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也是复旦建校119周年校庆日。百年复旦熠熠生辉,与这座城市同向同行。校园红旗飘扬,师生校友漫步,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早上8点,升旗仪式举行,铿锵步伐中,国旗护卫队列队出旗。国歌声中,全场肃立行注目礼,见证五星红旗在国旗坪前冉冉升起。
升旗仪式上,校党委书记裘新代表学校,向复旦先贤们表示敬意,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75年前,在隆隆炮声中,复旦的党组织带领199名党员,团结4000余名师生员工,将学校完整交到人民手中。5月27日,上海解放,复旦获得新生。自那时起,一代代复旦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实现学校几次历史性腾飞,把复旦建设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建成为上海的一张“金名片”。
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征途进入最后25年,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阔步奋进,复旦也正全力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前列。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复旦人将高举旗帜、坚定信念,不负党和人民、不负英烈先贤、不负伟大时代;立足大局、服务国家,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融入上海、携手前行,书写大城名校新佳话。
“历十旬守望,有道不彷徨;顾百年星空,星光可成颂。”学校师生代表献上原创诗朗诵。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裘新、金力以及在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学校各院系师生代表、医护人员代表、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等约200人齐唱校歌,共同祝福复旦119周年生日快乐!
“高看一眼”与“高出一筹”,书记给毕业生的一堂思政课
升旗仪式后,复旦大学首届选调生校友论坛暨2024届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在光华楼举行。
裘新为2024届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代表授出征大旗,并以《“高看一眼”与“高出一筹”——寄语2024届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的毕业生》为题,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上了最后一堂思政课。
裘新表示,在与全国各地选调生代表交流过程中,地方和学校对选调生工作往往“高看一眼”,也期望年轻的选调生们成长得“高出一筹”。高看一眼,并不意味着个人真能“高人一等”。大家的智商、学识与同辈同学相比,也许并没有什么差别,加入选调生行列,就意味着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经受国家和时代的考验,肩负的责任使命、最终具备的素质能力要能够高出一筹。
高看一眼,“高”在哪里?高在成长期望。被高看的,本质上不是某一个体,而是选调生的培养工作。高在中央的战略布局。中央和各地党委对于选调生群体,一直高度重视、直接关心。高看一眼,寄予的是政治嘱托,赋予的是历史使命。高在组织的严管厚爱。组织上的“厚爱三分”,落到个体和日常,往往是严管一尺。年轻人选择选调生,就选择了一条追求理想的大路,一条服务人民的直路,一条砥砺前行的坡路,一条奋发有为的长路。这条职业路、人生路,肯定不会舒适、安逸、优渥,将更多地经受时代风雨、紧贴人民疾苦。高在母校的拳拳之心。选调生校友有出息、有成就,意味着很多地方发生了更美好变化;复旦选调生能被高看一眼,意味着复旦人为祖国做出了更大贡献。
“高出一筹”,高在超越自我。选调生的高出一筹,不是和别人比,是和自己比,干出超过领导和群众预期的业绩,超出预期解决实际问题,自己获得超越心理预期的成长和收获。
裘新送给新一届奔赴祖国各地的复旦选调生三句话。第一句,使命感刻在心底,优越感抛到身后。立志做事不做官,做出实绩、实现价值;对自己“低看一眼”,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做事做人。
第二句,经得起细看,耐得住多看。在岗位上经得起细看多看的,不是虚名,而是品德、能力和实绩。既要在能力上经得起细看,发扬复旦人自立自强的优良传统,接续奋斗、永久奋斗;又要在品行上耐得住多看,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以严格自律和过硬作风砥砺自己“高出一筹”的品行。
第三句,置身事内,超然物外。要有实干的入世精神、实证的钻研精神,脱下“长衫”、换上汗衫,躬身入局、深入基层,发现实际问题、研究裉节、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工作中,善于跳出纷繁琐碎的具体事务,从规律角度想问题、找办法,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和研究能力。生活中能超然物外,心态会比较平和,沉着应对变化和挫折,逆境中不怨天尤人,顺境中不骄傲自满。
裘新最后勉励大家,选择成为选调生,就选择了一条使命引领、艰苦奋斗的“北坡之路”。母校将永远关心支持大家的发展,永远做大家的坚强后盾,永远是大家的精神家园。祝愿同学们在践行家国使命中,不负“高看一眼”的期望,做出“高出一筹”的贡献。
首届选调生校友论坛举行,学长学姐讲述动人故事
在“复见中国——复旦大学2024年选调生校友论坛”上,6位选调生校友代表分享心得,讲述基层一线故事。
2016年,从新闻学院博士毕业后,左志成为一名天津选调生。刚到村里,5000人这个数字,意味着全村大小事情瞬间压在了他的身上;一百平米的村委会,近两百人来反映问题,让他瞬间慌了。敢当“热锅上的蚂蚁”,左志沉下心,白天跟村民唠家常,晚上梳理情况、分析对策。经过两年努力,最终赢得乡亲信任,实现“零上访”。“基层对我来说,是本厚重的书,它让我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读出了土地的温度和浓浓乡愁。”左志将继续在基层这个“热锅”上历练自己,成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一个“微小却强大”的蚂蚁。
高恒山与韦红丽同为2019年法学院硕士毕业生,他们同一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选调生,也成为一对伉俪。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上海来到广西基层,他们组建家庭,收获成长。“一人驻村,两条战线;村是阵地,家是后盾。”毕业五年,高恒山有两年在基层驻村,通过走村入户,解决山区600余名群众的饮水“老大难”问题。“后面再去到那个屯里时,感觉大家都把我当自家人了,还有一位年逾80岁的老人家对我竖起大拇指,虽然我当时听不太懂当地的方言。”高恒山每天都跟韦红丽分享驻村收获,他们逐渐意识到“小家”紧系“大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村里焕然一新的面貌,村民生活过得蒸蒸日上,也是广西发展的一个缩影,激励他们“充满热爱、为爱前行”。
“我出生在祖国的最西边,太阳最晚落下的小县城泽普。”2016年,帕尔哈提江·如苏力从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毕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选调生,做祖国边疆的忠诚卫士。在古勒巴格乡胜利村,老旧土坯房塌陷的墙体触目惊心,他为村民安居乐业办实事,让全村345户全部住进了崭新的富民安居房。为了让泽普的核桃更好地走出去,他多次到上海考察招商,完成5栋厂房的改造升级,促成企业合作,2023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帕尔哈提江·如苏力还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接,争取到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叶河花月夜”,发展观光、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模式,推进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一个内蒙古姑娘要不远千里来到四川阿坝州工作?面对这样的提问,2016年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毕业生高瑞鑫的回答是——出于社工“助人自助”的一腔热血,希望发挥自身专业所长。成为一名四川省阿坝州选调生,她助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初心逐渐在阿坝扎了根。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灾后重建工作提上日程,高瑞鑫由省委组织部选派前往灾区一线挂职,成功孵化九寨沟县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玛尼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九寨沟社会工作发展建立了载体,建立了一支带不走的社工队伍。在阿坝州妇联,高瑞鑫积极投身增强妇女儿童民生福祉,实施各类关爱困境妇女活动。
一所学校的变迁、一群孩子的笑脸、一个致富的课堂……从照片影像说起,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毕业生王贺松分享浙江省选调生经历,讲述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故事。从乡村学校30年间的变化和基层老师扎根山村的故事中,王贺松坚定了久久为功、不懈奋斗、以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想信念。2020年,为克服农村儿童的“阅读困境”,王贺松将图书馆“阅读基地”项目引入乡村,指导孩子读好童书、启蒙心智。今年1月,王贺松交流到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任职,立足滨海小镇特点,抓好成人教育,通过发展船餐和电商,强蛟镇以文旅促振兴、把美景变“钱”景。
据悉,复旦大学已与全国所有实施选调生制度的省份开展定向选调生招录合作。报考选调生成为毕业生的重要选项,选调生报名人数从初期每届不到500人次,增长到去年5500人次。每年有300位左右复旦人加入中央和地方定向选调行列。
从去年开始,学校进一步完善精准问需、精准推荐、精准跟踪、精准培训的全链条选调生工作体系。一方面,面向地方,按“一地一方案”实现人才精准输送;另一方面,面向校友,构筑选调生与母校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尽母校所能为年轻校友们提供充电赋能的机会。今年3月,举办首期“雏燕归巢”选调生校友培训。
今天举行的首届选调生校友论坛,邀请选调生代表回母校原汁原味讲故事,用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祖国大地正在发生的事,激励在校学生,引导更多优秀复旦学子走上选调生之路。
奔赴山海,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会上,复旦大学与喀什地区行政公署、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签约共建就业育人实习实践基地。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为各地选调生代表出征授旗。
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代表,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各院系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职能辅导员,选调生校友代表,2024届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代表等出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