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档案捐赠仪式隆重举行

作者:陈启明摄影: 视频: 来源:档案馆发布时间:2024-06-14

6月7日,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档案捐赠仪式在子彬院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周虎以及部分捐赠者代表、征集联络员及学校相关部处领导等出席了仪式。

周虎在讲话中,对各位捐赠人的慷慨义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介绍了复旦大学于去年底正式启动的“复旦源”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情况,希望各位校友及联络员继续支持学校的档案工作,将更多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征集进馆,合力共建更有复旦特色和底蕴的校史馆。“学校的档案工作展现出来的历史脉络,不仅是学校发展史的重要体现,更是复旦人共同的记忆宝库。”周虎表示,要加大对校史档案的挖掘和传承,让更多复旦人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历史沿革、熟悉校史校情,增强对复旦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得能够体现复旦特色的校史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在颁证环节,周虎代表学校逐一为吴小庄、吴航、孙宗修、石源华等14位档案捐赠者颁发了捐赠证书。

周虎为档案捐赠者颁发证书

校档案馆馆长黄岸青介绍了本年度的档案征集工作情况。自新的校史馆筹建启动以来,档案馆特别发起校史文物档案资料征集启事,校内各院系、各部门积极响应,整理的院士材料、院系重要活动材料移交档案馆;征集联络员在各自分管的条线,广为宣传,多方联系,在收藏者与档案馆之间牵线搭桥;此举也得到了广大校友、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从海外、从外省市将珍藏的多年的档案、实物捐赠给学校,自去年9月以来,陆续接收到名人、实物等特色档案共计803卷件。此外,档案馆还通过购买的方式,从藏者手里得到了一批珍贵的校史照片。这些档案丰富了复旦大学档案馆馆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校历史的空白,也为新校史馆的展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黄岸青还就入藏的珍贵档案的形成背景、形式特点以及收藏价值作了详细的介绍。

档案馆购买的藏品介绍

学生在北碚新闻馆前的合影

北碚新闻馆是由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陈望道教授等募集社会经费150万修建,于1945年4月5日落成,当天在大礼堂举行了开幕典礼。复旦北碚新闻馆内设有复新通讯社,由陈望道兼任该社负责人。学生将收录的延安广播和新华社重要消息迅速传遍全校,新闻馆因此被师生誉为“夏坝的延安”。可以这么说,北碚新闻馆是复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红色建筑,近期,档案馆找到了这张学生在北碚新闻馆合影的照片,虽然未能反映新闻馆的全貌,但也弥足珍贵。

照片拍摄时间不详,结合上方牌匾 “复旦新闻馆开幕典礼”纸张破损程度,以及人物的衣着来看,拍摄时间应在开幕典礼之后不久。档案馆用馆藏学生照片与合影中的人物进行了比对,也请教了新闻学院的老师,照片中有4人确定了身份。

右二为邵嘉陵,1942年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1945年毕业。就校期间,是复新通讯社的记者,与邢象超等人发起新闻晚会,得到系主任陈望道的支持,新闻晚会也是复旦地下党支部团结进步学生的重要阵地。照片左二为邢象超, 1941年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1945年毕业。他是《中国学生导报》社成员,也是党领导下的复旦进步社团“德社”的发起人。照片左三为陈奇荣,1942年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1946年毕业。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曾是“湖北农村抗日工作队”队员。照片左四为林淑英,1941年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新闻系,1945年毕业,毕业后任复旦新闻系助教,1948年离国侨居菲律宾。

综上所述,这是一张进步学生在北碚新闻馆前的合影,接下来,档案馆将继续考证图片中的人物,发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希望得到各方面热心人士的支持。

 挂有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牌的复旦校门及校园建筑照片一组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于1949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在复旦大学借址办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影像。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成立于1949年5月,暂借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等处,作为校舍,于8月中旬正式开学。全校设有三部,复旦大学所在的是第二部。照片中,校门上方悬挂于右任手书的国立复旦大学牌匾,右边挂“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二部”校牌。

据第二部党委书记兼副主任王乐三(后来曾任上医党委书记)回忆:复旦的登辉堂是革大学生授课的大课堂,复旦园里的每一块草坪则成为同学们分组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课外场所。因为形势发展的需要,9月下旬开始第一期学生陆续毕业,至10月10日,华革大正式迁出复旦。

摄制于同一时间的学校建筑照片还有:

相伯堂:前身为第五学生宿舍,建于1936年,抗战时期被日本飞机轰炸,损毁严重,抗战胜利后重新修缮,并冠名“相伯堂”,以纪念首任校长马相伯。数字编号100号楼。

照南堂:1921年建造,是复旦校园里最古老的建筑,最早取名“简公堂”,当年李登辉校长向南洋烟草公司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募资建造而成,一度名为“照南堂”。数字编号200号楼。

登辉堂:1947年,在被日军炸毁的学生第一宿舍废墟上建造,登辉堂建成后一直是全校师生重要集会场所。1985年,80周年校庆之际,改名为“相辉堂”,“相”“辉”俩字源于创始人马相伯、老校长李登辉,数字编号400号。

仙舟馆:1921年建成,由华侨银行家黄奕住捐资建造,原名奕住堂,1929年扩建两翼,为纪念前教务长薛仙舟,改名仙舟馆,今校史馆,数字编号700号。 

德庄:国立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后来改作教师宿舍,位于今国权路复旦附中宿舍位置。

这些建筑的堂额清晰可见,部分为于右任手迹,1950年9月,学校废除了这些建筑的名称,改用数字编号,这些堂额也就成了历史。

复旦大学1954年留苏预备生合影

 复旦留苏预备生群体的唯一合照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据中央指示,我国向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人员,1951 年 8 月教育部选派首批 375 名留学生赴苏联学习,拉开了建国后派遣留苏学生的序幕,此后,复旦大学也相继选拔派遣多批留苏预备生。预备生一般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第二部培训一年,然后留学苏联。此照摄于1955年,疑为留苏前的合影,具体人物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捐赠品介绍

(一)“人物档案”系列

马相伯先生遗像纪念章1枚,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下册)大江书铺初版本、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开明书店版

 捐赠人:计育韬校友,复旦大学2010级国关本科校友

这枚正面篆书环刻“百龄老人马相伯先生遗像纪念章”,背面刻有铸造时间和铸造厂家,这是1939年10月马相伯逝世后,中央造币厂桂林造币分厂为纪念马相伯而专门铸造。

陈望道先生所著《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 被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这次入藏的是由大江书铺于1932年分上下两册出版的初版本,弥足珍贵,填补了馆藏望老人物档案早期著作初版本之缺。

吴定良院士拟定的中央研究院手纹测量表、人体测量表、初生婴儿体质测量表

捐赠人:吴小庄女士,吴定良院士之女

吴定良先生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此次捐赠的是吴定良先生在中研院任职时期亲自拟定的手纹测量表、人体测量表,以及初生婴儿体质测量表,这些材料反映了吴定良院士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951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吴新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3年本科毕业证书、吴新智院士使用的眼镜、手表、听诊器和卡尺以及手稿和教材等

捐赠人:吴航女士,吴新智院士之女

吴新智,古人类学家,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别在大连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古人类“多地区进化”学说的主要提出者之一,是东亚现代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假说的创立者,开创并推动中国的灵长类解剖学和法医人类学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人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本次由家属捐赠1951年共青团上医总支赠送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吴新智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证书以及吴院士生前使用的手表、眼镜、听诊器、卡尺和部分手稿、教材等,这些实物丰富了馆藏的内容,也为馆藏增添更多的特色。

蒋学模手稿《自叙》、抄本《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蒋学模生前亲自整理的各时期相簿等

 捐赠人:蒋维新先生,蒋学模先生之子

《蒋学模先生自叙》是为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所写的自传底稿,讲述了他本人“怎样走上研究政治经济学道路”的缘起,这份底稿呈现了蒋先生写作时最初的构思过程。《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1959年蒋先生抄录了全文,并将74条的观点贯彻到正在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而各时期的相簿展现了蒋学模先生一生各个阶段的风采,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蒋先生人物档案。

孙宗修复旦大学工农预科成绩单、复旦大学工农预科毕业证书、复旦大学生物系录取通知书、复旦大学生物系二、三年级成绩单、复旦大学毕业证书等

捐赠人:孙宗修校友,复旦大学1962级生物学系校友,中国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

孙宗修先生完整地保留了复旦大学工农预科(也就是现在的复旦附中)和本科阶段的档案材料,其中复旦大学工农预科毕业证书是1962年7月由陈望道校长签发的。而这本紫红封面的笔记本,则是1961年在上海青年宫听谈家桢先生学术报告的笔记,是孙宗修先生与复旦大学生物专业最初结缘的珍贵印记。

石源华各类获奖证书、国家重要项目结项证书、校内外及海外学术职务证书、照片等

 捐赠人:石源华先生,原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教授

近年来石源华教授花大量的时间,对自己珍藏多年的各类证书、照片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编目。经过整理的材料完整、系统,生动体现了石源华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在学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校园记忆”系列

李子春校友1930年代复旦校园照相簿1件

捐赠人:李瑞麟先生,李子春校友之子

李子春老校友193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曾是学校摄影学会的会员,他拍摄的照片,有人物,有风景,既生动呈现了年轻学子的精神风貌,也为我们留下了清晰的校园景象。 

邵惠桥校友复旦大学图书馆借书证、复旦大学学籍证、《复旦大学会计学社社员录》等

捐赠人:杨幼泉校友,邵惠桥校友之婿

邵惠桥是1940级复旦大学银行学系老校友,这是他的学籍证及图书馆借书证。《复旦大学会计学社社员录》编于1943年11月,内有复旦大学会计学社章程,会计学系教师通讯录、会计学社社员录,而邵惠桥老校友亦在社员名单之中。

徐胜茂校友1944年7月复旦大学录取通知单、复旦大学学费收据、暑期学校缴费收据等

捐赠人:徐惠民先生,徐胜茂校友之子

徐胜茂先生1944年7月2日收到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单,以及当年的复旦大学学费收据、暑期学校缴费收据。早在私立大学时期,复旦即有开办暑期学校的传统,为扩大生源、增加收入及提升自身声誉的重要途径。这张盖有复旦大学印章的暑期学校缴费收据,是抗战时期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开展这种教育模式的时代印记。

崔贤亮校友1940年代复旦就读时期的老照片16张、制图工具、读书笔记等

捐赠人:崔中明先生,崔贤亮校友之子

崔贤亮老校友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这是他在复旦读书期间所使用的卡尺、圆规等制图工具和专业读书笔记,捐赠的老照片既有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校景,也有抗战复员后在江湾求学的留影,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时期的馆藏。

邓廷爵复旦大学1950毕业文凭、复旦大学助教聘书、教学任务书、参加一九七九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命题工作聘书等

捐赠人:徐鸿玉、邓小丽女士,邓廷爵教授之女

邓廷爵先生自复旦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历史系任教。其1950年毕业证书上盖有时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张志让、副主任陈望道和文学院院长陈望道的签名章,填补了馆藏五十年代历史系毕业文凭之缺。邓先生的教学任务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八十年代历史系的教学安排与课程布局。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命题工作聘书,则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岁月。

复旦版话剧《红岩》演出说明书

捐赠人:廖光霞老师,复旦大学中文系1959级校友

1962年12月9日,话剧《红岩》由复旦话剧团在学校登辉堂(今相辉堂)隆重推出。1963年1月18日起,《红岩》又在上海艺术剧场、邮电俱乐部公演,连演17场,复旦话剧团红遍上海滩。这份1963年1月的演出说明书设计精美、内容丰富。从职员表和演员表上可以看到,剧组演员绝大部分是在各个院系的学生,也有个别青年教师,虽非科班出身,但都演技出色,廖光霞老师饰演女特务一角。这份演出说明书是复旦话剧发展历史的最好见证。

《复旦风》杂志(1985年5月)

捐赠人:张力奋先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风》由张力奋主编,于1985年5月正式创刊。时任复旦名誉校长苏步青、校长谢希德、党委书记林克为创刊号题词,这本校际刊物成为80年代上海高校学子的共同记忆。

《军校,永远的记忆——南昌陆军学院承训复旦大学90级文科新生纪实》、《大学生军政训练手册》、《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毛泽东军事思想》

捐赠人:张学斌先生,复旦大学财务学系1990级校友

复旦大学90级、91级、92级三届本科生曾在大连或南昌陆军学院接受过为期一年的军政训练。此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承训大学新生所用的军训教材。尤其是《军校,永远的记忆——南昌陆军学院承训复旦大学90级文科新生纪实》一书,记录了1990年9月至1991年7月复旦大学90级文科新生军训生活。

(三)“校史文物”系列

红色文献《不屈的行列》、上海教育工作者工会组织工作会报表

捐赠人:王毅先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1948年5月4日,上海市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危机联合会成立,并掀起声势浩大的“反美扶日”运动。复旦大学反美帝扶日抢救民族危机大会于次月编印了宣传册《不屈的行列》。上海教育工作者工会组织工作会报表记录了1950年复旦工会的主要工作情况,如会报表第一页即由陈望道先生亲笔填写,内容详实,尤为珍贵。

周谷城题词“复旦校友、亲若家人”、于右任题词“复旦精神,勇往迈进”

捐赠人:王省先生,王德基校友之子

一件是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周谷老先生的题词“复旦校友,亲若家人。散居各地,欢晤情深”;另一件是著名书法家,复旦大学校董于右任题写的 “复旦精神,勇往迈进”(复制件)。均为复旦1945级法律系老校友王德基先生生前珍藏。

(四)与校史相关的艺术品

蔡志华绘画作品《真理的味道》

捐赠人:戴成章先生,上海玉城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此作品创作于2020年,背景由中共一大会址、《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浙江义乌分水塘陈望道故居三座历史性建筑构成,环布于陈望道周围,极具层次感,象征着陈望道逐步坚定信仰的历史轨迹,展现了画家的精巧构思。作品入选第三届“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上海市纪念建党一百周年专题展”、“纪念上医建校90周年书画艺术展”、“蔡志华水墨艺术巡回展”,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和收藏价值。

与会人员发言

 捐赠者交流发言,大家纷纷表示把珍贵档案捐赠给复旦,是它最好的归宿。档案馆组织力量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深入的研究,广泛的宣传,使珍档的社会价值进一步体现,此外还提供的恒温恒湿的保管条件,为档案持续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捐赠仪式的结束不是捐赠的结束,将继续整理有关复旦的珍贵档案捐赠给档案馆保存。

 捐赠仪式前,周虎启动复旦大学档案综合管理新平台上线。在信息办的大力支持下,本次系统升级完成了档案管理业务主线的梳理与优化,实现更为深入、智能的档案资源数据化管理和利用,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与支持。校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凯发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学校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更新,确保档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助力实现智能的档案资源数据化管理和利用。

 子彬院前合影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