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未来是即将发生的,还是由我们创造的?
假设塑造未来这个任务是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各自独立完成,这种说法显然行不通,因此有一群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一个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话题。与时俱进出现的人类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它思索自然、生态与人类的关系,帮助人类在大自然中重新定位。
人类生态学的要点,总是围绕着显著的规划和管理活动展开。比如路网要能方便人步行,并尽量不阻断水的自然流动,还要让野生动物能通过,最好安静得让野生动物和人可以在附近繁衍生息。
这个是不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能的设计?我原以为是不可能的,但听了历史人类学家、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王明珂主讲的复旦人文高端讲座“人类生态的内涵”后,我又认为当以这种理想状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无论是人与人的相处,还是人与自然的相处,都应该向这个理想的方向迈进,虽然可能永远不能到达,但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历程吧。
人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特定的生计活动。历史表明,生态环境的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主轴越是靠近当代,导致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就越是明显。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这已成为全世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也被视为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增加,需要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人类学开始关注生态学,想“利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与环境的适应性,以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人类学渐成人类学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
江河湖海、三山五岳不仅仅属于人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人类生态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是适应的思想,是指人类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技术和社会制度以适应环境带来的限制和机遇。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本地区域拓展至全球各地,青山绿水更显宝贵。而时代变化赋予了生态人类学更多的思考:如何重新定位与自然的关系,以适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