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是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在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发挥专业特色,立足科技前沿,贴近师生所需,成立“计悦心晴”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探索将各类AI赋能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应用场景积极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通过“心灵思想汇”“心智工作坊”“心晴下午茶”“心悦嘉年华”等品牌活动,打造覆盖面广、多元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矩阵,做好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答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5月17日下午,“计悦心晴”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立暨首期“心灵思想汇——AI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伦理规范”研讨活动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欧洲科学院院士、社会智能研究中心(筹)首席科学家傅晓明作主旨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吴和鸣,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朱林蕃,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钱捷作主题交流。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季欣,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新、副书记曾艺和来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计算机学院的相关师生参加活动。
傅晓明以“理论、数据与模型的三角对话”为题,探讨计算社会学如何通过理论指导数据收集和模型选择,并形成一个互补和强化的框架,更好地赋能社会科学研究。他还以一项基于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为例,鼓励大家积极开拓创新,运用最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社会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
朱林蕃从科技伦理的角度探讨了AI运用于心理健康需要关注的伦理问题,提出AI作为工具已经大量运用于社会治理方方面面,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福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伦理学的边界,比如不能将人过度物化为“治理对象”,在心理治疗中更需尊重具身体验,而非冰冷的对话,且需要通过在AI设计中借鉴“认知不正义”思想,让AI理解人类生命与文化的意涵,促进人机关系和谐共生。
吴和鸣和钱捷结合多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阐述了AI在心理学中的运用,其核心使命还是在于关注人本身,把人作为心灵的主体,通过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去帮助学生在校园阶段实现个人在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人格健全方面的有机结合,尽情活出各自生命的精彩,促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据悉,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