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复旦和上海城投三方共同发起,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作者:殷梦昊 丁超逸摄影: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5-30

5月30日上午,由杨浦区政府、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城投三方共同发起的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中心依托复旦大学理工医等优势学科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科创能级,实现科技与城市深度融合,提升科创策源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上海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上海城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陈庆江,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共同上台推杆,正式启动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建设。

复旦大学、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以打造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为契机,推动全面合作。

裘新在致辞中指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大学履行创新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赛道。复旦与杨浦、上海城投合作共建“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是三方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举措。未来,三方将合力把“未来谷”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改革的试验田。我们将把创新能级放在首要位置,聚焦重点创新领域和任务,着力构建城区创新生态圈。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三方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未来谷”一定会成为创新策源的新高地、融合创新的新空间、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提供新范式,成为服务支撑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地标。

薛侃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杨浦致力深化拓展“三区联动”,不断强化与复旦大学、市城投集团等在地高校、企业的合作,着力打造高能级的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杨浦将全方位深化区、校、企协同创新,高水平建设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之谷,培育引进更多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平台载体,促进核心程度高、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孵化转化,当好“后勤部长”,点燃科技创新的“核爆点”。全力打造创新产业集聚之谷,加强与上海技交所、上海国投等实力机构合作,加快整合技术要素资源,强化产业与金融对接,以完备的要素保障助力企业成长壮大、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创新梦想成就之谷,落实好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各项政策,持续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努力打造兼具人文景和科技流、书卷气和烟火气、时尚风和国际范的创新型生态园区和社区,更好满足人才多元需求,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蒋曙杰在致辞中表示,城投集团作为上海功能保障类龙头企业,将以三方合力打造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为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助力科创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生态体系建设。重点规划打造湾谷科技园三期,落实展厅、众创空间和落地项目的载体,进一步发挥金融投资平台赋能支撑,投资支持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进一步发挥高效能统筹功能,加强园区配套服务资源的打造和引入,为创新中心的运营和招商、人才引进和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仪式在杨浦区湾谷科技园举行,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复旦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军,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丁洪等出席活动。杨浦区副区长施方主持会议。

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是个什么“谷”?

杨浦区科技经济委介绍了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的功能。据介绍,创新中心由杨浦区政府、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城投三方共同发起,围绕杨浦“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聚焦复旦理工医等学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一批产业项目积聚。

创新中心采用“政府引导、高校支撑、市场主导、开放运作”的模式,主要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将具体实施9大建设内容——推动科创企业加速计划、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打造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统筹科技金融资源、整合技术要素资源、加强人才政策支撑、打造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展厅。

首批入驻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的项目团队现场签约,包括8个项目和2支基金,分别是——彭慧胜院士团队的新质纤维器件项目,颜波教授团队的基于融合知识AIGC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项目,肖仰华教授团队的领域认知智能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王守岩研究员团队的智能神经电子药物项目,商慧亮教授团队的智能农业机器人项目,徐丰教授团队的面向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和低空经济的毫米波智能感知项目,陈迟晓研究员团队的基于存算一体的大模型芯片项目,关冰涛研究员团队的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大数据和类脑研究领域“前孵化专项资金”和生物医药领域“三复前孵化专项资金”。

为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提高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可获得性和融资便利性,将在湾谷设立首贷服务中心。为构建覆盖创新产业链前端的概念验证体系和产业化落地的技术转移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合复旦大学,聚焦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和绿色低碳领域的硬科技创业,共同建设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共同为两个中心揭牌。

院士学者企业家汇聚,畅谈科技创新发展

随后举行的“城市的大学 大学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主持。来自产学研各界的5位嘉宾围绕打造科技策源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主旨演讲和交流。

“很高兴,能在母校复旦大学建校119年的之际,回到上海,祝贺母校与杨浦区共同启动这个高层级的科创平台。”包信和说。他介绍,为更好提升高校的科创动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科技部和中科院的部署试点赋权改革,打造成果转化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高端创新资源,“科大硅谷”、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聚焦创新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应当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共创未来。”包信和希望这些成功的尝试,能对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建设有所启发。

面向未来,如何建设一个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低碳型城市?马军指出,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及受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他介绍,以往单纯的传统末端治理存在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有必要从源头上进行减污降碳。例如,应加强有机废物源头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可用于改良盐碱地,推进高品质绿色种植;打造分散式资源回用系统,实现雨水和灰水的分布式调蓄与循环利用,降低极端气候导致的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风险。“从精细化治理的整体视角来看,碳平衡还应当由大区域平衡向城市平衡、社区平衡、建筑平衡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他强调。

“铁马冰河入梦来,拓扑量子晶体管。”丁洪以诗意的语言,开启了他关于量子计算机这一颠覆性科技的内容分享。他指出,尽管现有的量子计算方案已实现超过10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但是由于错误率较高,距离可实用化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在他看来,拓扑量子计算很可能是量子计算机未来的选择。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方案应兼具高容错性、可扩展性、无需极端低温。长远来看,丁洪的“铁马梦”,或许是打造出适合量子计算机的晶体管,找到拓扑量子比特应用的新方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颜波介绍了团队基于学科交叉范式,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在警察分析监控视频时,传统方法是逐帧运行,效率较低。运用AIGC进行编辑,能实现监控视频“全浓缩”,使搜寻时间减少99%。此外,其团队开发的面向移动终端的AI ZOOM功能,可有效提升图像和视频质量,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知名品牌系列旗舰手机。团队还将AIGC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使生产效率提升44%。

在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齐彦看来,公司创立以来的一大成果,就是持续推出全球顶级开源项目,掌握核心代码话语权。陈齐彦认为,操作系统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世界观和资源匹配问题。他希望和团队持续维护好计算机世界中的生产关系,打造广大用户想要的算力中心,构建算力一体化方案。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