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门“大课”,推开化学世界的大门

作者:赵帅智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2-21


周四早上七点半,第三教学楼206教室,化学系教授华伟明已经到达教室良久,他时而走下讲台,在学生桌边驻足,低头看看学生的笔记或作业,为学生解答疑问。铃声响起,他开始了“普通化学A”的课堂教学。

同一时间,在复旦不同的教室里,为学生开讲“普通化学A”课程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化学系教授张亚红、岳斌、侯秀峰。

这门名副其实的“大课”已开设数十年,由来自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不同学科背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院士、教授、青年研究员等老中青三代人组成教学团队,为大一新生推开一扇化学世界的大门。去年,课程入选2023年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也是华伟明讲授这门课的第20年。

“基础”背后有学科交叉

对自然科学类专业和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普通化学A”是绕不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大课”。

课程每年修读的学生超过800名,共有9个平行班,针对各学科的交融发展,为未来多学科如化学、高分子、生物、物理、材料、环境、医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作为课程负责人华伟明用“搭积木”来形容这门课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如果本科学习是搭积木的话,这门基础课实际上就是把一块块积木造好,后续不管什么专业课的学习,其实就是把积木拼起来的过程。”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们通过化学原理的学习进入物质科学的广阔世界?在华伟明看来,这门课的教学不能止步于化学这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师生在问答中共同学习

2002年是华伟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到复旦的第一年,在复旦的研究生导师高滋教授建议他,“你一定要去承担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

经过一番认真准备,他于2003年走上了这门大课的讲台,在2012年承担起课程负责人的工作。“普通化学A”面向多个平行班开课多年,课程团队由多名老师构成,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团队当中不乏深耕教学与科研、颇有心得的教师,也有作为新鲜血液加入的年轻教师。

同一门课下,既有深耕无机化学的学者,也有长期关注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者,在备课过程中每一位老师查阅到的优秀案例或知识点都会彼此共享,为课程内容的完善添砖加瓦。

赵东元也是“普通化学A”的任课教师,今年是他主讲这门课的第20年。对赵东元来说,“课比天大”,无论发生任何要紧事,这门课的教学雷打不动。

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中,除了来自不同学科的新老教师长年通力合作,学生们一年又一年的好奇和追问也格外重要。在老师们眼中,学生也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华伟明相信,“这门课真的是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知识的教与学,也是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问题的合作者。

要会解题更要会提问题

学习这一门基础课,“问题”的意义往往大于“解题”。

在赵东元的课件上,不同的学科知识点之间,他通过各个科学家先驱的故事勾勒出学科历史及理论的发展脉络,在一段段历史中讲述后来者对前人思想的质疑和这些质疑为科学带来的发展。

“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同时传授学生,怎么想问题、怎么提问题、怎么来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要有充分的思考,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不断地去想。”

赵东元每年给学生做无机材料研究前沿的科学报告,用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元素的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阐述介孔和纳米材料等前沿课题中的化学问题。“化学也不是说就一味地学习和做题,还是要多带来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感性认识一深,自觉的探索就会水到渠成。”

质疑、提问题、好奇心……这些进行研究必备的科学精神,是“普通化学A”教师团队更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心中内化的素养和能力,同时也是这门课每一位任课老师不断锻炼自己以便更好地给学生传递东西。

“只学会解题是不够的。要学会归纳总结,要保持好奇,要敢于科学质疑和挑战权威。如果现在还做不到,那就一点一点来。”华伟明说。

1308复旦-3.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