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怎么上?自3月5日褚君浩院士首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以来,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思政大课已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家主讲完成14次专题大课;180余名国家级人才完成首次小班讨论课,180余名书院新生导师完成第2次小班讨论课,120余名带教老师将组织第3次小班讨论课;3700多名2023级本科生本学期分别前往134个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课基地。
“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备课组组长徐雷把“思政大课”建设的经验概括为:一是党政高度重视,建立思政大课工作组织体系,集体讨论备课;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形成教案,集体准备统一课件;三是一体化设计,讨论课之间有效衔接;四是创新小班讨论课教学方法。
名家上专题大课
让学生共鸣与共情
3月5日,褚君浩为全校3700多名本科生开讲第一课。“在没有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材料科学系当时其实压力挺大。”系党委书记于瀛分享专题大课幕后时说。系党政班子迅速组建备课组,与院士共同推进课程筹备。在专题备课会前,褚君浩刚做完眼科手术,仍在备课会上介绍准备的300多页PPT。通过三次集体备课会和一次现场试讲,最终,一场饱含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与学生共鸣的思政大课呈现在师生面前。
“正确的导向、时代的声音以及学术理论的方式是思政大课能够取得成效的三大要素。”思政大课文科大类首场专题大课主讲人、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建议,思政大课在课程设计上可根据复旦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时代特征和国家战略,邀请更多具有开阔视野的实践家、设计家、组织者和领导者进行前沿领域报告分享。
名家上思政专题大课,回应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的迷茫,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14场专题大课获得学生好评。
小班讨论课
让学生成为主角
在化学系教授、小班讨论课主讲教师周鸣飞看来,讨论课上学生是主角。为激发学生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学院设计讨论提纲,安排较多时间的师生互动环节,根据教学方案合理安排任课教师。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践验证、总结思考的闭环,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及早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科学地制订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计划。
法学院教授赵立行表示,思政研讨课需建构研讨问题与总主题的逻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思政和专业的关联;要对研讨问题进行分解,与学生专业知识衔接;在教学方式上要“去中心化”,教师担任主持人和平等参与者,学生提供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抑制讲课的冲动,充分肯定学生的表达,通过追问达成观点认同,提高研讨效度;最后进行研讨主题向总主题的逻辑回溯,让学生形成真实鲜活的课程思政新体悟。
现场教学,让学生
浸润式感知“国之大者”
从全校一门课,到全社会上一门课,5月7日,已有87个小班同学参加思政大课现场教学。
同学们在上海疾控中心现场,切实感受到小班讨论课中提到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光明乳业,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有了直观认识……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介绍,行业导师带领学生走入一线,看装备、看一流、看风范、看情怀,看“国之大者”,看国企担当,体会“北坡精神”,树立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志向,取得了教学实效。
经济学院调动全院力量,已为近300名本科生建设12个教学基地。“书记院长齐上阵,学院7个教师支部的支部书记和支委全部报名参加基地实践。”学院党委副书记高舒介绍。
按照思政大课“学思践悟”四个环节的设计,本学期思政大课完成“思”阶段,将在下学期同时进入面向大二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的“践”阶段和面向大一新生的“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