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医团的颜老师翻开父亲的日记,在舞台一角站定。面光给得弱些,顶光拢住头顶,显得他眉目极深,看不真切。
“1968年秋,”他摩挲着褪色的钢笔字迹,影子似地喃喃道,“我们指点江山小分队刚到贵州剑河半年......”
“1968年秋,”舞台深处亮起一束光,颜队长的身形如语气般坚定硬朗,“我们指点江山小分队刚到贵州剑河半年......”
二人的身影遥遥重合,似远似近。小分队与博医团,正如此跨越时空,于山河深阔间相互致意。
2022年,在博医团成立28年之际,上医原创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以下简称《行走》)于11月在校内公演。向岁月投石,此刻有了回声。
编导随队,深入一线捕获灵感
“温暖”、“扎实”、“连贯顺畅”是观众们对此次呈现的高频评价,也是主创们为新剧本定下的两条主线:成长与传承。
贯穿全剧的成长线由一条增为两条:一是“颜老师”从一位热情洋溢的青年成长为可靠持重的中年医生,二是“小梁”从一名受博医团救助的少年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
传承则体现在一代代博医团成员对上医精神“为人群服务”的延续与拓展:第一场(2004年)强调积极作为给患者以希望,第二场(2014年)着重医病先医心的人文关怀,第三场(2023年)突出医疗事业中团队合作和多方联动的重要性。
“时代感”是主创团队抓住的关键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签。但打动人心的总是真情。话剧选材时建立了一套标准:首先是医学代表性,既要有常见病也要有罕见病,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配齐科室,还要突出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学科,比如康复医学的情节放在二十年前的时空不太合适,放到现在就很好;接着是情节发展潜力,要看这个故事能不能引发创作灵感;最后是原型能否打动人,好的原型改编起来事半功倍。
现实是创作的沃土,“我想要更新鲜的素材”。2022年,编剧许静波跟随博医团前往贵州剑河——上医“指点江山小分队”奉献青春之地,得到了序幕中苗家女贵梅经小分队医治重获新生的故事灵感。2023年,许静波和博医团再次奔赴宁夏西吉和青海玉树,接着,笔下便多了黄沙中的诚挚少年小梁、藏区“意难平”的洛桑和扎西。
去年夏天,导演纪欣怡也跟着博医团走过了山川草泽,“看到了医生工作时的真实处境,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个个立体的人所具备的品格与风采。”她仔细收藏着随团的见闻,将其化作舞台的养料,在排练指导演员时几乎能做到“演啥像啥”。
生活为戏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行走》如此诠释。
演绎共创,台前幕后其利断金
此次虽是复排,但排练日程依旧紧张:八月末选角,九月末建组,十月密集排练二十天,就拉进剧场合成首演。面对与上轮相比大改近三分之二的剧本,新攒起来的剧组顶住了演职人员短缺、排练时间不足、舞美道具复杂等一系列困难,靠着一股子韧劲齐心协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除了四五位主演和特型演员,其余演员都身兼多角。本轮新进组的徐訚訚在剧中饰演文心、岳婕、杨医生三个角色,三者跨越三个时空,年龄不同、籍贯不同、心态不同,“排练之前先围读剧本,除了掌握每个角色的基本身份信息,还需要揣摩我所饰演的三个角色在某时某地面对某事的心理。”剖析角色提供心理支撑,逻辑重音划分对白节奏,指导形体区分角色性格,在导演手把手的教导下,徐訚訚的表演日益精进,变得更从容自然。
一轮的很多老演员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池妻”扮演者林浩原就是其中之一,“我感觉大家都‘进化’了”。与角色相伴愈久,便与他们的心灵走得愈近,与角色之间的心照不宣,正是调整状态和入戏的秘诀。
文泽轩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之一“颜老师”的扮演者,需要演绎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变化。文泽轩在每一场对手戏中试图抓住导演所说的“感觉”,一遍遍经历“颜老师”的人生,用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描摹着他的生命曲线。
演员们的空闲时间零零散散,为了提高排练效率,导演每天都会依据排练进度和演员可出席状况安排排练间,精确到每一桥段、每一演员、每一小时。
联排时,观摩老师曾提出一人饰多角是否会造成观众出戏的疑虑,剧组则用默契配合圆满回答了这一问题。以徐訚訚为例,角色切换的间隔往往不到5分钟,在两三百秒内,她要下场、换装、改发型、取道具,最终赶在下一个节点灯光亮起时冲上台,换个语调甚至方言继续她的表演,在与服装、道具组伙伴及化妆师配合两三次后终于成功抢妆。
“我非常喜欢能像哆啦A梦一样,能为演员拿出道具的感觉;也很喜欢在灯亮起时,看见自己摆上去的桌子正好在那个位置的感觉。当你因为特别投入一件事情而去热爱它时,那这件事情第一次结束了,就是你最想参与它第二次的时候。”李钒菲在上轮演出中参加道具组,这次成为制作组的一员,主要负责剧组物资的采购、调度和管理,此外,作为舞监,她在剧目进场合成的两三天里没睡过一个整觉,不眠不休地对光、贴地标、指挥道具搬运、清点服装类目。她承认工作的疲劳,却更认同为了热爱而全力以赴的可贵。
常演常新,雕镂人心镌刻山河
《行走》是能常演常新的——以流动的故事为引,在博医团年复一年薪火相传的实干中,流露出上医与各地方双向奔赴的脉脉温情,春风化雨般地传达出医者“为人群服务”的济世情怀。
“为爱发电”的学生剧组格外珍视与伙伴们一起吃苦的幸福。从主创团队,到一名群演、一位幕后,对剧组想说的话最多的是“喜欢大家”和“感谢大家”,一群医学生怀着对戏剧的热爱和对前辈的敬仰,凝成一个剔透晶莹的集体。他们一同在排练时欢笑哭泣,一同为剧目完善建言献策,一同搬道具,一同选服装,一同在剧场里不舍昼夜,一同在舞台上神采飞扬,一同谢幕,一同告别。怀着纯粹的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是一次精神滋养和补给,这里是李钒菲的“社交净土”,是林浩原的“快乐源泉”,也是“大家永远的家”。
白衣璀璨,青山有情。博医团步履不停,《行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