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汤雯絮:扎根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复旦青年

作者:雷璐 章佩林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7-09

日前,“202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汤雯絮榜上有名。她也是2024届复旦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讲述自己成长为扎根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复旦青年的经历。不仅如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试点的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中,她以课题《超声诱导的机械敏感通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偶联机制研究》,历经15天20多次的申报书修改,一路“升级打怪”,成为首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15位复旦本科生之一。

从兴趣出发,她锚定生物学方向

科研是什么?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汤雯絮第一次接触生命科学相关知识,“人体不过是一个一米多的生物,究竟如何在协调平衡中保持运作,这很有趣”。打开兴趣的大门,她开始涉猎生命科学科普读物,动手实践,埋下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种子。

那,是一颗求索的种子。

进入大学,在学习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课程后,她意识到数学、物理知识在解释生命现象中的重要性。她对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有些着迷,将神经生物学作为研究方向。

一次学术讲座,汤雯絮了解到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受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探寻有效治疗方案,要从根本入手”,她试图从“神经元功能调控”这一基础领域探寻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思路。大二时,她加入生命科学学院薛磊老师课题组,接受科研训练。

Dream Lab结项证书

在实践学习中,汤雯絮发现尽管目前一些中药对神经类疾病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活性,但治疗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不明确。她从天然活性分子槲皮素入手,进行药用植物的神经调控机制研究。在生命科学学院Dream Lab本科生科学技术创新项目的资助下,她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槲皮素调控中枢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机制研究”立项。

槲皮素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水果中,被验证具有丰富的药理学作用,可用于帕金森、阿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槲皮素怎么治疗疾病?如何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功能变化?其调控作用背后的分子细胞机制是什么?这些是前人尚未详述的问题。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比赛现场

汤雯絮以中枢“海马神经元”为研究标本,探究槲皮素对这一标本的作用机制。研究过程中,作为“科研小白”的她时常遇到各种问题,譬如“实验时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动作电位”。在薛磊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汤雯絮很快得到相关现象的文献报道,经过大量文献调研与实验论证,她顺利完成项目,阐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突触机制。研究项目斩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和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成果发表在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杂志)上。

15天20多次修改,拿下国自然资助

积攒一定科研经历后,汤雯絮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一步探寻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及其背后的细胞离子通道机制,为神经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治疗手段。

2023年9月,汤雯絮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收到国自然的通知到学院预审只有3天时间,在这期间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课题和研究思路。”基于前期研究经验,她将实验设计的初衷和想法细化,马不停蹄整理研究背景、现状,形成研究基础,和导师、师兄师姐讨论实验设计方案。

汤雯絮参加国自然答辩出发照(右三)

提交申请书后,从院系到学校再到基金委答辩交流,她历经20多次的申请书修改。“大到文章的行文逻辑,小到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薛磊老师都会指导我反复推敲。”回首申请历程,汤雯絮说,“最紧张的时候,我修改到凌晨三点,早上8点发给老师后他立即返给我修改意见,一天之内就改了两版。”她还记得,有一次赶上生命科学竞赛省赛,比赛刚结束,她在颁奖典礼现场又改起了申请书。

一遍遍打磨申请材料和答辩内容,汤雯絮脱颖而出,成为受资助的15位复旦本科生之一。在这一资助下,她继续针对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和神经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展关于超声神经调控的研究。目前项目有了初步研究成果。

一路走来,汤雯絮对“何为科研”有了切身体会。“科研不是简单的从A到B再到C的过程,其间会经历许多曲折。”因为要长期与细胞打交道,在真正进入研究之前,她曾花费三个月时间反复进行电生理实验的操作练习:用一根极细的玻璃微电极“钳住”细胞膜表面,完成对细胞的吸引与监测。纵然如此,在后续的实验中,细胞培养状态不理想、在实验过程中脱落的情况仍会发生。“不断试错、直面未知、在探索中突破边界,是科研的常态,也是魅力所在。”

每晚伴着图书馆闭馆铃声离开,为推导一个公式写满无数张草稿纸,在热爱驱动下,面对困难和挑战,汤雯絮甘之如饴。

在热爱的领域深耕,传承科学家精神

在汤絮雯对科研的认知中,另一个关键词,是“传承”。大二时,她加入谈家桢旧居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名讲解员。入学复旦前,汤絮雯对谈家桢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在遗传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入学后的一个午后,她在生命科学学院楼下的花园中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塑像,注目良久。

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的谈家桢,在复旦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带领复旦遗传学学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将谈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科学精神浸润中萌芽更多‘种子’,是我加入志愿服务队的一个原因”。

谈家桢旧居照片

志愿服务队的经历也给汤雯絮自己带来收获与鼓舞。“站在旧居里,仿佛能看见起谈老当年认真办公的情景。”她说,“志愿讲解不仅是一个逐渐了解谈老的过程,也是一次跨越时空建立‘对话’的机会。”与谈老那一辈科学家“点油灯,打井水”的实验条件相比,现在的学子拥有干净明亮的实验室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去做一些突破。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最好的传承”。

汤雯絮参加“步青计划”助教(后排左二)

去年汤雯絮参与“步青计划”优秀高中生夏令营的助教工作,帮助更多有志学子了解生命科学学科。“为什么选择生命科学专业?”这是汤雯絮时常会被问及的问题,她的答案是“兴趣”。

目前,汤雯絮已入选复旦大学第四期“卓博计划”。直博后的她希望能将现有研究从离体细胞层面,扩展到脑片或在体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直接参考。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