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六年】叩问初心,擦亮底色!踏浪新时代,激荡铸魂育人之道

作者:李沁园摄影:成钊 等 视频: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8-22

“此收音机管理系由陈望道指定……应用,故近日凡延安一切广播之荒谬谣言,均能于当日传递全校,等情,希注意防制。”

“学校据点以复旦大学为最好最典型。”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三楼,展陈着两则对比鲜明的文本——1945年国民党反动当局给时任教育部长的加急电令,和周恩来对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目前工作的方向与半年工作计划》的批示。

2024新年第一天,“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师生在一堂以《从信仰之源到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课中展示、讲解这两则文本。这也是“星火”队践行总书记嘱托的又一步。

从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老校长,到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高校,赓续百年的红色基因不断叩问办学治校的初心和使命;从建党99周年之际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到建党百年之际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过去六年见证学校党建思政工作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新时代是高等教育的大时代。风起云涌间,复旦人坚定心之所信、锚定行之所往,铸魂时代新人、培育强国一代。

“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开讲

01 筑牢“承重墙”:起笔党建引领,落墨立德树人,体系建设深扎根本

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

接待学习团队170余批次,累计服务13.3万人次,形成实践案例38个,课程14门,现场教学阵地5个……作为12个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中唯一的高校基地,依托复旦大学建设的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自2021年6月启动以来,持续发挥“经验成果展示、阵地管理服务、课程建设实训、理论实践探索”的重要功能。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如何落到实处?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近六年来,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把党建思政工作的根系扎得更深、地基打得更牢。

“三线联动”固根本。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激活党支部建设“生命线”,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一线贯通”——作为基层党组织,校党委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党员先上”成为新时代复旦党员的鲜明标识,“三全育人我当先”“报国成才我奋斗”“服务师生我创优”“救死扶伤我先上”“老有所为我带头”成为全体党员“重点半数”带动师生员工“最大多数”的行动自觉。

“三全育人”汇合力。入选全国首批10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三线联动”党建育人、“六度空间”协同育人、“五维育德”思政育人工程,系统推进思政课创优、课程思政攻坚、书院立德修身、强师行动、研究生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网络育人、育人评价体系8大行动计划,构建“三全六度十育人”工作格局。

从“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到“党旗领航铸魂育人”项目再到“强国追梦铸魂育人”行动,结合年度重大契机谱写的“铸魂育人三部曲”,唱响了复旦人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高昂旋律。

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如同“承重墙”,承高质量发展之重,承铸魂育人之重;作为办学治校的“承重墙工程”,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确保复旦学子堪当重任、工作队伍能承其重。

如今,“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实施,具有复旦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正加快构建,时代新人自觉融入强国洪流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

02 建强“主渠道”:彰显圈层效应,实现螺旋上升,课堂教学枝干挺拔

2024年春季学期,2023级本科生课表上多了《强国之路:形势、政策与使命》这门新课。

这门课所学的不是某个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从校情、学情、国情、社情、世情出发,从“学会学”到“学会问”到“学会做”的创新教法,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论深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国“行动派”。

这门课不限于一学期。在两年四个学期中,按照“学思践悟”四步两阶设计,以强国志引领报国行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两年内关注、思考、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完成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的螺旋上升认知闭环。

这门课没有一名特定的任课教师,不在一间固定的教室。188个小班、近700位教师,优中选优的134个现场教学基地……院士、知名学者、杰出校友、地方党政领导、国企负责人、老同志、先进模范等“大家”讲给大家听。

“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

以思政大课带动教育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一系列“非同寻常”的谋划设计,贯穿以“随物赋形”的育人方法,深入诠释“全校共上一门课,到全社会上一门课”。

“育人主渠道”何以守正创新?近六年来,围绕课堂教学的改革步履不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不断强化,“大思政课”体系持续完善。

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牵引的思政必修课程群,实现内容体系的整体升级;在全国高校率先布局系统建设“四史”课程,“一史一门课”“一课一团队”,系统化建设12门选修课程……让学子们“到课”更“到场”,“抬头”更“点头”,“入脑”更“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深耕本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更多学校建好这门关键课程。

临近2023岁末,《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门上了20多年的“老课”,仍在汇集年轻学子的“新思”。两个小组的同学围绕对张桂梅老师的报道和电影《我本是高山》,先后分享着“典型人物宣传”在新时代的变化和特点。

2023秋季学期,课程还请“星火”队指导老师上第一课,讲述陈望道与复旦新闻学院的红色基因;讲到建党部分,带领同学们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邀请同学旁听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邀请延安大学新闻系主任线上讲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

如今的“马新观”不仅是一门课,更统领复旦新闻专业教育所有课程,盘活新闻教育一盘棋,形成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一张网。

从启航、领航到全面深入推进,“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复旦蔚然成风。以点带面“树标杆”,培训研究“出实效”,分类施策“重专业”,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类课程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

03 打造“大课堂”:大学文化滋养,第二课堂丰盈,育人场域枝繁叶茂

数学科学学院2021级英才班本科生吴悦卿在高考前一周复旦附中举行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上,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第一次接触到来自复旦大学的“信仰学长”。

建党百年之际,“复旦大学—高中学生党员接力培养项目”启动,将优秀本科生党员、优质党建资源引入高中,组织优秀大学生党员,从高中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始参与接力培养,直至学生正式加入党组织,从高中源头上建设高校学生党建“蓄水池”。

2023年,吴悦卿成为“信仰学长”,还作为玖园志愿讲解服务队的一员,带领附中的学弟学妹们走进苏步青旧居。“看着同学们真挚而热烈的眼神,就想到两年前的自己,也更坚定自己的选择。”

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汇入时代发展大潮,更融入学习生活点滴,以大学文化滋养,以第二课堂丰盈,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文化校历

2023年9月1日,近20年来的首次户外开学典礼上,新生们收到一本缤纷的小册子——《文化校历》。五个月后,一首由hiphop社学生创作的《我的文化校历》唱响:“日月光华,百年星空同灿烂;卓越有趣,五湖四海共浪漫;创新思想情怀展,校历来把文化传,未来邂逅,第一个复旦。”

第一次以文化的主线实现育人资源的系统集成,第一次以校历形式向师生预报全年文化活动,第一次各学科通过“学科周”特色展示学科文化……这份贯穿全年的集成清单,以文化为牵引,以校历为载体,聚合起校内丰富的仪式典礼、学术报告、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名家讲坛、主题展览等活动,厚植卓越而有趣的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文化校历”小程序

2024年春季新学期,《文化校历》2.0亮相,新增百余项活动;小程序上线,实现系统集成、服务定制。

深扎信仰之根、深挖红色资源,过去近六年中,学校因时因势创新教育载体和方法,全景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升旗仪式、主题展览、主题晚会、经典诵读会、交响音乐会、舞蹈专场演出、红歌快闪、合唱比赛、文创大赛、书画篆刻展等精彩纷呈,“永远跟党走”誓言铿锵,“我和我的祖国”告白深情;

《望道》电影复旦首映礼

纪念《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100周年,精筑“望道之路”,“望道班”招收本科生,望道研究院实体化建设,“望道大讲堂”邀请名家主讲,《陈望道文存全编》《陈望道手稿集》编辑出版,纪念邮票全国发行,主题展览多地巡展,电影《望道》登上大银幕,大师剧《陈望道》、舞剧《望·道》精心排演,“真理味道”滋养心田,“宣言精神”催人奋进;

院系学科史项目深入梳理脉络,“一院一展”院系文化品牌立体呈现发展,讲述五位老校长故事的大师剧、挖掘院系史资源的情景剧微党课展评、新青年短剧大赛以及《种子天堂》《西望》《山河无恙》《追梦百年》《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我们的西迁》等剧目不断提升校史育人的效能。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社会实践引领学子感悟国情社情民情;“跟着驻村第一书记去扶贫”主题社会实践把学子带到脱贫攻坚一线;“千名党员下基层”组织专题实践让1.4万人次研究生党员在基层服务中彰显担当;“人民城市”青春实践团每年组织300余名同学赴上海各区街镇挂职锻炼……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全方位实践育人格局逐步形成。

创新建设的品牌项目拓资源、搭平台,多年接力的先锋团队传薪火、建新功。

“星火”队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

立足校园、面向上海、辐射全国,“星火”队不断擦亮《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红色地标”,更走出校园,服务广大师生和校外群众的理论学习需求;

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博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红色巴士研学实践,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

在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与青海玉树,研支团建起一座座复旦“第七教学楼”,25年奉献西部教育事业,改写着当地的教育样貌,推动支教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茫茫戈壁到西南边陲,博医团开展大型义诊、送医下乡、科普宣传、示教查房、疑难病例诊断等多维度的医疗志愿服务,这群“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接力30年,行程35万公里,服务当地群众12万人次。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复旦大学踏浪前行,以高质量党建思政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