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扛得起步枪、干得了科研,面向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取得创新成果;她参与“一带一路”教材编写,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他们知行合一,科研报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文武兼修的他
在科创领域闪闪发光
因为爷爷辈里不乏参军的人,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2020级研究生杨鼎康自小便种下一颗携笔从戎的种子。
本科四年,杨鼎康在云南大学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选培办联培单位读书,“以此为契机,努力成为一个文武双修的人”。
山谷里的寒流、装满物资的背囊…...杨鼎康和战友们到云南偏远山区集训,深刻体会到“手指不可屈伸”的感觉,但户外训练的艰苦让他更加珍惜在校园里的学习时间,鞭策着他不断精进学业。
本科毕业后,杨鼎康进入复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深造。谈起直博的动机,他说:“军事课上,抗战老兵们的故事常在耳边回响。我意识到科技强国的重要性,这驱使我选择计算机与应用技术专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尽一份力。”
得益于导师张立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内多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项目,杨鼎康的研究方向多元,在多模态学习、情感计算、自动驾驶等方向上都进行过探索。就在去年,他构建了国内外首个视觉驱动的多视角、多模态、多任务辅助驾驶感知数据基准,打破了自动驾驶L3技术中驾驶监控方向上的“卡脖子”难题,受到国内外近30个研究单位的关注。
除此之外,作为子课题《面向标准化儿童模型诊疗的医疗行为感知系统》中的学生项目骨干,杨鼎康参与到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依托项目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在多个合作单位实现了初步的落地验证。
在国际顶级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共9篇,独立完成领域相关科技创新报告共5项,以学生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这些都是他经年累月的努力下的亮眼成绩。
“做有价值、有意义、能落地的科学研究”,杨鼎康期望为科技强国发挥光和热。
在教学和科研中
她持续突破舒适圈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际中文教育对于中文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21级研究生沈宇文选择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作为研究方向,栽种国际教育的果树。
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是沈宇文第一次参加的专业对口的竞赛。事非经过不知难,她发现,讲解简单的初级知识点时却需要用到较为复杂的语言表述,两者形成矛盾,不利于降低理解难度。于是,她多次请教指导老师,转换表述,力求用最适合目标教学对象的语言介绍知识点。经过对视听材料和录课现场的几轮修改和打磨,沈宇文得以完成微课视频,在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课,体验新事物的过程特别有趣。”经过此次大赛,沈宇文发现,“要大胆尝试走出舒适圈,说不定就别有天地”。
沈宇文曾数次参与到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语言生项目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中,向国际学生介绍中国当代经典电影的经历至今让她印象深刻。在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花样年华》中,有颇多镜中画面,如镜子中的拥抱、镜子中的笑容等镜头,有些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直拍?”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引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表达“镜花水月一般的无奈和易逝”,然而课本上的表述偏文学性,对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较难理解。
于是,沈宇文尝试用简单汉语去阐述,“我们看镜子,镜中也有一个世界,但当我们伸手去触摸,那个世界是不存在的,这就像天上有月亮,水中也有月亮,但水中的月亮易碎。导演聚焦镜子中的画面,就是想表达主人公的爱情像镜子中的世界一样不真实,像水中的月亮一样的容易破碎”。如此,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汉语言文学“氛围感”勾勒出来,在中国式美学的交流中架起共鸣的桥梁。
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国文化教学合作研究项目中,沈宇文参加教材编写项目,与来自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等地高校的教授和同学合编《中国当代经典电影赏析》《中国当代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中英文双语教材,独立完成其中五篇共计约10万字的写作,两本教材均已出版。
信任灵感的背后
是日积月累的努力
2022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郑抑非有一张使用多年的微信头像,那是他七年前拍的一张手持萨克斯的照片。他学习音乐已有十余年,与音乐相伴的生活使他逐渐养成了“信任灵感”的习惯。这种习惯为他追求“卓越为公、担当报国”的理想信念提供支持。
2016年,郑抑非考入复旦。大一期间,在一次转专业介绍会上,他脑海中突然冒出“国际政治”四个字,当晚就购买了专业入门教材。后来顺利通过转专业面试,成为国际政治系的一名学生。今年,是他在国务学院求学的第7年。
硕博连读期间,郑抑非师从徐以骅教授。“在徐老师看来,做文科的学问就像搭积木,只要不搞‘非法搭建’,迟早总会搭出些东西来。”郑抑非很认同徐老师提倡的“积木论”,认为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积淀学养和提升洞察力。在专业学习上,比起刚上手就急于输出文章,“搞懂概念”、“摸清门路”才是更具优先级的基本工作。为此,他在无数个日夜里沉潜学海,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国际政治文本,择选经典篇目、语段进行精准翻译和阐释。
在翻译《Administering Affect》 这部约18万字的专著的过程中,他得以系统了解平时本无暇涉猎的一些领域,如日本流行文化、政治人类学、语言哲学等,这成为了他在主攻领域之外难得的‘跨界采风’的机会。“灵感一次又一次地指引我前进。”
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系于一处是郑抑非长期抱持的信念。他参与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不同于写学术论文,课题的撰写最后要落实到“怎么办”上,需要有一线实战经验。对此,他会在政务见习中体认基层一线经济社会、 医疗卫生、科教体育、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治理难点和痛点,在撰写政策建议时结合问题和真实场景通盘考虑可实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