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季度复旦文科科研成果一览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文科科研处发布时间:2024-05-22

2024年第一季度,复旦文科科研取得了哪些成果?欢迎一览!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吴震等主编《东亚<家礼>文献汇编(全十三册)出版》

1月,由哲学学院教授吴震、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吾妻重二和韩国延世大学教授张东宇主编的全十三册《东亚<家礼>文献汇编》顺利出版。《东亚〈家礼〉文献汇编》辑录《家礼》相关文献51种,依国别分为中国篇、日本篇、朝鲜篇、越南篇四个部分,涵盖了东亚地区学者以汉文写就的《家礼》相关文献之精要。此次整理工作,每种文献均精选底本,录入、标点、校勘并撰写解题,解题对作者生平与著述、文献内容、版本情况、主要特点等作一一介绍,供学界参考。这是首次对东亚地区《家礼》相关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大规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ciKjlGVnHEgYaOwsEw4sw

哲学学院汤铭钧副教授专著《玄奘因明思想論考》出版

1月,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副教授汤铭钧的《玄奘因明思想論考》一书由中西书局出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玄奘因明典籍整理与研究”(16AZD041)最终成果之一。本著以因明唐疏为主要依据,全面研究玄奘因明思想及其历史成就。在《汉传佛教因明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所作提要钩玄的基础上,本著对因明唐疏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日僧善珠《明灯抄》的研究为国内首次,该专题有几处发现为解决当代重大分歧提供重要依据。本著还收录了作者总结自身数十年因明研究的数篇新作,以及对现当代因明家文本对勘研究的详细评点。后者对了解玄奘的因明译传思想很有帮助。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InGtoBJxn1q21PBtVFbtw

哲学学院何益鑫副教授专著《竹简<五行>章句讲疏》出版

1月,哲学学院副教授的专著《竹简<五行>章句讲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郭店竹简《五行》作为思孟学派的核心文本,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出土、公布以来,诸多学者时贤围绕《五行》做了大量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早期儒学的问题意识和发展线索为基本的理解背景,通过逐字、逐句、逐章的分析讨论,重新论定《五行》的内在旨趣、行文思路和思想要义。与前书《竹简<性自命出>章句讲疏》一样,本书也采取了“章句-讲疏”的写作形式,以“导论”为纲领,以“章句”为根本,以“讲疏”尽其义。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Mbn43m5JncjgQCOMcQbyg

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专著《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出版

2月,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的《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古希腊罗马卷,涉及古希腊、希腊化和古罗马时代的道德哲学史,主题为“古典实践哲学与德性伦理”。全书始于希腊神话与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后世思想奠基,继以怀疑主义、斯多亚主义、伊壁鸠鲁主义三大希腊化哲学流派,直至西塞罗、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等罗马哲人。邓安庆教授梳理西方道德哲学的希腊罗马源流,从道德哲学的历史演进与整体面貌中,展示了伦理思想的道义实存精神之根。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mG0VR0tFt4VGThm2nhpvw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华初教授出版历史哲学研究新作《历史层次的观念》

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华初教授出版历史哲学研究新作《历史层次的观念》。历史层次的观念是一种克服扁平的单层调和、神秘主义或非理性的历史叙述,以及简单否定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理性。本著先揭示历史叙述、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等不同层次的共同历史思维;再结合各种宏观史学与微观史研究的不同研究方法,灵活运用计量技术与新科技手段,基于现实社会的多元分层次的结构与运动,探究从大到小的历史实在的规律性问题;进而把握历史事实与真相的层次性,诠释实践理性的历史性,重建历史理性。本著主张层次观念的历史实践,在论证过程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解读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历史经验,为历史哲学面向时代剧变的现实提供历史的理性方法与智慧。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振复教授出版八卷本《中国文化美学文集》

1月,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振复教授出版《中国文化美学文集》。内容包括中国易学、巫文化学及其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佛教美学,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美学四大部分。所收书目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日本笹川良一青年基金“优秀著作奖”、中国安阳国际易学大会中外古今易学百部“优秀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著作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9Lat9dD9wprd8ETFPFjYg

中国语言文学系汪勇豪、王涛对古文形式批评提出新构想

1月25日,中国语言文学系汪涌豪教授、王涛青年副研究员针对中国古文论研究中史料存量与理论阐释存在失衡的情况,对古文论形式批评提出体系构想,强调古文论研究应当穷竭文献,整理发掘其论说整体所蕴含的多方面价值,开显形式批评的本体及与之相伴生的思维方式和言说习惯的关系。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rNDziYXWDDrhCGNhfOhww

论文链接:

https://www.cssn.cn/dkzgxp/zgxp_zgshkx/2024nd1q/202403/t20240301_5736309.shtml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陈剑教授、谢明文副研究员成果获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

1月1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陈剑教授的论文《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荣获一等奖,谢明文副研究员的论文《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荣获二等奖。这两篇论文解决了甲骨文释读中的疑难问题,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X4mlnqAJ5AMZecMIwX_3w

古籍整理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徐艳对学界争论的汉魏诗歌口传性体式有新探索

3月19日,《文学评论》发表了古籍整理研究所徐艳教授撰写的论文《被修改的体式:汉魏乐府诗歌的口传性》。该文通过追踪汉魏乐府代表性作品的流传情况,揭示了汉魏乐府之口传性如何在后代观念中被淡化,又如何被修改的作品所覆盖。通过针对现成主题叠加式结构的修改,及作者、题名、笺注等多层面增饰,后人将汉魏乐府改得符合书面标准。删改主要发生在晋南朝时期,多由文人拟作者、文集编撰者完成。现有研究常将那些被书面化修改后的文本作为依据,自然会导致汉魏乐府口传性被忽视、遭争议。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2wGOwK8ldedvtCskQ8y63w

论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8lu4kbAveWF8h6OchKxPw 

现代语言学研究院

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史濛辉揭示吴语黎里方言声母与声调的音系特征同语音实现之间的多样性

吴语黎里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系统

1月,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史濛辉与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莱顿大学教授陈轶亚合作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发表题为“The phonetic realization of laryngeal contrasts in Lili Wu Chinese: Evidence from tone-sandhi domain medial position”(《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的Insight文章。文章考察了吴语黎里方言塞音声母三分特征在连调域词中位置上的语音实现,发现不同声母条件下的基频趋同,但浊音起始时间(VOT)及第一、二谐波差(H1*–H2*)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同声母区别开来。该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吴语浊音声母的类型及实验研究”(主持人:陶寰,项目号:18YJA740045)支持。

新闻链接: 

https://muse.jhu.edu/article/919404

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黄河课题组证明同音冲突是触发词汇替换的动因之一

2月,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黄河课题组在音变与词汇替换关系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以“音变触发的词汇替换:‘鹅’和‘我’的同音冲突”为题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方言》2024年第1期。该研究以太湖片吴语191个方言点的材料,考察了第一人称单数“我”、家禽“鹅”的说法,并结合调类合并等音变现象,利用方言地理学的方法,从空间上的互补分布证明了同音冲突是触发词汇替换的动因。该研究在语言演变理论以及方言地理学方法上均有重要的贡献。

深挖RLHF潜力,复旦语言和视觉团队创新奖励模型优化,让大模型更对齐

随着 ChatGPT、GPT-4 等大型语言模型的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这些模型已成为当下的技术热点,革新了我们与机器互动的方式,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模型支持。这些模型在解决复杂问题、自动生成内容和理解复杂指令方面展现出巨大价值。然而这些模型在在对齐人类价值观和偏好方面,仍有所局限。2024年2月,桂韬与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团队于深度学习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国际表征学习大会”(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发表文章:Improving Generalization of Alignment with Human Preferences through Group Invariant Learning。

该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方法,使基于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助手(AI assistants)通过强化学习(RL)在各种数据组或领域中学习一致,并自动将数据分类为不同的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性能差异。该方法自适应地调整探索空间,为更具挑战性的数据分配更多的学习能力,并防止模型对简单数据进行过度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训练的稳定性和模型的泛化能力。 

论文链接: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fwCoLe3TAX

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高飞荣获亚洲读写学会“职业生涯奖”(Early Career Award)

 

2月29日至3月1日,在韩国济州举行的第八届亚洲读写学会(Associatio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 Asia,ARWA)年会上,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的青年副研究员高飞博士获学会授予的“早期职业生涯奖”(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其在汉语词汇加工和双语认知研究的贡献和成果。

亚洲读写学会(Associatio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 Asia, ARWA)于2016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协会旨在促进阅读与书写的研究,特别是对亚洲语言与文字的研究,为理解读写学习与发展及语言学习的规律做出贡献。ARWA Career Awards是读写发展领域的重要学术奖项,主要颁给亚洲阅读与书写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每年颁发一位“早期职业生涯奖”(Early Career Award)和一位“中期职业生涯奖”(Mid-Career Award)。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团队、刘朝晖团队合作发掘的两个项目入选2023年十大考古发现

陈村窑址发掘地点总图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教授合作发掘的“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及刘朝晖教授合作发掘的“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入选。“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项目首次发现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可能是秦始皇的祭祖之地,“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项目首次从考古学上建立霍州窑历史分期标尺,填补中国陶瓷发展史缺环。这是自2019年3月获国家文物局授予考古发掘资质以来,复旦大学首次有项目入选该项重要评选活动,实现历史新突破。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4/0330/c4a139797/page.htm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杨煜达教授明清白银产量新评估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杨煜达教授与海德堡大学Nanny Kim教授合作完成的关于明清白银产量的长篇论文Overlooked Silver: Reassessing Ming–Qing Silver Supplies在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83卷第1期作为封面文章于近日正式出版。论文采用了文理结合的多学科方法,对1400-1850年间中国西南及越南、缅甸北部地区的白银生产做了研究,发现其总量达20000-50000吨(53000-134000万两),远超传统的估算,甚至超过了同期进入中国的美洲和日本白银。这一工作将促使学界重新审视前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问题。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傅林祥在《历史研究》发表关于明代卫所空间问题的研究论文

2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傅林祥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2期发表题为《明至清初卫所空间形态与地理志书书写》的研究论文。该文对明至清初各类地理志书中的卫所书写进行了系统梳理,首次探讨了府县与卫所的空间差异,认为两者主要在于属性不同,州县与实土卫所拥有政区空间,其他卫所只有行政空间。州县与卫所、盐政等机构的实际管理区域形成了各自的权力空间。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8G30Bjvq8gW4MCiMNz-aA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何国璠博士后与韩昭庆教授在《历史研究》期刊上发表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3月8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何国璠博士后与韩昭庆教授在《历史研究》期刊上发表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明清两朝都曾采取沿海岸线横向展布的长卷式海图来呈现全域海疆,现存明代“万里海防图”几乎都是“海上陆下”式,清前期的海图继承明代“万里海防图”的样式,亦沿袭海上陆下的方位。但是,清中期出现的以陈伦炯《沿海全图》为代表的“海下陆上”式海图改变了这一情况。近乎同时,江南、广东等省局部海防图或方志中的海图方位,亦出现由海上陆下向海下陆上的转变。清后期,出现以新式图集代替长卷展现整个海疆的趋势,海图方位随之变为上北下南。长卷式海图的方位与海图自右向左的展开方式和阅读顺序有关。对明人而言,防倭是海疆首要任务,在受“内夏外夷”—“内下外上”观念影响而产生的“海上陆下”式海图中,广东自然而然位居卷首,由此产生的自南而北的海岸线在长卷式海图上的方位就呈现为“海上陆下”式。而对清中期统治者而言,海疆总体上海波不扬,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帝王以疆域大一统的观念逐渐消解了明人的“夷夏”观念;与此同时,地处辽东的盛京因其为满人发祥地及留都所在,文化及礼仪地位皆得到极大提升。在此背景下涌现的以陈伦炯《沿海全图》为代表的“海下陆上”式海图,以北方的盛京作为万里海疆的起点,即符合清廷尊奉盛京的典制,清人著述中万里海疆“自奉天以迄广东”的描述,正是这一意志的体现。鸦片战争以后,日益严峻的海防形势对海图的精确性提出更高要求。长卷式沿海全图以牺牲“方位道里”换取整体上的延续性,因此图集作为万里海疆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以区域分图的形式呈现细部特征,开始凸显其优势,但其方位选取较之长卷又有所不同。海图集在清前中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但自洋务运动始,仿自英版海图的新式海图集以其详略得当、“方位道里”明确、便于寻检等优点,逐步取代了传统长卷式海图。不过虽然在单幅分图的方位上采取了上北下南,但是整个海图集中各分图“自盛京至广东”的排列次序仍未改变。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3SfFj6JAndF6ea3DYCJOgQ

文史研究院

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于2024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月,葛兆光教授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是“看理想”平台同名播客节目文字版的结集。作品从中国的位置、角度,来关注全球历史,从人类起源和全球联系出发,呈现了帝国、战争和移民;物质交流和商品贸易;宗教信仰文化的传播;气候环境地理的变迁等多方面内容,最终落脚于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逐渐连成一体的过程。葛兆光教授指出:“全球史并不是在用进化论或单向历史观,简单描述全球化趋向,而是要叙述全球一体与全球分离这两个相反相成力量互相撕扯的复杂过程”。

新闻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info/1010/5960.htm

源网站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30644

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论文《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发表于《文史哲》杂志2024年第1期

 

邓广铭先生《南北朝之天师道》笔记 

1月5日,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于《文史哲》发表了论文《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文章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天师道的具体历史问题,而在于提示中古史研究的大关节。最后,通过这份课程笔记中的两句话,重新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重视道教在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史中的意义。

新闻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info/1010/5981.htm

论文链接:

https://lhpqk.sdu.edu.cn/CN/Y2024/V0/I1/18

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论文《文化史的背阴面:从胡适、杨联陞有关中古宗教自扑自搏的通信说起》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

葛兆光教授在日本发现的王国维赠内藤湖南之《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手稿  

1月15日,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于《中山大学学报》发表了论文《文化史的背阴面:从胡适、杨联陞有关中古宗教自扑自搏的通信说起》。文章结合了胡适、杨联陞有关中古宗教自扑自搏的通信及早期道教的若干奇特传统等史实资料,讨论了“周孔以后,中古华夏主流是否已经文明”这一文化史上的重大问题,并特别指出,由于过去的文化史或文明史往往忽略这种背阴面的叙述,使得传统中国形成张灏先生所说“幽暗意识”的缺失。而文化史或文明史如果忽略华夏文化的背阴面,会使人们对传统失去警戒与畏惧,沉湎于非历史的乐观和自我想象中。

新闻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info/1010/5950.htm

论文链接:

https://xuebaosk.sysu.edu.cn/thesisDetails#10.13471/j.cnki.jsysusse.2024.01.002&lang=zh

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论文《新史料与新问题:学术史的国际竞赛——从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说起》发表于《复旦学报》2024年第1期

戴密微《吐蕃僧诤记》书影 

1月25日,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于《复旦学报》发表了论文《新史料与新问题:学术史的国际竞赛——从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说起》。文章对 8 世纪桑耶寺佛教辩论事件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指出这一有关吐蕃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如何在文献与历史上逐渐被揭开、积累和推进,并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了特别讨论,通过一系列学术史的讨论,指出了:即使在历史研究中,也存在着国际间的竞赛,中国学者不能不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力争“预”国际学术之“流”。

新闻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info/1010/5958.htm

论文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system/_content/download.jsp?urltype=news.DownloadAttachUrl&owner=1885076472&wbfileid=14600360

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文章《当西方近代科学遭遇传统东方文化》发表于《解放日报》2024年2月8日第12版 

2月8日,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于《解放日报》发表了文章《当西方近代科学遭遇传统东方文化》。文章通过对比近代中日两国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接纳情况,深入分析了西方近代科学遭遇东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冲突及其原因,并提出了“怎样回答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中西体用的挑战?”这一人文历史进程中关于科学的时代之问。 

新闻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info/1010/5949.htm

论文链接: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2-08&id=367384&page=12 

文史研究院朱莉丽研究员的论文《域外文献视阈下的明代朝贡礼仪:以紫禁城礼仪空间为中心的分析》发表于《复旦学报》2024年第2期

明 朱邦《北京宫城图轴》绢本设色 大英博物馆藏

3月25日,文史研究院朱莉丽研究员于《复旦学报》发表了论文《域外文献视阈下的明代朝贡礼仪:以紫禁城礼仪空间为中心的分析》。文章聚焦于紫禁城这一朝贡礼仪发生的核心空间,通过将日本使节、朝鲜使节的朝贡记录与明朝文献相对照, 复原出外国贡使在明朝期间所履行的广义的朝贡礼仪的全貌;并梳理出在明朝的不同阶段,朝贡礼仪实际的举行空间、施行频率和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指出礼仪的实际展开与文本上的制度规定之间的差异,窥见了中朝、中日间的外交互动对于礼仪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而揭示出朝贡礼仪在现实中的运行曲线与明朝的内政外交之间的紧密关系。

新闻链接:

https://iahs.fudan.edu.cn/info/1010/5964.htm

论文链接:

域外文献视阈下的明代朝贡礼仪——以紫禁城礼仪空间为中心的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科技考古研究院

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复原北周武帝宇文邕生前面貌

左下为北周武帝面貌复原图,右下为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图》中对北周武帝的描绘

3月28日,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与合作者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上以“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 为题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公布了北周武帝的基因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面貌复原。本研究通过对武帝的族源分析,找到了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的直接证据,这对理解汉民族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鲜卑人群主要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此外,武帝的面貌复原、死因分析,也为解决流传千年的“悬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新闻链接:

https://news.fudan.edu.cn/2024/0328/c5a139733/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4)00240-9

国际问题研究院

国际问题研究院王广涛出版译著《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从“憎恶到“拥抱

从“鬼畜美英到“麦克阿瑟万岁

战后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东亚地区,日本长期稳定的亲美意识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源于日美安保体制、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与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有关。美国对于日本战后社会大众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源头。尽管经历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争、安保斗争以及日美经济摩擦,大多数日本人依然认为战后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国的庇护,美国的社会富足是日本发展的理想模式。这种背景下,日本逐渐忘却与亚洲的联系,通过“拥抱”美国来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从幕末到明治大正时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其视为敌国,再到占领期及之后的复杂情感,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并认为日本应超越“亲美”与“反美”的对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体性,深刻反思与亚洲、历史以及多元复合自我的关系。 

作品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2a/08/c6849a666120/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王浩出版著作《从周期到认同:美国政党政治研究的范式创新与议程重置》

本书是由吴心伯教授主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推出的“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系列丛书之十。该丛书旨在深入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化,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本书从研究范式创新的高度颠覆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政党政治的既有分析框架,从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瓦斯普”主导性共识框架的解构这一底层逻辑出发,将建立在文化-身份要素基础上的认同范式视为能够更为有效地回应美国政党政治实践新特点和新变化的切入点与抓手。在美国政党政治研究的既有主流范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一个以新兴的“文化-身份”要素为主、以传统的“经济-阶级”要素为辅的“认同范式”,进而以此为框架对美国政党政治的研究议程进行重置,系统论证了美国的两大政党朝着观念型政党和部落主义政党转型的逻辑。

作品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26/d2/c6849a665298/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潘亚玲出版著作《卷土重来:21世纪美国种族主义回潮研究》

本书结合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围绕美国种族主义当代回潮的历史基础、现实表现、深层根源、内政溢出和外交溢出等方面展开全面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特朗普执政以来,种族主义在美国正卷土重来;美国种族主义的当代回潮与20世纪20年代颇有相似之处,特朗普下台并不意味着美国种族主义回潮态势的全面逆转。从本质上讲,美国当前的种族主义相当接近正式意义上的种族隔离制度,根源于美国种族等级制的历史建构,并历经了持续的生产与再生产。一方面,美国种族主义当代回潮可能通过差异性的种族主义动员、由“郊区竞争推动的政党重组及持续激化的社会分裂特别是“冷内战”而对美国政治文化转型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它还可能通过“权势恐惧症”“伊斯兰恐惧症”“邻居恐惧症”而对美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拜政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种族主义的发展态势,美国种族主义仍将卷土重来。 

作品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1d/c4/c6849a662980/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吴心伯、徐以骅、宋国友、蔡翠红于《美国问题研究》发表文章《构建美国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知识体系全球影响力提升的必然环节。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的一级学科,需要在各个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大胆探索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美国研究是当前国内区域国别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2023年5月25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了圆桌论坛,围绕“构建美国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本刊在此次论坛中,选编了四篇具有代表性的发言稿。这四篇发言稿侧重点不同,展现了国内学界对于更好构建美国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2e/db/c6852a667355/page.htm

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国际问题研究院韦宗友等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发表文章《俄乌冲突、美国印太战略新发展与国际秩序》

俄乌冲突不仅对大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还对冷战后的美国霸权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公开挑战,预示着后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加剧。冲突的爆发和持续加剧了美国对国际局势的担忧,中俄在经贸、外交等方面合作的深化进一步引发了美国的疑虑。俄乌冲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拜登政府对印太地区的重视,美国仍然将中国视为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对手,加速推进印太战略。美国不再满足于以关岛和日本军事基地为核心的军事部署,试图推进更加灵活的分布式前沿军事部署,避免军力过度集中,以提升美军的生存、威慑与反击能力。美国通过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升级为首脑级安全对话机制,利用种族文化亲近感组建美英澳安全伙伴关系,搭建美日韩、美日澳、美日菲三边安全网络等防务合作,夯实和拓展以美国为中心的小多边安全网络。同时,美国还积极推动北约的印太转向,强化对华尖端和军事技术的封锁,减少关键供应链的对华依赖,确保供应链安全。俄乌冲突与美国印太战略推动了国际政治秩序的分化和阵营化,使国际经济秩序破碎化和安全化,令国际安全秩序走向军事化和军备化。大国关系的竞争性、对抗性和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为避免国际秩序陷入可能的失序,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寻求俄乌冲突的政治解决方案,尽早结束冲突。中美应当加强高层接触与战略沟通,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平稳发展。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1c/6d/c6852a662637/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宋国友于《国际展望》发表文章《结构起点、政策选择与中美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中美关系的走向决定未来国际秩序。从结构现实主义出发,有观点认为中美势必走向冲突与战争。通过定位中美所处的结构起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和应对全球性问题上,中美关系具有不同于“新冷战”的特征。总体上,经济结构是发展导向的,安全环境是和平导向的,意识形态是包容导向的,解决全球性挑战是合作导向的。从特定的结构起点出发,中美关系走向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优先选项,而走向冲突和战争代价巨大、成本极高。尽管如此,特定的结构起点及结构过程能否持续发挥作用,也取决于中美两国的政策选择。总体上,中美两国政府有意管控分歧,增强合作,这有助于避免中美关系滑入“新冷战”。无论未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如何变化,中国要更为积极地塑造中美关系,推进有利于发展、和平和多元的结构进程,提升结构的和平性、互利性和稳定性,借助结构的力量来限制美国对华“新冷战”。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1e/a4/c6852a663204/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蔡翠红等于《国际展望》发表文章《全球数字治理赤字:表现、成因与中国的应对》

随着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全球数字治理体系远不能满足国际社会对全球数字治理的需求,全球数字治理赤字已然显现。全球数字治理赤字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器物、制度及理念等治理基础的供给赤字,主要表现为全球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制度建设缺失严重、主导理念严重滞后;二是治理运作中的效果赤字,主要表现为数字霸权主义、数字保护主义和数字帝国主义。全球数字治理赤字的形成来自治理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共同作用。面对严峻的全球数字治理赤字,中国挺膺担当,通过深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贸易和数字人才合作来提升全球互联互通水平和弥合全球数字鸿沟;通过主动创设治理机制、先行探索治理规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对接来提升全球数字制度建设水平;通过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数字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全球数字治理理念方面贡献中国智慧。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26/dd/c6852a665309/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孙德刚等于《西亚非洲》发表文章《复合制度主义:基于中阿合作论坛的实证研究》

“复合制度主义”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制度主义,通过制度叠加消除合作中的制度赤字,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多重制度的集成优势,形成差序化的核心机制、重点机制、延伸机制与辐射机制。21世纪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从双边务实合作走向多边制度化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应运而生。在“复合制度主义”理念指引下,中阿双方坚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合作关系从新型伙伴、战略合作、战略伙伴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展望未来,中阿合作论坛制度化建设对内需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因各类机制相互稀释而造成的低效重复;对外需应对大国制度竞争的影响,防止因同质化多边制度供大于求而产生制度过剩。中阿双方应在政治、经贸、人文、科技和安全五大领域多管齐下,激发中阿合作论坛各类机制的活力,形成“复合制度主义”的系统效应,服务于新时代中阿整体合作。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1b/05/c6852a662277/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邢丽菊等于《对外传播》发表文章《新形势下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机遇与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中国大力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组织与区域合作、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频频阻碍、文化背景差异过大、传播体系尚未形成等成为了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面临的新挑战。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从合作政策、交流机构、品牌活动、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等五个方面形成完善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路径,使得国际人文交流实现体系化、在地化、常态化、长效化、全民化。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27/a0/c6852a665504/page.htm

国际问题研究院王浩于《国际问题研究》发表文章《拜登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型》

  

拜登政府从护持美国霸权地位出发,全方位、深层次调整美国外交政策,逐步形成了既有别于传统自由国际主义、又有别于“特朗普主义”的“拜登主义”外交理念。拜登主义以“务实的现实主义”、“新华盛顿共识”—拜登经济学、内政—外交互联思维为内涵逻辑,致力于因应全球地缘政治之变、地缘经济之变和意识形态之变对美国霸权的冲击。拜登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出五大外交政策支柱并产生多方面战略影响,也面临一系列来自美国内政和外交层面的制约因素,能否成为推动美国外交政策转型的历史遗产有待观察。总体而言,拜登主义都代表了美国主流精英对时代变局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外交政策转型探索,有其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iis.fudan.edu.cn/26/b5/c6852a665269/page.htm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专职研究人员孙国东教授专著《阐释政治哲学:政治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国逻辑》出版

 

1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专职研究人员孙国东教授的专著《阐释政治哲学:政治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国逻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延承作者在《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中的学术关怀、思想立场、理论取向、概念体系和研究取径,本书力图在政治哲学领域阐发一种“作为阐释政治哲学的民主社会学”理论模式。为此,本书从“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是其应是的三大功能(面对西方的“对话—抗辩功能”、面对现状的“阐释—范导功能”和面对历史的“阐释—反思功能”)入手,探索形成了以“公共阐释”的取向及相应的三种研究取径(思想史重构、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历史政治学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相结合),破解“理论视野的去西方化”“现代性价值/范畴的中国化”和“中国性价值/范畴的现代化”等课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围绕中国情境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行了介入性的学理分析和实体性的理论建构。

新闻链接:

http://www.ias.fudan.edu.cn/HTMLfudan/news/info.html?i=5928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李蕴雄老师探索现代科技的物质基础

1976–2015年间利用稀有金属技术领域的创新动态 

近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李蕴雄在Research Policy 期刊上发表论文“The material basis of modern technologies. A case study on rare metals”. 该文章以稀有金属为例,从物质视角拓展了对于技术创新驱动力的理解。稀有金属以其独特的属性,在多种新兴技术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技术的发展与所需稀有金属的供给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1976至2015年间美国专利局的授权专利,发现新发明对13种关键稀有金属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半导体、纳米技术和绿色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这一关系更为显著。此外,该研究通过因果推断模型发现,在考虑了科技推动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后,金属供给显著影响了依赖于该金属技术领域的专利产出。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23001981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叶欣发现退休对住院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因果影响及人群异质性

1月22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叶欣青年副研究员与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团队合作,利用我国376家三级医院电子病历 (EMR) 的大型数据集,通过非参数模糊断点回归设计探讨退休对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退休可能导致可能会导致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率的下降,具体表现在减少人群的药物支出和次均住院天数。相关成果以“Effects of retirement on inpatient healthcare utilisa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China”为题发表于BMJ Open。 

新闻链接:

https://igpp.fudan.edu.cn/24/71/c25431a664689/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s://bmjopen.bmj.com/content/14/1/e077969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叶欣发现我国中老年人多重慢病与身体疼痛、睡眠时间和抑郁的关系

2月27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叶欣青年副研究员团队运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数据,探讨多重慢病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疼痛和睡眠时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我国中老年人多重慢病与身体疼痛增加、睡眠时间减少有关,并进一步导致抑郁风险增加。相关成果以“Associations of multimorbidity with body pain, sleep dura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China”为题发表于Health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新闻链接:

https://igpp.fudan.edu.cn/27/ce/c25431a665550/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12955-024-02238-x?utm_source=rct_congratemail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oa_20240227&utm_content=10.1186/s12955-024-02238-x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婷和涂文燕探索制度信任与制度绩效之间的关系

 

3月25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婷和涂文燕在Administration & Society上发表题为“Why Trust Weighs More? Investigating the Endogen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and Perceived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的论文。该研究探讨了民众的制度信任及其感知的制度绩效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为解决信任与绩效感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采用3SLS的方法,发现民众对制度的信任不仅来源于制度绩效,同时也来源于制度所一贯展现的结构及特征,因此民众的信任对制度绩效感知的影响更大。

新闻链接:

https://igpp.fudan.edu.cn/31/17/c20953a667927/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953997241239000?journalCode=aasb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柳美君探索科学家研究主题演化速度与科研绩效的关系

科学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中主题演化程度的发展趋势及主题演化程度增长率趋势 

近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柳美君及其合作者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论文。这一研究基于1980-2019年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近100万科学家的论文数据,使用Doc2vec深度学习方法,测度科学家相邻年份产出论文之间的文本特征距离,测算主题演化速度;然后,剖析研究主题演化速度与科研绩效的关系,并对比不同职业发展状态的科学家在主题演化程度方面的动态发展差异。研究结果对学科发展评估、科学家职业发展以及科学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新闻链接:

https://igpp.fudan.edu.cn/1d/a4/c20953a662948/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s://www.lis.ac.cn/CN/10.13266/j.issn.0252-3116.2024.06.007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晓通研究员在《东北亚论坛》期刊发表关于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的研究论文

 

1月3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晓通研究员在《东北亚论坛》上发表题为《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缘起、对华影响与应对》的文章。本文从“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这一跨大西洋协调与合作的新机制入手,说明其发展动态及阶段性成果,解析其在技术领域不断强化对华竞争的指向性。同时指出利益与意见分歧、对华政策偏好差异以及修复跨大西洋裂痕的艰巨性等多重因素会制约其潜力空间,对此中国应适时调整对美、对欧方略,消解此机制下美欧协调联动对华产生的不利影响。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kyMDA5Nw==&mid=2650579501&idx=1&sn=0788e9da436dde5fc8584dc04037cce6&chksm=be96e56389e16c75383573a5b053ed36aa40ed62a2b7e8f41f5d2ce52b6d43515dd17843b36d&scene=27

论文链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BYL202401003.htm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丁纯教授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发表关于欧盟问题的研究论文

1月18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丁纯教授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题为《欧盟对外经济依赖与“开放性战略自主”》的文章。本文指出“开放性战略自主”是欧盟地缘政治价值观在投资与贸易领域的投影,其实质是在承认欧盟对外界的经济依赖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寻找“依赖”与“自主”之间的平衡点以最大化欧盟自身利益。基于投资与贸易数据,本文厘清了欧盟对外经济依赖格局现状,并对中国与美国在其对外依赖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加以定位。在“开放性战略自主”的逻辑下,欧盟近年来致力于通过政策手段增强产业链韧性、抑制技术外溢以及促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但未来仍需克服实力不足、政策惯性以及寻找利益共同点三个难题。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y23vct4pE0ZbN2Lq6HgnQ

论文链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DDX202401013.htm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励副研究员在《东南亚研究》期刊发表关于湄公河国家的水治理合作的研究论文

 

2月22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张励副研究员在《东南亚研究》上发表题为《湄公河委员会本地化与湄公河国家的水治理合作》的文章。本文首先指出了新“本地化”概念与性质,并回顾了湄公河委员会发展历程。接着文章着重探析湄委会从2016年开启的“本地化”战略转向,以及其与中国、美国、东盟的合作模式转变。湄公河委员会的“本地化”强化了自身在区域水治理中的“中心地位”与对冲大国水博弈的积极成效。总结认为当前国际机制存在“本地化”的需求、可能与价值。未来较长时期内“本地化”与“国际化”仍将长期并存、相融共处。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2OTY3Mw==&mid=2651065342&idx=1&sn=0de3001c2f4c35cab702e15c92ab7758&chksm=8b95a458bce22d4e664c900a4d65db38ff997297aae1bc0f6d127b720c66e2b3689d0d33de11&scene=27

论文链接: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nyyj202306003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黄仁伟教授在《俄罗斯研究》期刊参与发表关于中俄关系的研究论文

2月28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黄仁伟教授与多名国内外学者在《俄罗斯研究》上发表题为《危机与全球转型:中俄与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的文章。本文回顾了中俄关系稳定提升的历程,指出中俄双边需要继续推进务实合作,并对世界安全稳定和发展负有重要责任。面对俄乌冲突造成的地缘政治及经济格局,两国仍需在产业结构、外交事务、国际合作机制、双边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有效协作,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持续注入动力。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ODA0NjIzOA==&mid=2247515951&idx=2&sn=ca173ee46871698e9275ea9970e78e02&chksm=fc2e725ecb59fb48d4804f3a1d0851df31c051c2a8cab3b9f9bc950017e13321c0ba4a00c9ce&scene=27

论文链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ELSY202401003.htm

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荆鸣助理研究员在《环球法律评论》期刊发表关于提单管辖条款法律效力的研究论文

3月22日,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荆鸣助理研究员在《环球法律评论》发表题为《提单管辖条款的法律效力:实践审视及规则续造》的文章。本文从提单管辖条款的法律效力入手,指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零散模糊且缺乏可预见性的现状;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以缺乏实际联系、不符合格式条款要求、不能反映当事人合意等理由拒绝承认选择域外法院管辖的条款效力。本文列举大量司法实践,指出这一做法的主观性,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在续造提单管辖规则时应平衡司法主权和国际礼让原则,确立以客观联系为基础的实际联系标准,并在具体规则上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参照国际公约标准明确格式条款的相应要求。

新闻链接:

http://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6950

论文链接:

20240322120403WU_FILE_0.pdf (globallawreview.org)

法学院

法学院葛伟军教授编著出版了《案例公司法(第3版)》

  

本书根据2023新修订公司法全新编写,收集和整理与我国《公司法》每个法条相关的约1300件裁判案例、约100件法律法规、约100件司法解释,以实务素材环绕法条,使读者能立体性地理解法条所蕴含的多层次理念,多角度地看懂制度的实务衍生。尤其针对公司法新修订的诸多方面,本书注意更新“实践先行”涌现的相关案例,以实务裁判中入微的观点变化呈现新的立法方向,指引读者理解公司法变化之根本、改革之意义。在编排案例过程中,本书同时以判例的参考价值和判例时间为依据,两条脉络同时纵深,直接展现公司法领域创新性成果,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与公司法相关的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典型案例及人民司法案例。 

法学院蔡从燕教授与Ignacio de la Rasilla共同主编出版了《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Law》

本书由武汉大学Ignacio de la Rasilla和复旦大学蔡从燕共同主编、复旦大学法学院朱丹副教授等中外国际法学者共同撰写,全书共25篇,612页。本书从中国在国际法律秩序秩序中的规范性地位变迁为主线,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国际法理念、政策与实践,阐述了国际法实践的中国方案,为国际学术界准确了解、理解中国国际法提供了重要文献,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书出版后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大量关注。 

法学院蔡从燕教授与Larissa van den Herik、Tiyanjana Maluwa合著出版了《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nd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本书由复旦大学法学院蔡从燕教授、莱顿大学法学院Larissa van den Herik教授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Tiyanjana Maluwa历经三年时间共同完成,是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于2016年启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斯普朗克战争与和平法三人谈”(Max Planck Trialogues on the Law of Peace and War)系列丛书第五本。本书对于当前联合国和平与安全体制所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安理会以往有关和平与安全实践的教训、安理会如何处理新兴挑战,以及如何设计安理会改革的法律方案等一系列做了深入讨论。 

法学院许多奇教授发表了《论监管科技的双层容错机制》

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和普惠共享”时期,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却仍处于错步演进过程中。监管科技创新易于失败有其特殊性和深刻根源,有必要强化监管科技和金融科技双层容错机制。在监管机关、第三方技术提供方和被监管机构的三元目标冲突下,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面临衔接失灵的困境,应转变理念走向容错性监管。容错性监管并非不监管抑或运动式监管,而是按照法定程序给予相对容错空间,激励创新并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监管,其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强调在常态化监管中稳定预期。在双层容错机制中,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是上层容错主体,容错免责的客体是担当作为、勇于创新的金融监管者,容错内容应从单纯的开发区域试验田,向全面推动监管科技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双头并进转化,同时突出程序优先性与问责精准化。

法学院梁咏副教授发表了《供应链尽责理念影响下的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劳工条款:国际实践与中国对策》 

晚近,供应链尽责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工商企业强化包括劳工权利在内的人权保护,劳工保护成为国际投资条约实践中的重要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条约纳入了劳工条款,这一实践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纳入劳工条款有助于经由国际投资条约提高国际经济活动乃至全球化的普惠性。另一方面,劳工议题也可能被误用或滥用,重要表现是国际投资条约可能不当纳入劳工条款,并且国际投资仲裁庭可能不当适用劳工条款,从而导致对东道国管制权的过度制约,进而促使跨国公司采取“过度遵守”的做法。中国整体上支持供应链尽责理念,并且在投资条约实践中逐步接受劳工条款。但是,中国应当重视劳工议题被误用或滥用的风险,努力在投资条约谈判中提出适当的劳工条款,确保投资条约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更好维护中国作为投资东道国和母国的利益。

法学院陈立教授发表了《Pioneer Chinese Law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878 to 1911》 

本文以档案为基础,采用群体传记学的方法,对1878年至1911年期间第一批进入美国法学院的53名中国学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这些法学教育史上近代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学界迄今鲜有关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当时中国司法和外交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法学教育、外交、行政部门和司法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兼具精深的法律知识与广阔的国际视野,对增强我国法学教育力量,帮助我国走出外交困境,代表我国解决国际争端、主持国际正义、维护国际和平等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考证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特征、家庭、教育背景、学术成就与重要的职业贡献等多项关键信息及其实质影响。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刘欣教授与胡安宁教授合著的论文入选《社会学研究》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

 

2月,由《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组织,经过数据指标初评、读者投票、专家评议三个环节的评选,在刊载于《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5期-2023年第4期的61篇论文中,评选出10篇专业水准、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最高的文章,授予《社会学研究》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荣誉称号,其中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刘欣教授和胡安宁教授合著的文章《共同富裕愿景下的幸福感提升:双重公平论的视角》入选。刘欣教授和胡安宁教授提出,共同富裕无悖于微观正义,才能激发效率,使个体获得符合微观正义原则的应得预期进而提升幸福感;共同富裕体现宏观正义,才能保障普惠福祉,在宏观层次上降低生活不确定性感知进而提升幸福感。本研究通过分析CGSS2010资料发现,微观公平感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显著相关,但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与最小化收入差距规则认知显著相关,却与微观正义原则认知无关。宏观公平感和微观公平感均与平均主义原则认知负相关,二者能独立提升幸福感且效应可加。

该文不但把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与社会公平的学术话语体系联系起来,使共同富裕概念在社会公平的学理脉络中有了明确定位,同时还使社会公平研究议题具有了时代特色。研究发现和结论对收入分配具有政策蕴含:要尊重双重分配正义原则,避免富裕却不幸福;要避免从民粹主义的角度解读共同富裕,落入“躺平”靠福利的话语陷阱;社会管理者或媒体,要注重以无悖于双重分配正义原则并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共同富裕理念引导民众心态,引导民众将公平感、幸福感树立在基于现实合法性的分配正义原则基础之上。

论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gyMzIxNw==&mid=2649727547&idx=1&sn=4680b0169be84cbbc1a37bad58fd9259&scene=21#wechat_redirect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范梓腾老师揭示我国城市跨域政务协同的形成机制

“跨城通办”城市签约的扩容样态

1月8日,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范梓腾老师及合作者在《中国行政管理》上发表论文。这一研究聚焦我国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改革中的府际合作现象,全景回顾并揭示2020年以来我国城市间通办签约的扩容样态、合作升级的现实挑战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通办签约网络密度在历时维度上平稳增长,在空间维度上由单一中心格局演变为多中心格局。签约网络的整体扩容则受到需求满足、交易成本和合法性规范三重逻辑的共同作用,并因此形成差异化的伙伴匹配类型。然而,当前城市在合作升级上仍面临着来自目标置换、共识维系以及效果受阻的潜在困境。因此,纵深推进“跨城通办”改革需要政府转变评价理念、构建制度性协调机制,并强化纵横协同,分级分类统筹推进政务服务要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新闻链接:

https://igpp.fudan.edu.cn/1e/34/c20953a663092/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FC2wxXHna7oM5SevkDJwIOjEdzwOQBMzt_hG6Cubi83dHO2a1PUzw24bIbWymU7GLunifxkf5iyI0zrK_Y8pVMATz9zcwePz6kQXt_YL0InA4-lBso1y_W5C06zRo7io&uniplatform=NZKPT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王之老师关于我国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干预措施对地方工业发展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1月18日,经济学院王之以2007年我国工业用地最低价政策为切入点,利用政策实施年份前后及最低价标准在区县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这项政策对地方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受最低价政策约束的区县里,最低价标准每提高100元,区县范围内夜间灯光强度平均下降约2.6%。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过高”的最低价阻碍了新企业的进入和已有企业的扩张,进而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文章结果表明,受行政级别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部分经济基础较弱的区县被设定了过高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这提示后续政策在制定行政性限制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给予相关区县适当的调整空间。相关成果以“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政策与地方经济增长”为题发表于《经济学(季刊)》。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94hTaDvGIb9LpN4XbgnWRA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nouGVBS_tgdR22tWuAzaWlxqMDFfKQbgOdbAj3QGFSJ1y2WAwdrYPKTcQiqC-wMuSGA0miKp3_MacLqGXKrR1XuSfIXNweRZ-6QnfrAzSYrfzGUfh6IEVcg75Ywk3EXlKyyL0zOV1S0=&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经济学院刘志阔团队发现减税政策效果与营商环境优化存在显著协同作用

1月25日,经济学院刘志阔课题组的汪殊逸、袁从帅和刘志阔以“营改增”税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其政策效应。研究发现“营改增”显著增加了企业注册数量、提高了市场活力,但该效果非常依赖于区域营商环境状况,凸显出政策协同的重要性。相关成果以“税制改革、营商环境与市场活力:兼论改革协同作用”为题发表于《世界经济》。 

论文链接:

https://manu30.magtech.com.cn/sjjj/CN/Y2024/V47/I1/3 

经济学院袁志刚课题组发现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中由科技人员产出弹性差异导致的异质性政策效应

  

2月20日,经济学院袁志刚课题组的葛劲峰、张南和袁志刚将2015 年的中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分析了相关的政策效应。实证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显著提升了高校发明人激励并缩短了专利转化周期,而且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高校间异质性,即科技人员最低收益权份额的提高更多地促进了在原制度下实际收益权份额低于改革后最低份额的科技人员激励。相关成果以“中国高校科技转化改革的异质性政策效应”为题发表于《经济研究》。

新闻链接:

https://essrc.fudan.edu.cn/info/1027/1964.htm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RsYUK1W_GsgmS86LfFdg6WglW0M_ndHM57-9x-qsMtr6djGn5bCGfS_lByiaym9RIfGI3EPik564w21h0bf9cwvyLIG54iUT2IcRPQnYSMjqfpaBXJhDz30_8Lubn5BAs2bxDCBK0No=&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经济学院孟捷老师关于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研究

 

3月2日,经济学院孟捷老师发表了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研究。新质生产力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生产力系统内部的革命,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内涵。新质生产力论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后发国家实现自身赶超的生产力发展规律,指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路径。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内部的矛盾关系,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新质生产力论的方法论前提。该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2024年第3期。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94_htwTjpviXA7hyIhyRA 

经济学院樊海潮教授关于最低工资对机器人使用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差异性影响的研究

 

3月,经济学院樊海潮,与其合作者胡一川和唐立鑫发现最低工资上升导致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概率增加(广延边际)。对于已经采用机器人生产的企业,最低工资上升并不影响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数量(集约边际),因为劳动力成本变化会同时带来相反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就集约边际而言,最低工资的作用在产品替代弹性高的行业更大。就广延边际而言,最低工资上升对生产率高的企业是否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更大。樊海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2035远景目标提供了参考。相关成果以《最低工资对机器人使用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差异性影响》为题目作为首篇发表在《经济学(季刊)》第24卷第2期上。

论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RsYUK1W_GsiqHN9cpSjwHRimiBMSLZb7_EPRRuinXBfjUpsNgaVS1EmW0py8xjGyXoZLPbwIff23J1hNgYqGQO71LqEjUibOU50rW-DfFSnUjxzn51cTvMV4hbmG3mEzqxZmGdJL7kk=&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经济学院吴弘课题组发现董事会连任压力对公司创新的影响

3月,经济学院吴弘课题组的Po-Hsuan Hsu,吕漪清,吴弘和Yuhai Xuan将在美国各州陆续通过的董事会成员选举中的“绝对多数法规”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分析了相关的政策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当董事会连任压力增加以后,公司的专利产出,特别是探索式专利的产出减少。公司的专利的被引用次数以及专利的原始性和专利价值也有所下降。而且政策效应在董事会成员连任失败成本更高的公司更为明显。相关成果以“董事会连任压力和公司创新”(Director Job Security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论文链接: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services/aop-cambridge-core/content/view/FA383DA943EE74E862D7A6DC5A49D776/S0022109022001570a.pdf/director-job-security-and-corporate-innovation.pdf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胡奇英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在常规批发价格确定后,零售商对制造商的批发价格“要么接受要么离开”,那么快速响应就能对两家公司带来双赢

 

1月,管理学院胡奇英课题组在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上发表了题为“Quick response under strategic manufacturer”的研究工作。快速响应是一种经典的企业运营策略:允许零售商在销售季节利用早期销售所获得的信息快速补货。文献中假定了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外生给定。受新兴中小型企业时尚品牌的实践启发,本文重新审视了当制造商可以策略性的确定其批发价格时,零售商采用快速响应的价值。我们发现,在需求不确定性低或显著高的情况下,快速响应对零售商以及供应链都有益。但是,在需求不确定性适中时,零售商的首选订购策略与制造商的利益相冲突;因此,制造商将调整批发价格以对抗零售商的订购策略,这使得快速响应对零售商不利。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冲突使得快速响应有效呢?我们发现,如果在常规批发价格确定后,零售商对制造商的批发价格“要么接受要么离开”,那么快速响应就能对两家公司带来双赢。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287/msom.2021.0561 

管理学院从佳佳课题组研究建议相关政策法规应密切监管数据垄断企业的数据分享方式,避免其策略性分享,从而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1月,管理学院从佳佳课题组在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题为Softening Competition Through Unilateral Sharing of Customer Dat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数据密集型企业如何通过策略性地与竞争对手分享数据,以减弱它们之间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的竞争,以及数据分享对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该研究完整刻画了数据密集型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数据分享方式。与无数据分享的情况相比,研究发现在最优的数据分享方式下,所有企业的利润普遍上升,而消费者福利受损,社会整体福利也可能会下降。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作为一种核心的生产要素变得愈发重要。要求数据垄断企业进行数据分享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减弱大企业数据垄断,增进行业竞争的方法。本研究建议相关政策法规应密切监管数据垄断企业的数据分享方式,避免其策略性分享,从而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论文链接:

https://pubsonline.informs.org/doi/10.1287/mnsc.2023.4689

管理学院刘彬课题组提出了针对任意给定的变量子集组检测相应回归系数结构在样本观察过程中是否存在异质性的新方法

1月,管理学院刘彬课题组在统计学国际一流期刊Statistica Sinica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Change Point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for High Dimensional Linear Models的研究工作。该工作针对实际应用中大规模数据序列存在的异质性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具体考虑了超高维线性模型的同时变点检测和识别问题。对于变点检测,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能够针对任意给定的变量子集组,检测相应回归系数结构在样本观察过程中是否存在异质性。对于变点识别,该研究基于向量无穷范数整合的方法构造了一类“Argmax”类型的变点估计量,此外,结合二分法分割技术,该研究进一步将单变点的情形扩展到了检测和识别多个变点的情形。大量的数值模拟支撑了该研究的理论结果。此外,该研究将新方法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际数据分析,进一步展示了其实际应用的有效性。 

论文链接:

https://www.doi.org/10.5705/ss.202023.0212 

管理学院张佳敏课题组为企业管理人员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投资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

1月4日,管理学院张佳敏课题组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上发表题为Screening theory and its boundaries: Investigation of screen credibility, necessity, and sa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的研究工作。该论文拓展了筛选理论,并阐明了筛选理论与信号理论之间的区别。在管理学研究中,这两个理论常常被混淆,而本研究明确指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中,筛选者(而非信号发出者)是主动方,从而强调了筛选理论在决策过程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进一步测试了筛选可信度、筛选必要性和筛选显著性这三个决策者的边界条件。这些条件有助于界定筛选过程的有效性,丰富了对决策过程中筛选因素的理解。本研究对公司创业投资决策等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指出公司创业投资决策者可以借助公司优质股东的行业持股作为筛选条件来帮助决策。同时强调了价值创造是公司所有者与经营公司的高管之间双向交流的结果。这种理解有助于深化对公司内部决策动态的认识,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有助于他们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投资决策。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5465/amj.2021.1185 

管理学院戴国榕及其合作者针对病例对照样本中常见的病例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稳健有效的估计推断方法

 

1月,管理学院戴国榕及其合作者在Statistica Sinica上发表题为Robust and Efficient Case-Control Studies with Contaminated Case Pools: A Unified M-Estimation Framework的研究工作。针对病例对照样本中常见的病例污染问题,该论文在一般估计等式框架下发展了一套稳健有效的推断方法,可用于病例对照研究中的首要分析、次要分析等常见问题。该方法避免了病例污染带来的误差,并实现了最优的估计效率。在理论研究方面,该论文对所提出的方法建立了渐近分布及其对于讨厌函数估计误差的不敏感性。在计算机仿真与真实数据分析中,所提出的方法展现出相对于竞争方法的优势,并在医学数据分析中得出了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综合而言,该论文为伴有病例污染的病例对照研究提供了一种稳健有效的估计推断方法。

新闻链接:

https://www.doi.org/10.5705/ss.202023.0373  

管理学院戴国榕课题组针对高维线性模型中的变量选择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稳健、精确的变量选择方法

 

1月,管理学院戴国榕课题组在Statistica Sinica上发表了题为Penalized Regression with Multiple Loss Functions and Variable Selection by Voting的研究工作。针对高维线性模型中的变量选择问题,概论文综合了来自使用不同损失函数的多个惩罚回归模型的结果,放松了单一模型对于随机误差假设的依赖,从而避免了假设不成立导致变量选择方法失效的风险。在理论研究方面,该论文对所提出的方法建立了模型选择相合性以及有限样本情形下选择精确度的概率下界。在计算机仿真与真实数据分析中,所提出的方法亦展现出相对于文献中已有方法的优势。综合而言,该论文为高维线性模型提供了一种更加稳健、精确的变量选择方法。

新闻链接:

https://www.doi.org/10.5705/ss.202022.0391  

管理学院肖莉及其合作者利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推断出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并进行有效推荐

2月9日,管理学院肖莉及其合作者在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发表题为“A Smart Ad Display System”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利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摄像头实时观测消费者观看广告时的表情和视线变化,来推断消费者的广告偏好并进行个性化广告推荐,从而设计出个性化智能广告播放系统。实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智能系统仅通过消费者观看一个广告甚至是部分广告的过程,就能较为准确地推断出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并进行有效推荐,从而大大提升消费者的广告观看体验及广告传播的效率。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287/isre.2020.0128  

管理学院吴乐珍课题组研究发现随着中美关税的增加,跨国企业开发新供应商的动机不一定增加,为跨国企业提供管理启示

2月,管理学院吴乐珍课题组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上发表题为Tariff Hedging with a New Supplier? An Analysis of Sourcing Strategies Under Competition? 的研究工作。中美贸易摩擦下,跨国企业可能会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开发新的供应商,以对冲从中国进口到美国市场的高关税。基于此现象,文章以存在竞争的两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重点讨论中美关税的不确定性、新供应商的开发成本、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对跨国企业的供应商开发决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随着中美关税的增加,跨国企业开发新供应商的动机不一定增加,为跨国企业提供管理启示。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7/10591478241231850 

发展研究院

复旦发展研究院张延人合作揭示劳动者权益保护对发明家流动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企业中发明家流动的动态影响 

1月16日,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张延人、中山大学刘贯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媛媛以及四川大学杨金玉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Labor Contract Law and inventor mo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在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上发表。近年来,在各类政策措施的激励下,我国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稳步提升。这其中,加强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该项研究采用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数据,以及2004至2012年间上市制造业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合同法》的施行显著增强了研发团队的稳定性,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的提升。另外,研究还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劳动保护措施的反应各异。在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加强劳动保护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该研究为我们理解新兴市场国家劳动保护的经济效果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48-024-00991-3

制图:实习编辑:李玉白 谢文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