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望道师科研创新教诲使我获益终身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发布时间:2024-07-09

【编者按】一声老师,一世恩情;桃李芬芳,教泽绵长。良师不止在三尺讲台播撒知识,更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提灯引路,撒下爱与呵护的种子。我国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复旦大学特别推出“我和我的老师”系列策划,邀您欣赏复旦师生间的动人华章!

1961年我即将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时任校党委副书记王零同志找我谈话说:“你是共产党员,交给你一个任务,派你去陈望道校长创建的语言研究室跟他学修辞。望老(对望道先生的尊称)是著名语言学家,70岁啦,国家号召要抢救老专家学术遗产。他提出要新闻系挑一名毕业生跟他学修辞,现在挑中了你!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他的学术思想学到手,并且发扬光大!”

当时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由校领导亲自约谈,还是比较罕见的,由此可看出校领导的重视。我身为共产党员,已有思想准备,党组织指向哪里,我即奔向哪里,但怎么也没想到会跟随望老从事修辞学研究。此后有幸能在望老身边学习十多年。他崇高的爱国情怀、人格魅力与深邃的学术思想深刻教育了我,使我立志为祖国的修辞学事业奋斗终身!

望老极其热爱他从事的文法、修辞学事业,是与他崇高的爱国情怀、人格魅力紧密联系的。他年轻时留学日本,起初学物理,又改学法学,毕业时拿到法学士证书。他后来为何转而攻治文法、修辞呢?他说:“当时有人说中国语文没有规则,比外国语文低一等。我为了争一口气,就开始研究文法、修辞。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一定会做得更好!”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毅然改行,多年在复旦大学从事汉语文法、修辞教学与研究。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证明:汉语语文有悠久的历史与自己的特色,决不比外国语文差。他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修辞学发凡》,被公认为中国修辞学史上的里程碑。

望老晚年身兼复旦大学校长、《辞海》主编、上海市社联主席等十多职,工作异常繁忙,主要靠晚上时间研究文法、修辞,坚持持续创新。往往深夜有了新见解,立即起床记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对文法、修辞学研究又有很多新发展。他创建了语言研究室,招收一批青年研究人员,经常挤时间对全室人员讲解他研究文法、修辞的新认识。这在《修辞学发凡》六十年代再版的“前言”“后记”中均有记载。

1975年我去书房看他,他的健康情况已欠佳,却还在阅读列宁的《哲学笔记》。据说是为修改《修辞学发凡》做准备,可惜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77年7月,他在华东医院病塌上竭尽全力修改好毕生最后一本著作《文法简论》,数月后便与世长逝了!望老为了我国的文法、修辞学事业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使我刻骨铭心、永志难忘!

望老的修辞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修辞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有幸进入语言研究室受到望老的培育教诲,学习望老的《修辞学发凡》,聆听望老亲自为我们讲授文法、修辞新认识达五年多。粗略统计,其中讲修辞达七十多次。望老仙逝后,我们语言研究室修辞组根据当年听课笔记与他的校内外演讲,整理成《陈望道修辞论集》出版。望老讲课中多次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开拓创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立大志攻坚”:“我们要开辟一条新路,关键是有无决心攻坚。”所谓“坚”,指难啃的硬骨头,即学术发展中重要而薄弱的环节。他谆谆告诫:“研究工作要有创造性。我们是创造财富的,不是专门继承的,还要创造,要对祖国文化遗产有所贡献。”他希望我们“要像接力赛跑一样,不是从前人的起点起步,而是从前人的到达点起步,这样才能越跑越远,越往前走水平越高。”

二是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他说:中国修辞学史源远流长。”他的《修辞学发凡》中就追溯过修辞格研究简史。他强调:“我们的研究有我们自己的样子,不一定是人家那个样子。”

三是科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他的经验是:如果说《修辞学发凡》还有一点可取的地方,那就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缘故。他提出的创新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以中国语文事实为研究对象,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语言学遗产,批判地吸收外国语言学研究成果。同时也要立足于中国的今天,为当前中国实际服务。也就是立场要站稳,方法上能网罗古今中外,这就是他说的“古今中外法”。望老的修辞学思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科研创新的行动指南。

半个多世纪来,我牢记党组织与望老的嘱托与教诲,一直为传承与发扬陈望道修辞学思想而努力拼搏。并与郑子瑜、陈光磊先生组织团队,在乏人问津的中国修辞学史与中国修辞史两个新领域里开拓创新、合力攻坚。独撰、合著、主编专著共十一部,既是对望老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为两个分支学科的发展繁荣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了应有的贡献。论著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复旦大学退休教师先进个人。

科研道路并不平坦,每当遇到难关,我便打开当年听课的笔记本。先生的音容笑貌与殷切期望之情景即会浮现眼前,激励我奋起,战胜困难。这已成为几十年奋斗不懈的动力。今年我虽己92岁高龄,仍始终坚持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与陈光磊、高万云先生合著的《中国修辞学史论》不久前交稿,将于年内出版。

抚今思昔,心潮起伏,越加深切缅怀望老培育教诲之恩情。

【作者简介】宗廷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语法修辞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研究。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