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让“星”化作梦想的帆桨

作者:汪祯仪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6-14


 321,点火!”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枚火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531日上午739分,谷神星一号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极光星座01星、02 星”激光通信试验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成功。

其中,“极光星座01星”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复旦信息星,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文简称:信息学院)的冠名星。中国科学院院士、电磁波与遥感科学专家、信息学院教授金亚秋为之命名。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副校长汪源源及院系、职能部门代表在现场观礼。

面向我国未来空间基础设施和战略需求,复旦信息星作为“极光星座”12颗卫星发射计划中的“01星”,在轨期间将重点探索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光学遥感,结合卫星地面站接收与AI大数据融合处理。

截至发稿时为止,这颗满载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通信遥感“试验星”已到达535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在太空环境中,卫星缓缓展开太阳能帆板,露出金亚秋设计的LOGO。遥测数据显示,各分系统状态良好。

接着,两颗卫星迅速拉开彼此距离,建立稳定的激光通信链路,验证从300公里至4000公里不同星间距下宽带星间激光通信,测试星间业务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

2G5G,通信技术实现一直以陆基网络为主,而未来的6G建设的代表性特征是“空天地海一体化”,构建一张包括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在内的全球广域覆盖的三维立体网络,让万物互联,也以高质量信息化建设保卫国家安全、提升国民经济效率。

通信载荷是卫星实现其信号接收、变换、放大和发送功能的核心组件。复旦信息星的载荷和平台由金亚秋院士团队领衔的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低轨卫星通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八院805所下属埃依斯公司等联合研制。

“很多通信的新技术,终于有机会在太空中验证了!”复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俊文兴奋地表示,在轨期间,复旦将联合极光星通团队开展星间激光通信链路测试和验证,构建激光通信在轨实验平台,开展在轨激光通信的先进信号处理研究。“从前期论证、设计,到后期功能处理、搭载,有复旦团队的努力。”

复旦信息星在太空中收集的实验数据将通过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交叉二楼楼顶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站传回地面。这个5.4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能将卫星发射的数据信号有效接收、聚焦、传输至学院机房,供各实验团队进行后端信息处理,形成“卫星地面站-星间-星地-天地一体”数据闭环。

“信息学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学院,研究团队也需要跨学科背景的人才相互配合。因此,我们亟需优质的项目平台聚拢人才、发挥交叉优势。”信息学院副院长詹义强教授表示,“现在的这个卫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复旦信息星的发射“只是一个序幕”,信息学院的下一颗技术试验星正在筹备中。詹义强和张俊文期待,“让更多新的技术能够得到上天应用的机会,提升复旦空天信息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的能级。”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