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锦璋勉励复旦学子“航空报国正当时”

作者:胡慧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4-25


仰望天空,一架架飞机翱翔穹宇,承载着人类的梦想驶向未来。这有赖于航空发动机持续提供强劲动力,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49日下午,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发商发公司特别顾问、宽体客机发动机工程技术总监冯锦璋在相辉堂,以《航空报国正当时》为题,面向管理、计算机、软件、大数据、航空航天、材料等六个院系的2023级本科新生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

从船舶到航空发动机

他成为跨界工程师

1977年,冯锦璋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习船舶设计与制造。他至今难忘在没有水电的偏远山区,县教委主任亲自驱车30多公里,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上,由此开启了他从下乡知青到大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人生之路。

十年后博士毕业,冯锦璋出国留学,成为美国宾州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初来乍到,他被告知不能靠近水动力研究的相关实验室。在导师的带领下,冯锦璋转入火箭发动机的空间推进研究,竟与船舶螺旋桨空化问题异曲同工,打开一方新天地。

“我是标准的跨界工程师,从前学造船,然后搞火箭发动机,之后是航空发动机。”1998年到2007年,冯锦璋在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特别项目部工作,公司每个月公布“十大工程挑战”,大约30%是关于气动热力方面的。这让冯锦璋得到深入了解航空发动机各种技术挑战的机会。

身在海外多年,未改报国之心。2010年,已是联合技术集团公司研究中心空气动力学首席研究员的冯锦璋回到祖国,来到上海。“我特别想回国帮助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提高他们的科技研发能力。”

归国十余载,冯锦璋曾任中国航发商发公司总经理、宽体客机发动机总设计师等职,成功领导设计试制我国首台35吨推力的宽体客机发动机,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曾经遗憾未在高考时被复旦录取,如今冯锦璋已在复旦教书育人2年多,为祖国培养航空领域人才。

探索新一代航空动力

AI带来无尽可能

“如果说航空工业是工业界的皇冠,那么航空发动机就是皇冠上的明珠。”通过动态图片的直观展示,冯锦璋讲述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分析航空发动机国内外发展概况及态势、航空工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介绍了中国努力赶上航空发动机世界先进水平、迈向更加绿色的航空动力愿景,以及复旦在相关领域开展的前沿研究工作。

数十年深耕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气弹性及流固耦合振动、气动噪声和燃烧不稳定性等研究领域,冯锦璋在叶轮机械的设计优化、航空发动机噪声预测及降噪技术、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等方面成果卓著。他认为,开展航空发动机关键制造技术攻关,不仅要填补国内制造技术空白,还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制造工艺技术。

面向新一代AI技术革命,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的第三代人工智能方法,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CFFF已上线,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与创新。“AI+模型+算力”,为航空发动机的未来带来了无尽可能。例如航空发动机敏捷三维气动孪生方法,基于海量的物理和计算分析数据,开展面向航空发动机的三维敏捷气动孪生分析优化和设计。

“探索更新一代航空动力,新构型客机动力装置将提上日程,我们要开展绿色发动机技术、翼身混合布局客机、超音速客机、新能源客机机等新构型飞机推进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和技术论证,让飞机飞往更加‘绿色的航道’。”  

知识很重要,但能力更重要

站在讲台上,面向复旦学子,冯锦璋深情寄语:“如今,同学们正处在技术革新的伟大时代、航空发展的伟大时代,希望你们培养好奇、独立、批判性的思维,拥有能力、智慧与艺术,把自己放在国家和民族的主价值链上,永葆追求、执着、勇气、乐观、坦荡的品格!”

授课结束,2023级技科试验5班王芮提问:“关于跨学科这件事,您有后悔一开始学习船舶而没有学习现在的专业吗?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吗?”

“我大学本科时,广泛旁听数学、物理课程,打下了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对后续跨学科很有帮助。复旦有很多学科资源,可以多旁听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冯锦璋回答,“知识本身很重要,但能力更重要。分析问题、有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批判性的思维,这些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航空报国正当时,冯锦璋勉励同学们在复旦学好知识、提升能力,将来投身到祖国的航空事业中。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