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声老师,一世恩情;桃李芬芳,教泽绵长。良师不止在三尺讲台播撒知识,更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提灯引路,撒下爱与呵护的种子。我国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复旦大学特别推出“我和我的老师”系列策划,邀您欣赏复旦师生间的动人华章!
一
若问我初见高翔老师是何时,我不敢给出确凿的答案。大二第一节有机课,高老师走进教室之时,我便有似曾相识之感。高老师身材不高,却格外挺括,他的衣着总是非常得体,有“如见大宾”的感觉。高老师脸上常挂着笑容,它是舒朗的、真诚的、和蔼的、慈祥的、纯粹的,更是青春的,令教室里空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带上了兴致。
高老师的眼神慈祥而温和,又传递出坚定的期待,那是独属于师者的眼神。当你的目光与高老师的目光相迎,若非刻意为之,便很难移开去,毕竟智慧与善意是谁也不愿避开的。
电子与核的故事,高老师已讲数十年,但他毫不懈怠,简约而清晰的课件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断修订、臻于完美。我们爱听高老师讲故事,一位室友后来转去其他专业,大二下期中退了几乎所有化学专业课,唯独保留了高老师的有机课。高老师对我们这些听众也关怀备至,用不了几周,他便能喊出全班的名字。
二
大二上临近期中,水痘病毒兴风作浪,我与室友先后感染,有机化学的期中考试只得缓考。缓考是某个周二下午,上午课后,高老师主动把我俩留下,询问自学情况,为我们单独答疑。次周周一,高老师又邀我们去办公室分析试卷,还关心我们有没有进课题组,他说:“不管以后做不做科研,我建议你们都在本科跟着导师完成一个项目,这个过程是很锻炼能力的,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这都是宝贵的经历。”
当时的我尚无充足勇气涉足全新的领域,但高老师的教诲我始终谨记,它不仅支持了我大半年后迈出进入课题组的关键一步,更在我日后遇难事而有所畏惧时,指引我鼓起勇气、砥砺前行。
三
高老师会适时地组织课堂小测验,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思考与练习的机会。题目投影在屏幕上,每个同学自备一张小纸作答,故每次测验后,高老师都会丰收一大批“千姿百态”的小纸。下次课上,小纸会准时还到我们手中,上面多了细致的批改和打分。
在众多化学专业课中,有机的作业应是最难批改的。满本子结构式让人眼花缭乱,要准确辨别,必需极好的眼力和耐心。而我们的两位助教一丝不苟,作业本发回时,总能看到他们细致的批阅,大大小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在高老师麾下,他们果真领会并发扬了那股认真劲。
大三时,我与同学在学生代表大会上提出“关于改善本科生课程助教选拔、培养和考核的提案”,因此访谈了研工部和各院系的七位老师,而高老师是我们最先想到的访谈对象,他也热情地欢迎我们。
高老师说,在教学和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他特别感到助教工作的重要性。从“助教”的历史沿革,到岗位设置、供求情况,再到具体工作和要求,高老师与我们娓娓道来,他对教学的热情和责任感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们。高老师感慨道:“复旦总是有那么多优秀的本科生,如果助教做得更好些,那么所有同学都会更优秀、变得更好。如果真的大家都重视了,想着改变它了,那就好办多了。”
在提案的结语部分,我们引用了这段话;在提案答辩时,我们展示了这段话。我们的提案获得了首届校园治理大赛亚军,我也有幸站上学代会的讲台传递我们的心声。我想,这也是高老师的心声。
四
2017年夏天,我与另两位同学一起被抽中,参加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高老师是带队老师之一。得知要参赛,我内心忐忑。某日上午,我们在化学楼集中,高老师见着我们很高兴,先唠起家常,又过渡到竞赛的历史沿革上来。高老师让我们放平心态、不要有压力,迎着他慈祥而温和的眼神,我脑子里的弦舒展了。
高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卿云轩买了复旦校名文化衫,这是我们出征的战袍。我提出想温习滴定实验操作,高老师也请预备室老师安排妥当了。
比赛在华师大闵行校区举办。出征前夜,一位同学发烧,高老师非常关心,要他量力而行。之后几日,无论在微信群还是当面,高老师频繁地问他身体状况。
竞赛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对于实验操作,我仍很焦虑。将入场前,高老师恰到好处地现身,见我有些紧张,便说:“不要有压力,做着如果觉得身体吃不消,也可以出来。”我镇定下来。我有一个实验做得不理想,高老师说:“做完了就好,不要多想,晚上要不要一起去打乒乓球?”次日上午,获知自己拿了一等奖,我有些惊讶,也庆幸自己不负使命。
竞赛活动闭幕式前,华师大的随队志愿者为我们送来大合影照片,志愿者也参与了合影,却没有照片。高老师取了一张,送给她留作纪念。
五
高翔老师于2019年年底荣休,在复旦教职工荣休仪式上,他说最感动、最珍惜的是学校把他从一个一开始不懂教学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他还说:“我并没作出什么突出成绩,只是我爱你们,爱学生,爱老师这份职业。”
本科毕业后,我在化学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作为“人才工程”队员担任本科生辅导员。去年夏天,我如愿回到母校复旦附中任教化学学科,正式开启人民教师的生涯,而高老师是我的榜样——为人、为学、为业的榜样。
作为后辈,唯愿不负期待,继续事业,接力奋斗。
【作者简介】
金晓阳,复旦附中化学教师,复旦大学化学系2018届本科毕业生、2023届博士毕业生,第24批“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