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关心关怀复旦大学事业发展,“复旦大学”的校名就是他亲笔题写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共读复旦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郑宝恒撰写的文章——《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始末》,重温伟人的殷殷嘱托,缅怀思忆、汲取力量。
毛泽东同志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
新中国成立前复旦大学正门采用于右任的题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1950年5月8日,校委会决定每年5月27日为校庆节。同年11月,教育部秘字第6704号通知校名正式名为“复旦大学”,取消原“國立”两字。为了更换校门匾额(原匾“國立復旦大學”为于右任1946年所书),1950年11月29日,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望道教授根据复旦师生员工的愿望,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他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校庆节起复旦大学正门采用毛主席手迹辑字校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校委会秘书长胡曲园教授写信给著名法学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先生(当时他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敬请毛主席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毛主席手写体中辑取“復旦大學”四字制匾。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毛主席写给历史系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復旦大學”四字制成横匾,于1951年第二个校庆节时安置在校门门楣上(2005年复建的“老校门”原址)。
毛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名的信件信封
毛主席题写的“复旦大学”原件
约在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赴京开会,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言及已函请毛主席为复旦题名尚未获复之事,企望张有机会见到毛主席时再禀报一下。张志让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毛主席的秘书代呈要求。1951年年底,张志让收到一封毛泽东主席亲笔信件,内装毛主席在白宣纸上题写的“復旦大學”四字,尺寸为27.5厘米×13.9厘米,题字未落款。张接到后留下信封作为纪念(后来又把原信封寄回复旦),将毛主席题字原件发往复旦。陈望道收后即交校长办公室,该题字被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原件没有标明题字日期,加之收信登记记录缺失,所以较长期未能辨明确切年月。事后依情况判断,姑定在1951年底。以年月先后为序编例,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毛泽东手迹》题词题字( 下)第368页,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名放在1951年11月之后,接下最后一条。此与原姑定推断1951年年底相吻合。
1952 年,复旦大学正门首次采用了毛主席的题名(当时用的是竖排法)
1952 年校园向东延伸,开启复旦第二个校门(当时的正门,在今行政综合楼前、面对着国权路)。校门极为简陋,仅东、西两根方形水泥柱,用毛主席题名制成一长形白底黑字的木板直书匾额,首次挂在东边的一根水泥柱上。
1965 年校庆起至今的复旦大学正门,采用毛主席题名(用的是横排法)
1964 年学校中心再次东移,1965年5月复旦建校60周年大庆之际,第三个校门落成(即今邯郸路 220号本部正门),把毛主席题写的“復旦大學”用横书置于校门正上方。
毛泽东主席为复旦题名的原件业已上交中共中央办公厅。1978年6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复旦大学,内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出版〈毛泽东选集〉和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你们1977年2月12日送交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手稿已收到,现将复制件一件送去请查收”。
中共中央办公厅寄给复旦大学的毛主席题名复制件
72 年过去了,复旦大学正门至今沿用毛泽东主席的题名,这一题名已成为复旦文化元素的重要象征之一,深深印刻在成千上万复旦人的脑海中……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锦江饭店接见各民主党派上海市地方组织负责人及教育、文化、科学界代表,毛主席与苏步青教授亲切握手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陈望道
1961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主席接见上海文化界代表,前排分别为毛泽东(右一)、周谷城(左一)、曹荻秋(左二)、陈望道(左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退休教授郑宝恒撰写的文章《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始末》,发表于2018年11月30日第132期《校史通讯》
今日复旦园沐浴暖阳,校门上方笔力遒劲、气势豪迈的“復旦大學”四大字熠熠生辉。伟人的教诲与嘱托,激励着校门前往来穿梭的师生,走在“强国复兴”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