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种子已萌芽

作者:徐子楷(化学系2023届本科毕业生)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4-11


还记得初中那几年的冬天,一起床便看到窗外白雾茫茫——是雾霾又来了。空气质量太差,伸手不见五指,体育课也全部取消。我们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受到了雾霾的严重影响。这是我第一次关注到,环境问题竟然如此严峻,工业和交通运输不断发展,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污染。那片茫茫的大雾,促使我心里埋下了第一颗种子——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上海迅速采取了防治措施,我在高中就已很少遇到雾霾天了。但是,那片大雾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暂时离开了我们的眼前。“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极端天气”等等词汇,不再是一张张天气预报中热力图的脚注,而是变成了上海蒸腾的热浪,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了解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的现状,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与现有资源日趋减少、环境保护的矛盾。我想为解决这一问题尽一点力。

进入复旦后,我顺利分流到喜欢的化学系,在浓郁的科研氛围中,我心中的种子发芽了。

然而,真正的研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高中的化学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大一的我其实与高中生并没有区别,就算对答题得心应手,在面对实际操作时也难免卡壳。试卷里的仪器总是完美的,药品总是充足的,真正的实验却总是与千奇百怪的琐碎难题相伴。科研里的难题再也没有了对应的标准答案,我们需要丰富的实验经验与强大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实验室站稳脚跟。

当时,我几乎做一次实验,就要问师兄七八个问题,恍然大悟后也觉得自己幼稚。但实验室就是最好的课堂,我通过不断提问和学习,慢慢将考试答题的思路转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做实验时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克服了实验操作的“新手关”,新的难题在等着我——前沿领域不存在“新手教程”。我只能通过阅读近期发表的综述来了解目前领域内的研究现状。阅读全英文的专业文献,对我来说曾是“折磨”,看上一两句话,我就要打开有道查询某个专业词汇的意思。

困难始终存在,但是,通过动手实践、广泛阅读、高效沟通,我磨炼了自己的技能和眼光,心中的梦想小芽向更高的地方生长。

种下一颗种子,用心血浇灌它、培育它,在挑战和机遇中让它成长,种子就会结出果实。每当成果发表,我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也更想去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探索,攻克尚未解决的难题。如今,我在海外求学,继续探索能源催化的可能性,为实现“碳中和”之路贡献力量。

为初中时许下的一个愿望,我正走在奋斗路上。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