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2024年度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先锋计划”暨“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年度(2023)优秀学术成果”评选结果揭晓。这也是我校首次开展人文社科领域的年度优秀学术成果的评选。
经个人自主申报、院系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突厥汗国暨西域北狄东胡汉文史料编年辑证稿》等10项成果入选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年度(2023)优秀学术成果,《自然理性内化与心智因果起源的哲学探究》等10项成果获得提名。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年度(2023)优秀学术成果
《突厥汗国暨西域北狄东胡汉文史料编年辑稿》
【成果形式】著作
【出版、发表时间】2023.12
【出版、发表单位】商务印书馆
【完成人】吴玉贵,文史研究院
【关键词】突厥历史、编年、考证
成果简介:
《突厥汗国暨西域北狄东胡汉文史料编年辑证稿》(简称《辑证稿》)在新体例的基础上,全面搜集、系统辑录、深入研究突厥汗国及相关的西域、北狄、东胡汉文史料,为突厥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辑证稿》分上下两编。上编“突厥汗国暨西域北狄东胡汉文史料编年”,在《资治通鉴》构建的编年体系的基础上,对545至630年期间突厥汗国及与突厥密切相关的西域、北狄、东胡汉文史料做系统编年和考证。下编“突厥暨西域北狄东胡汉文风俗及传记史料辑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突厥汗国及西域、北狄、东胡诸族“风俗史料”,二是突厥及西域、北狄、东胡诸族人物的“传记史料”。系统辑录了编年体例无法容纳的突厥汗国及相关的汉文史料。搜集、辑录史料外,《辑证稿》还对这一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及其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各条史料下附载的“校注”与“疏证”,二是对传记史料的“释证”。避免了史料整理工作中常见的重罗列、轻研究的通病,为古代突厥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对中国中古民族史、丝绸之路史和内亚历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区域社会史脉络下的徽州文书研究》
【成果形式】著作
【出版、发表时间】2023.09
【出版、发表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完成人】王振忠,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徽州文书、区域社会史、明清史研究
成果简介:
《区域社会史脉络下的徽州文书研究》2023年出版,是作者利用新见史料研究明清史的学术专著。全书除了各章节实证性探索之外,其前言更关涉对民间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及相关实践的整体思考,具有方法论上的学术意义,有助于今后包括徽州文书在内的民间文献之收集、整理与研究。作者认为:徽州有着极好的“史料环境”,应以此为线索从事实地调查,藉助田野考察所获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制度史的观照下溯流寻源,对区域社会之嬗变做出合理的阐释。以徽州文书为核心史料的探微索隐,绝非仅仅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是为了透过区域研究,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阐释中国的大历史。目前,民间文献研究已成为中国史领域的学术热点之一,而徽州作为传统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之一,是区域史和历史地理研究的绝佳学术领域。本书发掘丰富的文献遗存,深入开展徽州区域历史研究,这对于具有深厚学术积累的历史地理学和“徽学”两个学科之进一步发展,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成果形式】著作
【出版、发表时间】2023.11
【出版、发表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完成人】孙大权,经济学院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术语、术语革命、知识与语言革命、日语术语借词
成果简介:
《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全书63.2万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作者用时10年,对中国近代出现的数以万计流传至今的经济学新术语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该书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其影响。既从个案研究了132个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又在整体上研究了三个阶段经济学术语形成特点。发现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是一场古今术语革命,但革命中有传承;主要术语借鉴了日语术语,但借鉴中有选择。本书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语言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经济学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再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成果形式】论文
【出版、发表时间】2023.05
【出版、发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
【完成人】吴晓明,哲学学院
【关键词】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根本差异
成果简介:
论文对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探讨是以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为中心来展开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立足于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割与对立,立足于此种分割-对立中“真”与“不真”、“实在”与“非实在”的分别归属。而中国哲学则截然不同,它植根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的独特建制——非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由此而来的分辨性结论是:“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则在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在形而上学之外。”
在此分辨性结论的基础上,该文侧重的理论任务是: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引向深入。因此,本文的具体化议题是:(1)形而上学是什么;(2)“超越”问题;(3)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4)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
《上海话E/EI变异与上海普通话ei的双向动态影响》
【成果形式】论文
【出版、发表时间】2023.01
【出版、发表单位】中国语文
【完成人】陈忠敏,中国语言文学系
【合作作者】马良、温睿
【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双向动态影响
成果简介:
论文通过分析上海话“雷”等字韵母E/EI变异,及上海普通话ei韵母变异来研究近年来上海话与普通话的双向动态影响。相较于以往的方言研究,本文有几点创新:一是把城市方言变异与城市化进程、普通话影响以及移民因素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二是不仅用语音变异的实例来说明普通话对上海话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异,而且通过年龄层次的量化分析说明这种影响程度的深浅;三是成果还研究了上海人说普通话(上海普通话)“雷”等字韵母ei双元音化程度;四是研究基于声学和统计分析。双元音的音段切分首次采用了一阶导数极值点法,为今后同类研究贡献了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论“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成果形式】论文
【出版、发表时间】2023.01
【出版、发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
【完成人】蔡从燕,法学院
【关键词】国际法、国际秩序、规则观
成果简介:
近年来,美西方国家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这些国家对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所指 “规则”始终语焉不详,从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造成了混乱,甚至产生了欺骗性效果。经由细致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该文有力地揭示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实质,即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西方国家追求把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把区域国际法凌驾于普遍国际法以及将国际法泛政治化的规则观。这种规则观损害了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违背了完善全球治理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时代要求。为纠正美西方国家经由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追求的规则观,中国主张“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然而,对于应当如何理解“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规则观,此前学界缺乏专门讨论,论文对此做了深入阐述。
Implicit guarantees and the rise of shadow banking: The case of trust products(隐性担保与影子银行的兴起:以信托产品为例)
【成果形式】论文
【出版、发表时间】2023.05
【出版、发表单位】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完成人】钱军,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合作作者】弗兰克林·艾伦、顾弦、李炜、钱一明
成果简介:
论文为近年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提供基于隐性担保的系统性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中国的影子银行板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呈现指数级增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及其对企业融资和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金融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激励与风险建立理论模型指出,对投资项目进行尽职调查并为投资者提供隐性担保是金融机构的一个“次优解”。基于2002-2020年中国全部持牌信托机构发行信托产品的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隐性担保将降低金融中介的收益率利差、投资房地产将提高风险利差等理论推断,而且发现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尽管抑制了隐性担保降低收益率利差的效应,但也减少了非国有企业融资,以及未在事实上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让利率真正成为事前评估投资企业和项目风险的核心工具,并在债券违约后涉及破产重组时充分尊重各类债权人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使其退出历史舞台。
青年成果
《汉唐间的制度文献与制度文化》
【成果形式】著作
【出版、发表时间】2023.09
【出版、发表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完成人】黄桢,历史学系
【关键词】汉唐历史、制度文献、制度文化
成果简介:
《汉唐间的制度文献与制度文化》全书25万字,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精细严密的政治制度乃古代中国的重要特质,对官制朝仪的记述与考释也是一项长期活跃的学术活动,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制度文献在汉唐间从萌发走向繁盛的历史进程,既以个案揭示制度著述在取材、编纂、流传方面的细节,又在整体上把握两汉、魏晋、南朝等阶段制度之学的特点。深入解析职官仪制文献也打开了观察制度文化的窗口。这些书籍篇章承载着围绕官制朝仪的认知和理念,其作者、读者往往参与制度的建设与运行。通过考察撰作、传播、阅读诸环节得以获知时人面对王朝典制的心态,带领我们走近中古的政治环境,进而理解国家体制生发和演进的文化土壤。政治制度史是积累丰厚的领域,本书在资料与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话语势能”构建与国际话语塑造》
【成果形式】论文
【出版、发表时间】2023.12
【出版、发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
【完成人】陈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国际秩序、制度与规范演进、国际安全、全球治理
成果简介:
论文立足当前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战略需要,将国际话语塑造置于外交争论视域下加以考察,充分发挥“势”这个中华传统战略理念,对接有关国际话语争论与塑造的国际学术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话语势能”理论框架,论证国家如何系统把握并主动适应、利用和改造由话语联系、主体关系及平台机制等复合构成的政治情境,构建有利态势,生成推动变革的“话语势能”,塑造国际主流话语,并深度利用联合国系统的文字及视频证据,通过中国在人权这一关键敏感领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入国际话语体系的实践经验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效力进行展示及验证。这一研究实现了中华经典概念与国际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解释中国塑造国际秩序、规范与话语实践的新路径。
《传统人口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之局限与未来展望》
【成果形式】论文
【出版、发表时间】2023.11
【出版、发表单位】人口研究
【完成人】王雪辉,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合作作者】彭希哲
【关键词】人口学、人口学指标、时代性、本土化
成果简介:
论文针对传统人口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前瞻性展望。一是深刻剖析传统人口学的局限性:文章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人口学的某些概念、指标和理论已经难以准确反映和解释中国的人口现象。特别是对于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和家庭研究等领域的指标,其时代性和本土化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提出人口学创新发展的方向:面对传统人口学的局限,文章提出了人口学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的观点。强调人口学研究应结合新时代的特征,遵循时代性、本土化、拓展性和国际化的理念,对传统人口学指标体系和理论框架进行改良或创新。三是强调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文章不仅强调了人口学研究的本土化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人口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提倡构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被国际学界接受的人口学新指标和理论。四是推动构建中国人口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文章致力于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人口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年度(2023)优秀学术成果提名
青年成果提名
为支持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重要学术和资政成果持续做好成果转化和培育工作,构筑和加强一流文科科研体系,学校自2021年起开始实施“人文社科先锋计划”,对人文社科优秀学术成果培育项目给予支持,迄今已累计支持114项原创成果。2024年,学校启动人文社科年度优秀学术成果评选,并与原“人文社科先锋计划”的推选工作紧密结合,旨在进一步激发人文社科学术生产力,表彰学术原创精神,宣传展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新进展,推动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
学术创新,步履不停,推动人文社科发展迈向新高度。祝贺以上老师及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