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系邓道盛课题组揭示驱动凝固液滴自发升高的物理机理

来源:航空航天系发布时间:2024-01-04

多组分液滴广泛存在于技术应用中,如喷墨打印、医学诊断、废水处理、增材制造等领域。由于其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和流体力学特性,且往往伴随着相变过程(如蒸发、凝固等),多组分液滴的动力学行为成为流体力学研究热点之一。

近日,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邓道盛课题组开展水/乙醇二元液滴壁面结冰实验,观察到与纯水液滴结冰截然不同的“自发升高”结冰形貌。结合实验中测量的液滴轮廓、温度场和流场信息,揭示了二元液滴结冰过程中,由于冰-水凝固分界线附近乙醇浓度富集,导致表面张力局部降低。进而提出溶质马兰戈尼(Marangoni)效应(指意大利物理学家卡罗·马兰戈尼的博士论文研究表面张力梯度在液体界面处形成的流动,这种现象统称为马兰戈尼效应),驱动液滴自发升高的物理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Self-lifting Droplet Driven by the Solidification-induced Solutal Marangoni Flow”(《凝固诱导溶质马兰戈尼流动驱动二元液滴自发升高》)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Phys. Rev. Lett. 132, 014002,2024)。

图1:“自发升高”结冰液滴的高速相机和热像图

对于纯水液滴结冰来说,由于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会在结冰最后阶段形成锥状突起,如图1a所示,但在整个结冰过程中,冰-水分界线(红色虚线)附近的气/固界面和气/液界面保持连续。而对于二元液滴结冰的情况,冰-水分界线附近的气/固界面和气/液界面存在明显的转折,如图1b-d所示,且最终时刻液滴高度可以达到初始高度的2倍以上,远远超过纯水液滴结冰情况。

液滴内部的流场揭示了“自发升高”的物理机理。对于纯水液滴,由于气/液界面温度梯度的存在(如图1右侧所示),会在气/液界面处产生向下的热Marangoni流动,在液滴中心产生向上的流动,如图2a所示。但对于二元液滴,出现反向的流场,即气/液界面处是向上的流动,而液滴中心是向下的流动,如图2b所示。

基于多组分溶液体系结冰理论,论文提出在冰-水界面附近存在乙醇的富集层,进而在气/液界面处产生了向上的溶质Marangoni流动的物理机制 (如图2c所示)。实验观测、量纲分析与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该机理。


图2:溶质Marangoni流动驱动的“自发升高”

本工作阐明了多组分液滴结冰过程中的Marangoni效应,有助于加深对多组分液滴动力学的物理理解,为多组分流体凝固相关的技术应用提供参考。复旦大学博士生王峰为论文第一作者,邓道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还有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青年副研究员胡曼,博士后霍鹏、顾希,和博士生陈力、李雨琪。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2.014002

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此刻开场》:送给2025届毕业生...

<>

图说复旦

高考加油!相信,你是自己的光!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