服她这样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宋弘说。

“如果你对做研究感兴趣…”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做好“学术引路人”

体验过学术科研、投行实习、出国交换等,宋弘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她发现相比业界的工作,学术研究相对开阔自由的特点更加契合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本科毕业照,右二为宋弘

从复旦毕业后,她选择赴本科期间出国交换的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博士,期间,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国背景下的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

读博后,她方才意识到相较于本科期间轻松而难忘的科研尝试,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和此前大相径庭。“有时要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才能看到一丝回报。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付出、不言败不放弃的品质,也需要有平常心来面对。”

博士期间在美国参加会议

劳动经济学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宋弘对此非常感兴趣,经常一整天从早上到深夜都在投入的看文献或分析数据,“不论是理论建模、数据分析还是思考写作,都乐在其中”。她也积极拓宽合作研究的边界,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在提升学术能力的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人生经历。

得益于持续的努力和导师陆毅教授的指导,博士刚毕业,她就在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刊物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劳动经济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关注中国背景下的教育和人力资本问题。这一期刊一年仅发表30多篇文章,而且发表的绝大多数研究关注美国劳动力市场问题,这是当年非常少有的关注中国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2017年,博士即将毕业的宋弘在参加美国AEA经济学年会时顺利拿到了母校的offer。

宋弘与学生合影

2018年,回到母校任教的宋弘开始为本科生开设“劳动经济学”课程。曾经,经济学院陈钊、陆铭、罗长远等许多老师的课程都给她留下过深刻印象。延续前辈们的教学风格,她在授课过程中讲求理论与实际的充分融合。

比如介绍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时,宋弘以“复旦食堂对访客开放”为例,请同学们用该模型对这一举措进行评估,同时探究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溢出效应”和“动态影响”等问题,利用现实的例子形象介绍经济学研究中经典理论和概念。

“宋老师讲课时常常融入我们身边的案例,充分尊重大家提出的各种观点。我们随意说出的话,都可能被作为探讨的课题。”2021级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的刘潇阳说,宋老师对经典文献的讲解也很精彩,特别是教育回报率估计的相关论文,“每每听到都会眼前一亮”。

宋弘和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合影

“如果有同学对做研究感兴趣的话……”这是宋弘课上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到实证模型的参数和代码、大到论文框架构思,面对学生,她乐意当一位贴心的“科研引路人”,将心比心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智慧和方法。

从事经济学研究兴趣很重要,如果学生们能做出一点成果,或大或小都是一种鼓励,希望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学术自信和兴趣。

在她的点拨与帮助下,不少学生对学术研究萌发了热情与兴趣,选择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扎根中国经济社会,做“经世济民”的研究

复旦经济学科有着“经世济民”的学术传统。受学院前辈和学院学术共同体影响,回国后的宋弘,更加重视扎根中国现实,近几年研究几乎全部来自其对中国经济社会中现实问题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由此,“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成为她开展学术研究的底层逻辑。

与大师同行,见贤思齐是宋弘快速成长的一大动力源。她谦逊表示,自己的许多研究都得益于前辈们的指导与合作。“他们对中国现实经济社会的关注、对实地调研的重视深深影响着我。”

宋弘和张军教授的合作研究关注中国精准扶贫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问题,尝试从扶贫攻坚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在经过六年打磨、三年审稿后,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美国经济杂志:经济政策》),期刊主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rzo F.P. Luttmer评价“这一研究为理解中国扶贫政策的影响和机制提供了严谨的分析和有益的见解”。

宋弘和罗长远教授的合作研究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关注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等系列前沿交叉问题,在国内权威期刊《经济学(季刊)》上先后发表三篇论文,为理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效应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她与封进教授合作的研究,关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现实民生问题,多篇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期刊……

“问题导向、知行合一,经世济民、追求卓越”,这是经济学院的院训,是复旦经济学科百年精神传承的注解,也是宋弘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我希望自己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论文发表上,而是也能有机会更直接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实践和发展。

除了为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建言献策,相关资政成果被采纳并在国家级重要资政刊物发表外,宋弘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科研为目标群体带来切实福利。

一个偶然机会,宋弘发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团队在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展大量的人力资本随机实验,很受启发也非常敬佩,便主动联系这个团队,多次去当地向他们请教与合作。

如今,双方开展多项合作,研究覆盖了我国欠发达地区100多所中小学和100多个乡村,特别是教育帮扶方面的政策评估,研究结论对于当地的教育质量改善具有启示意义。

数不清为数据或模型而失眠的深夜,风雨无阻出差调研的艰难时光,努力打磨六七年的论文在审稿修回三年后被拒稿……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背后,更多的是挫折和困难。

真正的学术研究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非常重要。这样,即便有时觉得疲累,也能有动力坚持下来。

这是宋弘保持科研热情的秘诀,也是对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最真挚的鼓励。

制图:实习编辑:谢文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