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APP:​复旦大学——瞄准“超常布局”,人才评价“转向”

作者:姜澎摄影: 视频: 来源:文汇APP 2024年8月22日发布时间:2024-08-22

全球卒中研究领跑者、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世界卒中组织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

这个暑假,已全职加入复旦大学的知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世界卒中组织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繁忙异常,从招聘博士后,到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他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我希望能融合神经调控、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与临床研究,加快基础研究的应用转化,培养能应对下一个十年挑战的优秀青年人才。”

与此同时,还有4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也正在办理入职手续,他们即将成为复旦正在布局的全新学科和科研方向的带头人。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必须人才先行。对高校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引才力度,集聚顶尖人才,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自主培育顶尖人才。”学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看“帽子”到看“匹配度”

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基础。记者从复旦大学人才办获悉,今年上半年,已有80多位学者入职复旦大学,其中70%为学校正在重点布局的基础学科和新工科的急需人才。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不少院系引进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帽子”、数论文。因为按照学科评估标准,这些指标都与学科排名密切相关。但近几年,情况有了明显变化。 学校逐步将人才规划与院系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的学科布局规划合而为一。“学科建设和布局的目标,不是为了排名,必须要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满足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这也成为学校目前人才引进的标准。”

以复旦大学传统强势学科化学学科为例。围绕新材料、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化学学科产生了全新的“增长点”,这些对于集成电路发展和生物医药发展至关重要。“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强化新材料、化学生物学等全新的方向,无论是人才还是资源,都往这些方向领域倾斜、投入。”化学系系主任周鸣飞教授告诉记者,过去五年,化学系已引进了10多名化学生物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同时,院系也在不断加大培育青年领军人才的力度。

再如,针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学科,学校系统梳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地图,用足、用活基础研究特区专项。目前,来自计算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系统软件、人工智能可信计算等多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已陆续全职加入复旦。其中,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IEEE ComSoc)副主席高跃入职后,已建起了全新的研究机构,正带领团队开展空天通信研究。

从数“成果”到拼“定力”

在复旦湾谷,即将完成重装焕新的相辉研究院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没有实验室,却有访问学者随时可入驻的共享办公室,还有咖啡馆、茶室、功能齐全的小会议室等。

在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心目中,这里是一个学术自由空间,是“鼓励学者打破传统局限和藩篱,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地方”。

作为第一个承接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任务的新型管理服务平台,相辉研究院在2023年11月成立之初就定下目标——面向全球集聚人才,入选的学者10年聘期不设考核,只需定期沟通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工作进展。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为了让他们安心探索穷理,深度交叉融合,真正助力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

在第一批入选的6位相辉学者中,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领域不断推进,今年初,他联合英国学者罗寿青发布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由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带领的团队,也正开始探索蛋白组解码技术等新的研究方向……不难发现,这些青年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推进或与新的学科交叉,开启新的研究方向。

据悉,相辉研究院今年还将新增8位相辉青年学者,其中,最年轻的学者杨莹今年仅29岁,已在应用数学顶刊上发表4篇论文。而新学期,还将另有4位顶尖科学家全职加入。

从“人才跟着资源走”到“资源跟着人才走”

就在不久前,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周鹏和刘春森,带领团队在纳秒编程闪存的大规模集成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被认为“能改变人工智能时代的高速非易失存储技术”。刘春森正是复旦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支持的最年轻学者,入选时年仅29岁。

过去两年来,一批年轻学者不断产出优秀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和学校的“转向”关联密切:改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才跟着资源走”的局面,真正让“资源跟着人才走,尤其是跟着青年人才走”。

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结合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布局重点发展的基础研究方向,每年评选一批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杰出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对杰出领军人才,复旦提供综合支持保障,“一人一策”支持勇闯“无人区”,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对于青年科学家,学校鼓励探索交叉融合领域,冲击国际顶尖的重大科学问题。近两年来,学校累计投入经费1.16亿元,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85人。

同时,这些支持项目不按院系或学科设置申请限额,入选科学家有足够资源和自主权。目前,复旦已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共遴选资助37项瞄准原创前沿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入选者平均年龄37岁。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有专家特地提出,“期待他们产出更多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成果”。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