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会上,文理团队分享跨学科研究进展

作者:殷梦昊、余敏之、葛近文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5-30

依照学校“十四五”规划设立的文理交叉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项目,研究团队积极探讨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正式运行一年以来,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项目集中多个相关学科优势,强强联手,集体攻关,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516日,在以“璀璨中华,文理交融”为主题的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围绕历史地理、古文字、语言学、考古、遗传、世界文明参照系等6大方向,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的最终呈现系统,研究团队成员分享了各自研究进展。

穿越时空

找寻古代文明的框架

中华早期文明起源及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五千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这一时空范围中不断发展、形成的。要开展这一时空演进过程研究,首先要推动中华早期文明时空框架建设。

“我们的工作不仅涉及历史地理学,也包括考古学、分子人类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比如很多早期历史遗迹的考证,是无法利用历史文献完成的,这就需要考古学的贡献。”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表示。

利用学科交叉手段,依托于现有两大平台——复旦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张晓虹团队开启了构建中华早期文明时空框架的工作。

对于文明的认定,有哪些要素和通行标准?这离不开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参照。历史学系教授欧阳晓莉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参照系子项目的情况。

欧阳晓莉说,域外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中华早期文明研究提供了参照和比较对象,也利于将中华文明的研究发现融合到世界文明的研究体系中,使得世界古代史的学科建设既保持自主性,也体现包容性和开放性。

横贯古今

揭开基因交融的奥秘

中华民族如何演进至今?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书华分享了基因大数据方法在中华遗传源流溯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包含众多的族群,但我们之间有共同的基因纽带,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存在遗传学基础。”

以现生人群为研究对象,徐书华团队构建出了汉族、北方少数民族、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基因遗传格局。

从考古学视角出发,中华民族的基因又是如何交融的?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了团队基于生物剖面的早期中国人群基因组研究。

一字一语

解码融合演化的历史

出版120万字的第一部古文字专业研究生综合教材《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个重大项目和专项项目、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传官介绍团队近年获得的成果时说,这既离不开大家辛勤的努力与优异的学术能力,也是数据库建设推动古文字研究的重要体现。

这些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重视学术方面的专业性,也考虑了信息公开的便利性。“这些数据库都是对外展示的,非常方便查阅。大家都可以自己去点击,熟悉它的体例、功能。”张传官现场演示时说。

与文字相似,语言也在历史变迁、人群融合中不断更迭。那么,诸多语系是如何起源并演化的?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梦翰以侗台语为切口,开展了相关研究。他带领团队构建了早期侗台语在约4000年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分化并向外传播的模型。

“元”集成

打破学科数据的壁垒

在跨学科研究中,不同学科的数据差异性很大,海量数据形式多样、来源广泛且分散在各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储存跨学科数据?如何支持跨学科学者交换、查询、利用数据,从而实现跨学科数据的融合式、可视化呈现?

“在跨学科研究中,需要图书馆把不同学科的数据集成起来。”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副教授潘晓声介绍了团队探索制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平台核心元数据标准。

通过标准制定,团队完成了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历史地理学、遗传学等多学科数据资源的规范性描述、快速定位、检索和共享提供支撑。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