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30日,复旦大学望道班同学行程3000公里,穿越5000余年,从黄浦江畔经中原大地到太行山深处,从新中国75岁华诞前夕沿着近现代史回溯到古代及远古时代,在无数器物场景中切身感受体验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何为新中国。透过历史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同学们体悟中国的变与不变,寻访中华民族通向现代文明之路。
见识五千年文明史,历历在目的文化自信
在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同学们看到刻写在龟背上的甲骨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在殷墟博物馆见识了占卜、车马与礼制中生动呈现的商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在山西博物院,大家看到从彩陶罐到青铜钟,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用泥土、火焰和音乐创造了更远古的夏代文明,历历在目,真实不虚。在晋祠博物馆,同学们惊叹原先在课本上介绍到的图片,竟然可以面对面地去审视,其精美繁复的设计与巧夺天工的雕塑,令人叹为观止。宋元明清时期的古代文化,在晋祠有如清澈凉爽的难老泉水,川流不息,经久弥新,带着岁月的温情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
参加研学的同学讨论中说:此行让我顿然有一种知足感,生逢和平年代,幸莫大焉;又有一种知不足感,文化自信需要有历史自信为支撑;更要有一种不知足感,五千年文明史,变的是时代,承续的是民族精神和智慧。宅兹中国,物换星移。在中原大地上,勤劳朴实的人们用智慧书写着中华文明,赓续着民族血脉,“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走进两千年大一统,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在山西平遥古城,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县衙的基本结构部署,通过观看“知县断案”,分析基层组织形式和权力实施过程的变化,思考人民的主体地位;亲民堂的牌匾上,民字上多加的一点,寓意希望“父母官”对百姓多一点关爱。走进日昇昌票号与王氏镖局,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一个辐射东亚的经济体系呈现在同学们眼前,严谨务实的行业风范、敢为人先的创业勇气让人印象深刻。
谈及研学感想,陈思同说:“人民的主动性精神贯穿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贯穿于精神塑造的历程中。新中国史不仅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过去的精神铸成的过程中,更存在于未来的开拓中。”两千年的大一统,变的是生产关系,承续的是朴素的民本思想。如何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激发出向上、向前、向善的社会合力,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从不同的方面交出了不同的答卷。中国的历史,恰是在这不断的、永恒的作答中被书写着、实践着、创造着。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新中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新视角认识人民,是人民有越来越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的中国。
触摸百余年复兴史,日日新又日新的实干业绩
同学们在林县红旗渠重走水利工程建设之路,体会当年开山引水的无私与艰辛;在岢岚重走八路军行军路,缅怀革命先辈的奉献与牺牲;在宋家沟重走脱贫攻坚路,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感悟“铁人铁塔”“刷新中国高度”的“航天精神”。
一百年的复兴史,变的是道路,承续的是不负使命的荣光。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通过实地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此言也有了更深认识。卜彦文同学以诗明志:“山河拂晓,无畏路途遥,醉饮星汉五千里,安阳平遥武乡。岚漪河畔铁塔,红旗渠水滔滔,千载银杏春又绿,秋来金染宇寰!”走过近代以来漫长的艰苦奋斗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民积蓄的能量充分凝聚起来、充分爆发出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五天学习、深入实践,同学们感悟到,中国的历史在变、文字在变,但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久弥新,指引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正是因为我们是这样的民族,因此我们创造出了这样的历史;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历史,我们有信心创造出更好的未来。”许少钧同学有感而发。
“泱泱中华,博大文明,变的是‘我’,不变的还是‘我’——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们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们有光明,中国便不复黑暗。”深入浅出,授课老师朱鸿召和同学们交流了“什么是中国”,通过《新中国史》实践课要感受“何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通过“走”访中华民族通向现代文明之路,在实践中阅读“新中国史”这部大书,同学们用心动情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深厚文明底蕴,新征程的新青年也有自己的文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