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开心我能够来上海。复旦大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未来上海有无限的潜力。”谈及与上海和复旦的缘分,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说。2018年,他引进来到复旦,担任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誉院长。
六年来,复旦大学累计引进各类人才逾千人,新增国家级人才五百余人,实现国家级人才倍增目标。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顶尖人才领军效应不断凸显,新增院士与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22人,引进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傅晓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澳大利亚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克雷格·安德森等海外一流大学正教授50余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300余人。
教师决定教育质量,人才决定未来发展。六年来,学校深入实施“大人才战略”,以更大格局、更高视角、更广眼界,高站位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勇攀世界一流人才队伍的引育“北坡之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世界一流教师队伍,努力构筑人才高峰,为加快建设世界顶尖大学提供关键人才引领支撑。
引得进,人才喜欢复旦多样性与包容性
为何选择复旦?莱维特表示:“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这与我个人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他“喜欢复旦的多样性”,复旦大学有很多学科,而且以基础研究为主,鼓励自由探索,在复旦这所知名学府,他看到了很多优秀专家、学者。
莱维特
曾在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研究、学习的莱维特认为,“造就一所优秀大学的,是人才”。优秀的大学有优秀的人才,好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应该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充分的资源和鼓励,让他们有舒适的环境。在复旦,莱维特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和学者,带领团队引进来自生物化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从事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方向的优秀人才,共同推动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的深入发展。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校主动对接国家解决“卡脖子”等关键领域发展需求,服务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与重点产业战略需要,围绕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制定顶尖人才发展规划,强化顶尖人才寻聘机制,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积极推进海外招聘常态化、鼓励专家学者举荐人才等途径,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软环境、硬环境,多措并举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加快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育得好,人才辈出熠熠发光
“复旦宽松的科研氛围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培育了我,让我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享誉国际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在复旦经历了引进人才成长的全过程。1998年,赵东元结束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后工作后,选择了上海、复旦作为职业生涯的新起点。26年来,赵东元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获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为复旦培育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复旦化学系教授李伟本科毕业后直研复旦,师从赵东元,扎根复旦14年,逐渐成为介孔材料领域的学术新星。
赵东元
学校全面实施战略人才培育计划,不断丰富内涵,完善配套举措,加快构建发现、支撑、跟踪、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个性化精准支持、综合保障,让人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一段一个台阶更好地实现成长发展,让复旦真正成为一流人才集聚、孵化、成才的沃土。校院两级形成合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促进优秀人才辈出、星光熠熠。六年来,学校自主培育各类国家级人才超过350人。
学校还实施“人才资源包”新机制,下放人才工作资源和遴选评价权限,发挥院系在人才培育中主体作用。各学科、各院系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共同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数学学科形成战略梯队名单分层分类培育,积极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加强资源托举,设立首席教授、讲席教授等岗位,健全荣誉奖励制度,实施重点奖励、定向培育、专项支持,不断优化成才生态。近五年来,数学学科培育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人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6人、青年人才8人。
经济学院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战略目标,坚持中国问题研究导向,引导教师就中国经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形成战略人才培养梯队和配套服务方案,有力促进优秀人才加快成长。近五年来,经济学院培育了国家高层次人才12名,青年人才12名,培育形成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学术IP。
生物医学研究院不唯帽子注重学术、不唯资历注重潜能,鼓励青年人才开展原创研究,考核注重代表性成果。持续开放举办学术年会碰撞科学火花,广泛邀请杰出科学家和CNS资深编辑与PI进行一对一交流,创造青年人才成长良好氛围,年均发表CNS论文3-4篇。近5年,培养新基石研究员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7人、青年人才6人,3名PI成为2023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引领性改革,打造人才工作新体系
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夏道行、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陈恕行……一代代复旦数学家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数十载,推动复旦大学数学学科领先国内、蜚声国际。如今江湾校区月湖畔的上海数学中心大楼内,一批中坚力量和青年力量,接续传承复旦数学家的风采。
2019年,已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的李骏回到复旦大学任教。李骏本科、硕士阶段均就读于复旦,回到母校后,担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并任上海数学中心主任、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联席主任。2021年,李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看来,人才引进与人才队伍建设是上海数学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机制创新如源头之活水,为上海数学中心的人才引进注入不竭动力。“通过预聘制度,提升中心引进人才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同行评议制度的实施,与国际接轨,网罗海外人才”。李骏介绍,中心试点数学学科人事晋升新体制,在薪酬体系、学术评价与考核机制等方面迈出综合改革的一大步。“让海内外青年人才产生向往,并且能留下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心先后引进近三十位青年研究人员,其中超过半数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上海数学中心人才引育、机制创新的背后,是复旦大学人才人事制度改革的缩影。六年来,复旦持续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整体性集成式改革,为院系人才工作赋权赋责赋能,激发院系人才工作主体作用。
相辉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3年11月,在上海市和教育部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正式成立,力求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赵东元院士受聘为研究院首任院长,8位优秀人才受聘为“相辉学者”。学校面向海内外招聘“相辉学者”,探索建立主动引才、大师荐才、上门聘才的杰出人才聘请新机制,建立健全优秀青年人才发掘聚集机制。目前4位相辉学者、4位相辉青年学者通过学校引进程序,均为全球基础研究顶尖科学家和杰出青年学者。
作为第一个承接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任务的新型管理服务平台,相辉研究院提供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十年免考核机制,让甘坐“冷板凳”、具有优秀研究能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得到稳定的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突破。
六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以人才强校战略开启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新征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人才,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建设“第一个复旦”奋斗目标的落地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美丽校园建设工程、教职工安居工程、健康工程、子女教育工程,提升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效能,支持人才筑梦、逐梦、圆梦。
未来,复旦大学将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沃土,实施“大人才”战略,推进“大人事”改革,探索实践更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首创性改革,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服务支撑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