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才能做出好研究

作者:傅 萱 王晓琴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4-19


————  核心阅读  ————

学术论文的写作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论文初稿,二是论文结论外加摘要。如果把优秀论文比作伟大建筑,这两个关键点就是这座建筑的创造性设计草图和最后的装修。文章的初稿阶段就要写出文章的灵魂和精神,那好比画出建筑的设计草图。文章完成后,还要通过言简意赅、精彩纷呈、新意十足的结论和摘要,把文章推销给编辑和读者。

在一次电视节目的多人访谈中,杨振宁先生对范曾先生的赠言“真情妙悟铸文章”赞不绝口,说这七个字准确完美地概括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科学追求和学术人生。“真情”就是全心投入,全情奉献,就是勤奋,干一行爱一行,无怨无悔。“妙悟”是巧妙的想象力,强大的创新能力。“铸文章”则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中文系330日联合举办《语言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讲座上,澳门大学徐杰教授,中文系陶寰教授、张豫峰教授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顺全教授就重点讨论了语言学研究者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创新能力重在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要放得开、拿得起。工匠精神重在收敛型工作,精雕细刻,要收得拢、放得下。

座谈会开始,徐杰引用“真情妙悟铸文章”打开话题。他们一致同意一个学术新秀如果培育和用好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就有可能产出大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再加上良好的事业圈,那他就有可能成就精彩美妙的学术人生。

人文社科重视发表

徐杰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为学术发表。就此而言人文社科跟理工农医明显不同,后者的学术成果除了学术发表以外,还可以有技术创新和产品专利等多种呈现的方式。但在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学术发表,以发表论英雄。第一是发表,第二是优质发表,第三是大量优质发表。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术锤炼,从发表到优质发表,再到大量优质发表。

还要注意建立自己的事业圈,这个事业圈不是搞关系而是跟学术界联网。怎么联网?徐杰提出一个“简称为追踪123”的可操作办法:“1”是指追踪一群前沿学者,长期深度关注他们的文章,跟他们建立学术联系,以文会友;“2”指追踪专业领域内的两个主流学术会议;“3”是追踪专业领域内的三个主流刊物,建议选两份中文的,一份英文的。这三份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每篇都看,旁及其他刊物的相关文章。自己投稿也要重点投这三份刊物。

事业圈很重要。陶寰说,学术本来就是个共同体,要加入这个共同体,要让共同体接受个体的独特性,就必须要跟人交流,必须让人家熟悉你,接受你的观察视角、论证方式,而且还要接受质疑。

创新能力从何而来

强大丰沛的创新能力和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是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条件。其中强大丰沛的创新能力来自批判性阅读、良好悟性和对周遭世界的敏锐观察。

 “批判性阅读”有时也被称为“精读”,要求不满足于理解,要提出问题,要敢于质疑。徐杰自有一条捷径:拿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可以先入为主地假定它至少有30%的内容都是错的,甚至是胡扯!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阅读就是要把它胡扯的东西给揪出来!同时自己思考,找出更好的办法去收拾那些问题,用一个更大的、概括性和解释力更强的理论和方法去覆盖它,解释它。

批判性阅读从看一篇文章、读一本书、听一场报告开始。听报告不要满足于理解,最好挑毛病。为了质疑而阅读,为了批判而阅读,才能真正达到深度阅读效果,没有真正的深刻理解是挑不出毛病来的。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我们再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了。读书也要讲究章法和技巧。同类的书读五本远远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把其中的一本读五遍,其他四本当词典用。

悟性就是想象力,就是逻辑推理和合理想象。悟性可以弥补经验的缺口,可以拉长经验的半径。经验是零碎、离散的,只有悟性进来才可能对零碎离散的经验进行归纳、整合、提升和创新,只有悟性才能让经验立体化,只有悟性才能赋予经验生命力,悟性将苍白的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信息。

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恐龙就是通过合理推理和想象后复原的样子。我们要善于悟,敢于悟。

敏锐的观察能力就是把复杂的道理讲简单,简单的现象背后挖深意。同学们做研究时没有问题意识甚至找不到研究课题,根本原因在于把太多的东西当作理所当然了。

高顺全指出很多同学缺乏批判性阅读能力,大家不仅是崇拜权威,甚至是崇拜铅字。只要发表了,就觉得就是对,就是好。

陶寰说,有门课程叫方法论,大多数老师讲方法论主要是讲自己研究的一些心得,但是整体来讲,学生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触。他会觉得达不到老师的水平,就只是听、只是接受,可是不知道老师这个结论、得到这个结论对的过程是怎么回事,特别是老师往往只讲成功的内容,没讲到所有成功的文章背后,实际上都包含了一系列的失败挫折。

用工匠精神写论文

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虽然不是艺术,但也需要灵感和激情。徐杰说,学术论文可以写得平淡无奇、呆板枯燥,令人不堪卒读。也可以写得激情澎湃、跌宕起伏、出神入化、自然天成、引人入胜。这完全是事在人为。

他把论文写作分成选题——初稿——修改——化妆4个阶段,特别强调自己非常重视第三个阶段。文章的初稿最好在提炼出核心观点后能一气呵成,可以只呈现部分论据,部分论据里面也只有一部分语料,可暂时留下有待修改文章时补充和完善的大量空格。初稿阶段重在一气呵成,一篇文章的初稿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一篇博士论文或者一本书的初稿不要超过三个月。

陶寰用“画眉深浅入时无”来附议文章的修改要领。写完一个东西后,要读给别人听,要让接受者明白自己的思考。

张豫峰说,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写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研究。学生经常苦于不能定题,不会开题,无法展开论文写作,建议应该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系统讲解如何搭建论文框架、如何撰写综述、怎样写出创新点等。

高顺全指出学生有一个重要的误区,把时间分割得很清楚,所谓的写论文就对着电脑那个时候才算是思考。其实,思考无时无处,散步吃饭时都可以思考。

徐杰很赞同几位教授的意见,他说有时好的想法蹦出来时不是人在办公桌前,可能散步、游泳、冲凉甚至时坐飞机、乘火车时。每遇思如泉涌时,就不要轻易以俗务打断它,最好让它自由驰骋。傅斯年先生说他一天只有21个小时,每天专门给自己留出三个小时沉思,让自己宝贵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有机会充分施展。 

1315复旦-7.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