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6月复旦文科科研成果上新

作者:文岩楚 来源:文科科研处发布时间:2024-07-27

2024年6月,复旦大学在文科科研上取得了哪些新成果?一起关注。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徐渊老师出版专著《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

近日,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渊专著《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面世(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本书从两周礼典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出土文献类礼典研究文献与考古类礼典研究资料的基本区别,进而对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做了分类,将目前已经出土的与礼典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分为六个大类。通过对这几类出土文献中礼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利用不同种类出土文献研究礼典的普遍原则和具体方法。将研究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共同的普遍原则与研究不同属性出土文献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出土文献礼典研究案例中去,以此检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长处和局限。本书梳理了目前已经取得的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的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推进了对传统礼典研究的讨论。同时,本书还试图利用传统礼学的知识体系对出土文献的字词释读和文本整理提出新的设想,进而讨论相关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成书过程。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l0ednsOKXWINqKgTClByw

哲学学院湯銘鈞主编《漢傳因明文獻集成初編》(影印本•全捌卷)出版

近日,哲学学院副教授汤铭钧主编的《汉传因明文献集成初编》(影印本•全捌卷)出版(中西书局,2024年4月版)。“因明”(hetuvidyā)是唐代玄奘法师沿用《瑜伽师地论》的命名法,对于他当时以陈那(Dignāga)为代表的印度佛教逻辑学、辩论术与知识论学说的一个总称。“汉传因明”保存了印度佛教逻辑学与知识论在公元6到7世纪这一阶段的发展形态。汉传因明文献是我们研究印度中古逻辑史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1980年代,复旦大学郑伟宏教授得到老一辈因明学者石村先生将他所珍藏的一套因明资料慨然相赠,才得以顺利从事本领域的研究。这套书弥足珍贵且来历不凡,种类之多,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大图书馆的馆藏。由内学院学者整理出版的唐代因明文献,以及吕澄、熊十力、丘檗、梅光羲等人撰写的著作便在其中,涵盖了近百年来刊行的主要汉传因明著作,而且其中大部分迄今为止都未曾在各类丛书中得到系统的重印、汇编和整理。为保存前人苦心孤诣的校勘成果,为学界提供最亟需和应读的基础文献,郑伟宏先生将他珍藏的这套因明资料,作为“汉传因明文献集成初编”,全部影印出版。此次影印汇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傅新毅教授专为全套丛书撰写了总序,汤铭钧博士分述每种图书的著者、内容、价值及版本情况。全套丛书共计捌册,原大影印,总篇幅达4668页,每卷的篇幅在600页左右。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9tEXkshN1Kxcp02qb3Sgw

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撰文:中国伦理委员会致力于推动负责任的研究

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World View”栏目在线发表了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的文章:“Ethics committees promote responsible research in China”。文章阐述了科研伦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论证了伦理审查为何能促进负责任的创新。


论文链接:https://rdcu.be/dMm5x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丁纯教授等在《欧洲研究》发表《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争端:现状、原因和前景》研究论文

近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丁纯教授等在《欧洲研究》发表《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争端:现状、原因和前景》研究论文。近两年来,中欧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争端愈演愈烈,欧方屡屡指责中方通过补贴等扭曲市场,倾销过剩产能,发起针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反补贴调查。欧盟制造争端是否有事实根据?本文通过对中欧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竞争现状的具体分析,探究其背后真正的成因,并就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和中国的应对之策提出建议。实证研究表明,中欧新能源汽车之争背后是中国汽车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和欧洲的竞争中,通过“换道超车”的路径选择,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领先欧洲同行,在纯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领域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非欧盟所谓“市场扭曲”。但欧盟出于对其汽车行业在与华竞争中可能败北和就业岗位流失的焦虑和担忧,以中国扭曲市场、倾销过剩产能为理由,期望通过排他性购置补贴、垂直产业政策以及构筑市场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土产业,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冲击。展望未来,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间的竞争难以避免,但合作的空间仍然存在,中国应当灵活运用中欧汽车产业贸易格局,在最大化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力争通过谈判方式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同时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论文链接:http://ies.cssn.cn/cn/periodical/202406/W020240612614461842282.pdf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丁纯教授在《当代世界》上发表《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及其影响》研究论文

近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丁纯教授在《当代世界》上发表《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及其影响》一文。欧盟出于降低战略依赖、增强经济竞争力等经济关切,以及应对地缘政治格局骤变冲击、回应内部呼声凝聚共识等政治考量,于2023年发布首份经济安全战略文件《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梳理欧盟经济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路径和行动计划。《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具有全面性、进攻性、保守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该战略实施以来,也面临财政资源限制、成员国分歧、企业界不满等多重障碍。该战略反映了欧盟对其所处国际格局、地区形势及所面临严峻挑战的新认知和因应,将对欧盟内部、中欧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等产生深刻影响,也给世界带来更多变数。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NTE0NDI1OQ==&mid=2650049396&idx=1&sn=420df74734cc100e157ed741a6f8fc3c&chksm=f33bde3aa70c1c9f346f7e6551144b20cf28b77d3568c2f05341293bca03bb19494ad4f97681&scene=27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4HX-653LtvLQIQTeqI3veTL1ldQq2nzgHQtxolsdiX1Whz5GEyETdOFOzwkKAdjHetITDrYn-97ZNrC9YaCCyMAW0qHGIs4OTC5w7x9jCnYr1hrGfyt6ywiTcokTdC_-eqN1cGXo3MY=&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荆鸣助理研究员在《湖湘法学评论》上发表《“弹性”的嬗变:合法性原则在国际刑法中保障人权的价值演绎》研究论文

近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荆鸣助理研究员在《湖湘法学评论》上发表《“弹性”的嬗变:合法性原则在国际刑法中保障人权的价值演绎》一文。合法性原则是国际刑法中的一项重要人权原则,该原则要求审判机构的司法行为符合国际刑法的渊源。保障被追诉者的人权与实现被害人的正义诉求之间存在的冲突,导致大量国际刑事审判实践对合法性原则采取“弹性”处理的方式。国际刑法诞生以来,经历了以战争规则为主要渊源,较多地吸纳国际人权法及各法域刑法规则,以《罗马规约》为核心发展成较为独立的国际法部门三个阶段。各类审判机构在不同阶段的实践呈现出以“弹性”处理为主,逐渐趋向于收紧的阶段性规律。严格合法性原则具备充分的价值根基,更符合国际刑法最高功能定位,也符合现代刑事司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根本价值取向,同时符合国内法与国际法在人权保护机制上交互影响的趋势。因此,应当合理限制国际刑法的定罪渊源,谨防因其肆意扩张而造成的对人权的威慑。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4HX-653LtvILGhx9qUSDFTm9RFNTVFfVWhHSVtl6ZIQ-eCWwtMMJ_AeEPbQHGX6zVRYK8VroLpSPt1ltLxcDos4XkwLkxktt--ElMuMyvs_QrG0u7BACXrYVRRlI1hH8&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韩德睿博士后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发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铁路外交:历史演进、类型特征与路径创新》研究论文

近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韩德睿博士后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铁路外交:历史演进、类型特征与路径创新》一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全方位多领域的互联互通,而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铁路建设是设施联通的关键一环。“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铁路外交,经历了准备期、初始期和加速期三个时期,包括战略援建型、战略投资型和战略互动型三类项目,在理念、机制和方法三个层面上都有所创新。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铁路外交,为沿线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深化了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互信。铁路外交承载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愿景,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篇章。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4HX-653LtvJs_cdyVRymq2WrUQoIsEC_omCioiZy9oTFBPGdukG0UP9MhpaM5TVOhfRPXBV5qK8y-uuOh985RwJVVZg08zN3Ov6Xd2DeYoAuYBcTW-gNhZfTH0PJO1_r&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励副研究员在《教育国际交流》上发表《“心联通”下澜湄青年交流合作的实践经验、内容创新与未来发展》一文

近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励副研究员在《教育国际交流》上发表《“心联通”下澜湄青年交流合作的实践经验、内容创新与未来发展》一文。自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澜湄青年与其一路同行。在百年变局、逆全球化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之中,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乘风破浪,逆势上扬,构建起澜湄地区的“心纽带”与“心链接”。站在“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起点与澜湄合作“新金色五年”发展之际,青年交流将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澜湄合作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活力与定力。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韩德睿博士后在《国际石油经济》上发表《中美气候竞合背景下中国的“碳权力”及其维护》研究论文

近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韩德睿博士后在《国际石油经济》上发表《中美气候竞合背景下中国的“碳权力”及其维护》一文。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进行良性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中国也需要通过“碳权力”护持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碳权力”是一种国家持有的、基于已有气候治理和碳排放制度、合法且渐进的间接制度性权力。它有着特定的类属、发生机制、内涵及其性质。中国维护“碳权力”的路径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通过与美国进行良性的新能源技术竞赛维护“碳权力”。其次,努力构建“碳联盟”,积极拓展海外关键领域投资规模。再次,针对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碳正义”施压,中国应防范化解“碳正义”的政治宣传性质,实施稳健的环境和能源政策,维护“碳权力”。最后,中国应主动推进中美两国气候治理合作,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4HX-653LtvIfEA_Ys3IVhd68-Q2HNgfFIM9ceWUx661Y_-HmJ5YpA0km8KA2F46m9Blr4PpZL0jYWRrnnnYEZmqCVl5Rt9yx_Qlw-SDfLItXwpReOyCIZmokGuEB6qct&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黄仁伟教授、丁纯教授等在《俄罗斯研究》上发表《危机与秩序:21世纪全球转型问题》研究论文

6月28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黄仁伟教授、丁纯教授等与多为学者在《俄罗斯研究》上联合发表《危机与秩序:21世纪全球转型问题》一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危机成为国际变局的征兆,在危机中蕴含着推动旧秩序改革与新秩序构建的动力。三十年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传播。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逐渐转向以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为特征,强调自主性和多样性。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转型导致了国际关系的重塑,包括大国间的关系、区域组织的作用以及多边机构的影响力,地缘政治的重心可能从传统的西方中心转向多极化,新兴国家在地缘政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三十年前全球各国推进以学习西方为主要方向的全球转型不同,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转向以新兴经济体崛起为背景的、新的、强调自主性形式的全球转型。随着全球转型的深入,国际法和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着更新和改革的需求,以适应新的全球秩序。当代世界已经发展到了西方中心秩序正在解体的阶段。一个由世界各种力量合成的秩序正在形成,俄罗斯也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方某些势力试图将俄罗斯从世界秩序中驱逐出去,把中国在世界秩序中加以矮化甚至压倒,显然是徒劳的。金砖国家、全球南方和中俄联手,共同争取建设一个公正合理、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中俄关系在紧张的国际背景下展现出的强劲动力和独立价值,对国际秩序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4HX-653LtvLEhXlLrz2Wz8nTh73kYB2VwcrDWwpzbfIJAz3dynrVeDLwdE4QGE2HkDMNj0C6cQDICD6pn4nLSontNHAP7nbIG4a8YvEvX92S3Mdxv249cmOJp9HjxfJS&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中国研究院

中国研究院陈康令副研究员在《国际观察》发表《从交流到交锋:17-19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的过程分析及启示》一文

6月,中国研究院陈康令副研究员的论文《从交流到交锋:17-19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的过程分析及启示》在《国际观察》2024年第3期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该文指出,在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三个世纪里,新兴西欧国际秩序与传统东亚天下秩序的主要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同经历了三个逐步激化、层层递进的碰撞阶段。17世纪是“东观西望”、各取所需的接触—试探阶段,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更多还是充满浪漫主义情结,双方试图在彼此的文明特征中寻找共通之处。18世纪是“西来东往”、各执一词的交流—交锋阶段,无论是康熙皇帝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宗教礼仪之争,还是乾隆皇帝与英国国王之间的外交礼仪之争,都是在交流中包含着交锋、在交锋中增进了交流。19世纪是“西升东降”、势不两立的对抗—磨合阶段,欧洲殖民主义狂飙突进,造成东西方国际秩序从理念差异走向了利益矛盾。纵观近代西欧世界对东亚世界在理念、利益、力量等领域形成的冲突格局,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脉络可以概括为“因‘理’而起”“随‘利’而激”“尽‘力’而疲”,最终的结果是作为“守成秩序”的传统东亚天下秩序被作为“崛起秩序”的新兴西欧国际秩序所吞噬。文章认为,我们应充分吸取教训,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珍视文明的历史性、关注文明的现代性,努力构建更加和平、公正、繁荣的世界新秩序。

论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4TdLSb-lpSOElCC2Va3VA

法学院

法学院葛伟军教授出版了《图解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2023年12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2024年7月1日正式施行。本次公司法修订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体现。在充分契合本次《公司法》重大修改的基础上,本书分为14个章节,归纳了公司法120个左右问题点,涉及公司资本制度、公司治理、股东权利保护、双控人和董监高的责任、公司设立和退出制度、国家出资公司以及公司债券相关规定等多个公司制度的重要方面。作者借助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对《公司法》的重要制度进行详细解读,对《公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梳理解惑,并提示《公司法》理解与适用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本书在每个问题点下配置图解,以可视化的方式逻辑演示,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引导与启发读者理解与学习《公司法》。

法学院汪明亮教授出版了《经济犯罪前沿理论与典型案例》

近年来,经济犯罪逐渐成为主流犯罪,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例如刑民交叉案件激增。本书剖析了经济犯罪司法适用中的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从理念与措施两个层面寻求司法应对策略。本书从罪名适用、理论研究、疑难问题和典型案例四个方面详细讨论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洗钱罪、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保险诈骗罪等十余项罪名,并讨论了当下前沿的刑民交叉与刑事合规议题。本书全部选取了真实案例,并由理论和实务两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参与编写。本书可作为刑法专业研究生研讨教材,也可以作为法学院高年级本科生、法律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还可以作为公检法实务界的同志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参考书籍。

国际金融学院

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蒋亮在《计量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etrics)发表了关于在随机实验中推断平均处理效应(ATE)的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研究了在随机实验中推断平均处理效应(ATE),其中随机分配是根据“配对”决定,并且希望通过利用观测到的基线协变量以获得更高的精度。我们所指的“配对”设计是指从目标人群中独立同分布地抽取个体,根据观测到的基线协变量进行配对,并最终在每对中随机选择一个个体进行处理。重要的是,我们假设并非所有观测到的基线协变量都用于决定处理分配。我们研究了基于“双重稳健”矩条件的一大类估计量,这使我们能够研究既有有限维度又有高维度协变量调整形式的估计量。我们发现,具有有限维度线性调整的估计量不一定能相对于未调整的均值差估计量带来精度的提高,即使调整与处理交互;实际上,这样做不会对精度产生任何影响。然而,通过加入匹配对的固定效应,可以确保精度的提高。我们证明了这种调整使得相应的ATE估计量在所有有限维度线性调整中具有最小渐近方差。我们还研究了具有正则化调整的估计量,它可以适应高维度协变量。我们证明了这种估计量相对于未调整的均值差估计量可以提高精度,并且提供了其实现“最优”非参数协变量调整的条件。模拟研究证实了我们理论分析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并且这些方法被用于重新分析使用“配对”设计研究宏观保险对小微企业影响的随机实验数据。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407624000861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刘圣明课题组在《管理学报(JOM)》上发表“Good soldiers instead of good change agents: Examining the dual effects of self-sacrificial leadership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change-oriented behavior in teams”一文

管理学院刘圣明课题组在《管理学报(JOM)》上发表“Good soldiers instead of good change agents: Examining the dual effects of self-sacrificial leadership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change-oriented behavior in teams”一文,本文提出自我牺牲型领导会激活团队成员的不同心理机制,同时给团队带来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一方面,自我牺牲型领导可以作为榜样,激励团队成员关注集体利益,增加团队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这类领导通过自我牺牲来为团队付出,也可能会增加团队成员对他们的依赖,从而减少团队的变革导向行为(如创造力和主动性)。此外,研究提出领导的能力在这些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即当领导者既自我牺牲又有能力时,即“德才兼备”的领导对团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和对变革导向行为的抑制作用都会更强。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7/01492063221117529

管理学院戴悦、张喆课题组在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Managing multirooming: Why uniform price can be optimal for a monopoly retailer and can be uniformly lower”一文

管理学院戴悦、张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Managing Multirooming: Why Uniform Price Can Be Optimal for a Monopoly Retailer and Can Be Uniformly Lower”为题发表在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2024年第70卷第5期。该论文考虑了消费者对产品数字属性和非数字属性的不确定性,研究了多渠道零售商在线上线下同价策略和差异化定价策略之间的抉择。该研究创新性的发现线上线下同价策略相比于不同价策略可以给零售商带来更高的利润,同时价格也比不同价时的线下和线上价格都更低。深层原因是与线上线下不同价策略相比,同价策略消除了消费者对线下店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更加愿意访问线下店铺,从而降低了零售商的退货成本。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287/mnsc.2023.4849

管理学院倪晨凯课题组在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上发表“Overprecise forecasts”一文

精确一定意味着准确吗?管理学院倪晨凯课题组在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上发表“Overprecise forecasts”一文,本文利用资本市场中金融分析师的预测数据,来研究精确性与准确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分析师对同一家企业所作出的盈余数值预测的小数点的位数,本文发现,预测的小数点位数高于同行的分析师反倒预测得更不准确—即其预测与事后所实现的真实盈余之间的误差更大。“过度精确”这一行为偏差源于缺乏经验和能力的分析师过于依赖其预测模型。有趣的是,市场中的投资者在观察和使用分析师预测时,理性地降低了其给于过度精确的预测的权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42-022-09724-x

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主编教材《产业经济学(第四版)》出版

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主编《产业经济学(第四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新时代复旦大学精品教材。本书是产业经济学科的基础性教材,其内容体系涵盖了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以及产业政策等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材。本书自第一版出版至今,受到高校同行、产业界、企业家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第四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学科理论发展、我国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政策实践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产业演化、产业创新、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体系与结构等内容进行提炼完善,从而形成了本土化特色。

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一起看看复旦校友和学子的新年fl...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