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医团30周年】沉下去,一干30年!他们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最基层

作者:汪蒙琪摄影:戚心茹、阿卜、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8-07

复旦博医团在喀什开展大型义诊

“这个肿瘤需要做手术吗?”“为什么这块皮肤掉屑还发痒?”……

8月6日上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举行大型义诊,慕名而来的患者在现场排起长队。

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崇山峻岭,深入革命老区,走进乡镇村落……这个夏天,200多名博医团师生志愿者组成10余支博医团志愿服务队伍,奔赴祖国中西部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实践。新疆喀什之行,是博医团今年暑期实践的最后一站。

自1994成立以来,博医团30年间走遍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72家医院,行程超过35万公里,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最基层,带到老百姓的身边,更多健康惠民举措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现场来了不少老人和孩子,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我母亲膝盖总是疼。昨天在朋友圈看到消息,今天就带着她来看了。”喀什义诊现场,当地患者得知复旦专家要来,一早就在排队。

患者中,有不少是疑难重症,赶来寻求专家建议。一位肿瘤患者拿着检查报告到现场咨询,医生给了明确治疗方向,“医生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手术,也告诉了我具体的手术建议”。

当天喀什义诊结束后,博医团队员兵分两路,分组走进古城老街、穿过曲折巷道,通过“送医入户”,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行动不便的患者家中。

陈飞雁与博医团队员们在喀什开展送医入户服务

在当地的一位患者家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陈飞雁作为博医团专家志愿者,结合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和膝关节骨关节炎相关病史,以娴熟的手法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骨科疾病讲究‘阶梯治疗’,但这里的老人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或没有及时看病,错过早期介入。”观察到患者病情已到中重度,陈飞雁为患者详细分析情况,提出下一步治疗方案。队员们临走时,老人虽行动不便仍坚持拖着身体,送别队员们,以示感谢。

此次喀什之行,是陈飞雁第5次参加博医团志愿服务。2003年以来,他先后前往江西赣州、安徽宣城、陕西宝鸡、青海玉树、宁夏固原等地开展医疗服务,“这些经历让我直观感受到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的现实情况。我想把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方法带到这些地区,推动医疗均质化发展。”

从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复旦对口帮扶的云南永平,到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北川,到乡村振兴主战场河南兰考、山西阳曲,从革命老区江西瑞金、广西百色、福建宁德,到“指点江山”医疗队扎根奉献过的贵州剑河,再到附属医院援建医院所在地海南海口,与往年相比,博医团今年的服务线路大为拓展,复旦的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下沉。

两周前,博医团结束了在四川绵阳的志愿服务。“我们6点多就到了。”在绵阳四〇四医院的博医团义诊现场,李萍女士(化名)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小芒果排在儿科门诊队伍的第一个。本打算带孩子来上海治疗斜颈的她,在线上咨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挂号情况时,意外得知他将跟随博医团来绵阳义诊,“王主任让我们在绵阳找他看”。

王达辉在绵阳四〇四医院为小芒果进行手术

“一方面避免家长来回折腾,省下来回路费,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手术把技术教给当地的医生们”,王达辉说。当天面诊后,小芒果被确诊为重度挛缩的肌性斜颈,这一疾病导致她脸部偏小、眉眼高低以及转头受限等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在征求李萍意见后,王达辉第二天一早就在当地医院的支持配合下,为孩子进行手术。从确诊到手术,前后不到两天时间的高效诊疗以及这背后的医者仁心,让李萍感动,“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王主任”。

义诊现场,王达辉遇到一位熟人——曾转送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由他亲手救治的汶川地震受灾儿童,今天已经长大成人,即将成为一名母亲。“看到‘震二代’宝宝将出生,我感受到当地百姓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激励着我们为群众解除病痛。”

“输血”更“造血”,形成服务工作手册和工作模式

“国家对基层医疗投入很大,很多基层医院的硬件设施条件已大为改善,但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还不充分,对疾病的认识也还不够。”过去十年间,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梁宗辉以博医团专家志愿者身份,先后4次前往甘肃酒泉、云南德宏、四川甘孜、甘肃平凉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影像诊断涉及全身各个系统,不同科室的医生都离不开准确的影像分析。在甘肃酒泉,当地医生们曾遇到过一个情况复杂的颌面部肿瘤病例。为此,他们来请教梁宗辉。“大家担心这是一个恶性肿瘤,认为手术效果未必好,不敢动手术。”通过对患者的影像结果及病程症状分析,梁宗辉提出,尽管该肿瘤体积较大,但肿瘤为良性且位于浅表,可以开刀。经多学科讨论,医生们最终一致同意手术,在梁宗辉的指导下确定手术方案,并成功手术。

梁宗辉在甘肃与当地医生交流

在为当地提供技术“输血”的同时,梁宗辉更重视人才“造血”。每到一地,他都会以讲课、现场指导、多学科会诊等形式,指导当地医生对复杂病例开展影像诊断,助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当地医生们无法判断病人是肿瘤性还是炎性时,他就“手把手”地领着大家抽丝剥茧,不仅结合发病过程、表现程度、实验检查等多个指征综合判断,也直接上机器演示讲解。“这样才能把疾病诊断说清楚。在过程中,我告诉他们如何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像梁宗辉这样,大力为当地人才队伍“造血”的专家志愿者还有很多。带去前沿技术的同时,他们也将先进的医学理念与健康知识传播给各地患者。

“有必要把一些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方法带到这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在跟随博医团前往青海玉树期间,陈飞雁遇到一个小腿严重溃烂的患者,其腿部畸形程度让医务人员们陷入被动。经沟通,他得知患者在受伤后没有第一时间就医,而是采用一些土办法自我治疗,导致病情逐步恶化。“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在群众中开展医疗健康知识科普的重要。”

博医团队员开展科普讲座

为了让各地群众了解疾病、了解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各类人群的防护意识,博医团每到一处都会根据各地情况和附属医院学科特色,通过开展各类健康咨询科普、中小学生近视眼筛查、青春期教育等活动,传播老百姓们需要的医学知识与健康理念,长久惠及当地百姓。

去年以来,博医团立足上海“五个新城”建设,拓展日常化志愿服务。队员们先后赴浦东临港、崇明、青浦、奉贤等地,开展20余次大型义诊、健康科普、学术讲座等服务活动,对公众开放30多门健康科普课程。

30年间,为不断完善组织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运行机制,博医团形成数万字服务工作手册,在医疗帮扶、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15项实践帮扶工作模式。这些来自队员们多年实践经历的经验总结,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各地医疗系统的服务能级和队伍能力,夯实了基础。

万里疆域上的“大思政课”,移动课堂中成长出医学学科带头人

作为医学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博医团如同一堂开在祖国万里疆域上的“大思政课”,于行走实践中,医学生们深入基层拓展视野,将专业所学运用于第二课堂实践,将科研追求与群众需要紧密相连。

陈天慧在西吉为给家里割麦的男孩检查眼科情况

“我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书本里写的线虫病,竟然一模一样!在城市里,你可能根本遇不到这个病。”去年夏天,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博士生陈天慧跟随博医团前往宁夏西吉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在当地,农民在收割稻子时,常常会遭遇麦子里的线虫飞溅到眼睛,导致眼部感染恶化。而这类在当地农人中较为常见的眼部线虫病,陈天慧却是第一次见到。

“博医团给了我们和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能够深入基层去了解社会,了解基层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研。”沉到基层临床中发现问题,再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科研型博士,陈天慧这样想,也这样做。在与西吉当地医务人员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研究的眼前节生物测量仪相关课题有了新思考,回来后她将自己的新发现写入论文。

朱秀之在福建义诊期间了解病人情况

“只有走下去,才会发现真需求。”今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博士生朱秀之跟随博医团来到福建宁德和寿宁县。她发现,自己在义诊和上门服务过程中接触到的病人与在日常门诊时遇到的病人不一样,“我期待自己所学所长能有用武之地,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赵亚军在江西义诊期间与患者交流

在江西瑞金义诊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博士研究生赵亚军接诊了一位近期反复腹泻的“五保户”老爷爷,他自幼双目失明,也没有父母妻儿,一切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托管,“通过这次义诊我深刻感受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也更加坚定了我治病救人、为人群服务的从医初心”。

林金榕跟随博医团在云南永平开展医疗服务

“过去我认为做医生只需要不断精进医术即可,没想到在这里做医生,不仅需要医术,还需要会挖路、会烧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博士生林金榕在结束博医团在云南永平县的义诊和送医入户后感慨万千,“优秀的医生不能只关心各种学术和技能上的KPI,还应该有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爱”。

如今,不少曾经参加过博医团的志愿者们已成长为医学学科领域带头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朱晓勇是其中一位。

“当你沉下来去看各地的医疗发展情况,就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要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地方,这也会使我们更有责任感。”20年前,他曾以博士生志愿者身份跟随博医团队伍,去重庆垫江开展医疗服务。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乡卫生院使用的很多药材直接取自附近的山上。朱晓勇至今还记得卫生院外院子里晒着的僵蚕——作为一味中药,用僵蚕入药的成品药在大城市医院里并不少见,但对朱晓勇来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制作过程。“那是一种很原始的状态。这种落差促使我迫切地想在当地多看几个病人,和当地的医生多一些交流,把我们的一些经验知识传输给他们”。

在朱晓勇眼中,博医团是生动的“移动课堂”。2016年,他以专家志愿者的身份,再次跟随博医团前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等地,在当地第一次对蒙医有了近距离了解。“祖国医学各有千秋,每个民族在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史。”摒弃不同医学之间的边界感,怀揣对民族医学的尊重之情,朱晓勇和其他队员们在当地观摩学习了蒙医,“我作为带教老师也很愿意和当地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

徐松涛在博医团江西瑞金义诊现场

对一些专家志愿者而言,今年的路线有特别意义。“30年前我们坐绿皮火车到南昌,第二天坐汽车一路颠簸到井冈山宁冈县医院,整整花了两天时间;如今我们乘飞机2小时到赣州,再上2小时的高速公路,就能到瑞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徐松涛说。

1994年,刚从上医毕业的他作为医疗队成员赴江西井冈山开展医疗帮扶。时隔三十年,他以专家志愿者身份,跟随博医团再次来到赣南,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欣喜。在瑞金市人民医院的调研中,徐松涛发现,医院的硬件设施完善,社区体检的组织和慢病管理也卓有成效,但当地胸外科的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他建议当地设立肺结节专科门诊和多学科门诊,提高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张成刚与贵州当地乡亲们亲切交流

“贵州是我父母参加‘指点江山’医疗队期间曾工作过11年的地方,也是我儿时和医疗队队员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成钢说。重走父母走过的路,他体会到医疗队员们全身心为山区人民服务的精神。老乡们回忆起的小故事也感染着博医团队员,“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

博医团队员们开展下乡送医服务

走过崎岖山路,踏遍万里河山。30年间,一代代复旦博医团人秉持“为人群服务”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把前沿技术带到基层一线,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