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公布,复旦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完成的“构建综合数字智能系统、预估我国太阳能、风能发电潜力和发展途径”项目入选。
该项目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并揭示了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潜力和成本。
复旦大学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研究团队创建了基于气象高分辨数据的数字智能系统,综合考虑国家行政区划、土地类型、气候条件、地形、海拔、陆地自然保护区、海上航线、海水深度、海洋自然保护区、特高压变电站位置等空间地理信息,进而优化了3844个太阳能和风能电厂及其储能和输电设施的建造过程,分析了各省份发电和用电负荷实现(电)源(负)荷互动,提出了中国低成本、高效用能源转型方案,使我国太阳能、风能年发电量达到15万亿千瓦时,并将每度电的发电成本降至0.7元以下。
项目自2018年正式启动,历时五年,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教师在项目设计、提出创新点等多个环节通力合作,研究成果于2023年在Nature(《自然》)上发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IRDR国际卓越中心研究员、大气科学研究院双聘教授王戎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怡静为第一作者,大气与海洋科学系、IRDR国际卓越中心、大气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为成果的共同作者,该成果被《MIT科技评论》评价为“中国碳中和最优转型方案”,也为本次进展的主要完成人。
据悉,“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评选由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牵头组织,旨在及时反映我国气象科技领域前沿和最新进展,宣传气象科技成果,引领和鼓励气象科技创新,营造创新氛围,凝聚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力量。
此次评选活动为首次举办,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气象部门的百余名专家投票评选,气象部门、相关领域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多项科技进展参选,涵盖数值预报、大模型、气象卫星、探空技术、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气象业务核心和交叉学科多个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