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由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带队的复旦大学考察团一行赴大理州和永平县调研定点帮扶,考察乡村振兴情况。考察团一行走访当地乡镇、学校、医院,看望慰问挂职干部、研究生支教团员、援建医疗队员、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及银龄支教教师等。
金力表示,结对助力永平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复旦的光荣使命,要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狠抓落实,助力永平高质量发展。根据永平所需、复旦所能,双向奔赴,以常驻永平的三支队伍为抓手,推动定点帮扶工作落深做实。要巩固党建结对帮扶,推动资源精准对接,构建“大帮扶”工作格局,以“横纵结合”的党建结对精准帮扶模式,延伸工作触角,让帮扶工作由点及面。要推动产业振兴,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精准对接校内外专家资源,推动适宜技术落地转化,带动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汇聚各方力量,激发永平内生动力。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华忠,云南省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中共大理州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翁斌,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伍星,永平县委书记李德琦及相关单位、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调研期间,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上汽大通、依视路视力健康基金会、上海南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锐猎体育、复旦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青浦校友等在永平举行捐赠仪式,复旦·永平党建结对签约等活动举行。
今年是永平县整体脱贫摘帽第5年,是永平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复旦校院两级联动,一体化推进定点帮扶,校地联手,讲好黄浦江畔与博南山韵的故事。
守护孩子眼中的光,教育扶智又扶志
高考出分后,永平一中传来喜讯。复旦·永平振兴班一位高三生取得总分650分的好成绩,这是永平县本地学校近年来为数不多的高分考生。
永平一中原是大理州高考成绩靠后的高中,在复旦大学多年来持续不断帮助下,“复旦·永平振兴班”渐渐靠实力赢得了声誉。振兴班的同学,课余时间还会在网上向复旦大学腾飞书院的学长学姐“取经”。
在永平支教一年,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春霖和肖淑芳已和当地同学们结下深厚情谊。在期满返沪前,他们见证复旦新一批捐赠,完成支教教师的光荣使命。据悉,自2018年以来,已有5批27名复旦研究生跨越沪滇山海、奔赴永平长期支教,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力量。
一家六口,祖孙三代,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大山深处的孩子早当家,课余还要分担家务和农务,“但这里的孩子眼中是有光的”,复旦挂职干部高铭远还记得初见时,孩子们喜欢校园、喜欢老师、喜欢学习的眼神。这让他发自内心,想尽力去帮助他们。
联系复旦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资助52户困难学生家庭;对接复旦资源,邀请公益阅读项目入驻村里小学……学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地方合作机构等院系和单位积极联系校友和爱心企业,捐赠图书、桌椅、运动器材和教学一体机等教学资源。现在,胜泉完小的孩子不仅喜欢上了读书,还因为新教学一体机,上课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纷纷上台展示自己。
扶贫不仅先“扶智”,还要“扶志”。聚焦当地困境儿童服务,复旦科研团队在永平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职业启蒙服务项目,帮助学龄儿童构筑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有一个孩子酷爱体育运动与篮球,因学习成绩欠佳产生厌学倾向,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考取体校。他说,将来想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自去年9月以来,永平一中与复旦附中开展教师交流研讨和课程共享,累计培训县内教师377人次,共享课程20余次,覆盖2000余名学生。就在前几天,复旦附中、复旦二附校还在永平举办复旦大学基础教育联盟论坛,与永平一中一起赴云师大附中等省内头部高中交流,形成互助机制,打通从师资到机制的教育帮扶全链条。
种好一朵云南菌子,推动产业自立自强
“想致富,先修路。”被一条银江河穿过,永平胜泉村一分为二,隔岸相望500米,到达对岸却只能绕行4公里,村里孩子上学、村民出行、产业运输都是问题。全村人盼望有一座跨河的桥。
今年,修桥传来好消息。胜泉村驻村第一书记高铭远四处奔走,把建桥的135万元凑得七七八八。如果一切顺利,这座桥将在今年雨季过后,于下半年开工。
建桥的启动资金,一部分是复旦挂职干部、永平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赵崧捷帮忙协调的沪滇协作资金,一部分来自复旦校友的爱心捐赠,还有一大部分来自当地村民自发募捐。
村民们能挤出的捐款,不少来自去年村里大力发展的“姬松茸”产业种植收益。高铭远介绍,“去年姬松茸种植产业的整体收益很不错,年产值有400余万元”,让种植户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通过采菌、削菌等方面的用工,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2023年带动周边劳动力9500余人次。“正因为大家都挣到了钱,才能募捐到30多万修桥的启动资金。”今年,胜泉村在原有50多个姬松茸大棚的基础上又扩建了31个大棚。
电商时代,永平物产如何走出大山?为了帮助当地农户更好找到合适的供销模式,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赵德余团队与大理大学副校长廖望科团队合作,在永平县北斗、杉阳、龙门三个乡镇建立起“永平乡村振兴小院”中国式现代化行动研究实验基地。下一步,两所高校学者将发挥研究和区位优势,就文旅开发、产业振兴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调查,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意见和理论支持。
代表团考察期间,复旦校友企业们表达到永平投资、支持学校帮扶行动的意愿。其中,国惠环境于去年形成初步投资意向,并整合产业资源、产业基金、规划设计咨询团队,今年3月与永平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家与永平县达成战略合作的复旦校友企业,EOD项目(基于生态治理与产业综合开发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正在推进中。
03
从一间书屋说开去
帮扶触角由点到面逐步延伸
“这些书都是你们复旦大学出版社捐赠的。”学校调研同志刚踏进书屋,当地工作人员就介绍起来。走进山隐书屋,满墙新书印入眼帘,云南咖香浸润复旦书香,复旦-永平乡村振兴座谈会在环境优美的花桥村召开。
花桥村位于永平县博南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永平县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南方丝绸之路主题馆——博南古道博物馆坐落在此,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负责指导该馆规划建设、文物征集和布展等各个环节工作。历史学系、材料科学系发挥学校“三线联动”机制在对口帮扶中的优势作用,与花桥村结对党建联建工作。
文理结合、产业匹配,14个复旦院系已与永平县乡镇党委成功结对,目前已形成“2+1”的党建联建新格局。会上,格局又添新篇,复旦哲学学院党委与永平县民宗局党支部、管理学院党委与永平县商务局党支部党建共建签约。
爱心接力续新篇。今年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继续捐资 100 万,支持永平乡村振兴。
依托花桥村,复旦还与永平县人民政府共建复旦大学乡村遗产教学实习暨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共同打造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搭建国内一流的校地乡村振兴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
开拓校地合作新维度。今年3月,大理州委政研室与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签订课题委托协议,研究院将以南向印度洋大通道的陆港建设为课题,为大理州委州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04
汇聚12年经验
凝练“1235”医疗帮扶模式
“这辆救护车厉害了!比一些上海医院在用的还先进。”永平县妇幼保健院门口,由上海儿童健康基金会、复旦大学、上汽大通联合捐赠的最新款V90负压救护车吸引大家目光。
“六年前,我的辅导员曲正祥老师曾在永平县驻村服务三年;八年前,我也曾跟随学校的‘彩云之南’志愿服务团到保山市服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博士研究生林金榕讲起自己与云南的渊源,滔滔不绝。此次,他也循着老师的足迹,作为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一员,来到永平这片熟悉又陌生的热土。
与13位博医团永平分队成员一同抵达永平县人民医院的,还有5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援建医疗队队员,他们将在永平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援建服务,还带来了捐赠的一系列医疗器械、教学模拟设备以及医学书籍等。目前,附属妇产科医院已派驻六批医疗队25名队员,专业涵盖妇科、产科、新生儿科、放射科、病理科、麻醉科等,迄今累计诊疗门急诊患者22790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847例,进行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807次,义诊542人次。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有专家。”多年来,复旦共计为永平县培养专科技术团队19组,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6000余人次,着力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支持下,永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已能独立开展妇科腹腔镜手术,领先州内其他县市,并于去年发表医院历史上第一篇SCI论文,实现了诸多“零”的突破。
复旦大学对永平县人民医院的合作帮扶,被复旦挂职干部赵崧捷生动地凝练为“1235”帮扶模式——围绕“将支持永平高质量发展纳入学校命运共同体”1个主线思想,着力打造“驻点医疗队”和 “带不走的医疗队”2支队伍,聚焦医院发展、医生培养、医疗研究3个重点领域,实现人才队伍突破、硬件设施突破、学术研究突破、惠民利民突破、协作成果突破5大突破。这一校地合作新范式获得大理州政府和兄弟院校好评。
在复旦,不少老师、医生已经不止一次来到永平,大家轻车熟路地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开玩笑称永平是“复旦的第五个校区”。作为永平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每一位复旦人都感到温暖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