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复旦,驻足聆听

作者:励依妍 严静雯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2-26


在复旦,有这样一个平台,成员们因为共同的爱好相聚于此,用声音编织出一个个美好的故事,也将声音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传递给更多人。

这就是校广播台社。

在台员们心中,这是一个不断收获成长的阅历的地方,他们因初心加入其中,也从这里出发,驶向梦想的彼岸。而广播台,始终是他们温暖的港湾。

广播台是校学生组织,下设属五个组别:周一组“月曜留声机”主打叙事散文诵读;周二组“月边星”放送书影乐评;周三组“圆桌派”专注访谈讨论;周四组“第四十四次日落”致力于广播剧作品呈现;周五组“观察者”深耕深度新闻报道。每个组别个性十足、特色鲜明。

在广播台的工作是繁忙的,但也是充满幸福喜悦与成就感的。写出一篇稿件的过程可能历经诸多曲折,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并没有最终呈现的作品那般美好。但在台员们心中,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外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鱼鱼(化名)是周一组的编辑,在她看来,“广播台给了成员们充分的采编空间,我们的创作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因为这里可以包容一切奇思妙想。”因此,上学期,她做了一个新尝试,提议周一组组内负责播音和编辑的所有组员都可以参与写稿,尽情记录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点滴瞬间。

鱼鱼还记得,她的稿件第一次被播报的那个下午,她正在外面吃饭,吃到一半,她想起来要到广播时间了,狂奔回学校,想赶上自己写的稿件的广播。虽然只赶上最后几句话,但她至今仍不能忘却当时站在光华大道上,听见自己写的稿子被念出来时胸腔中震颤的幸福感。“听见稿件被两位播音员在校园的广播里一字一句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时,心中的震撼和快乐无法言喻。”也因此,她用纯粹、热爱来形容广播台。

对于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周五组编辑陈筱蓓来说,广播台的工作让她学会了“透过他人的视角去看另一面的世界。”加入时,她希望能培养观察日常生活的习惯,广播台的工作让陈筱蓓坚信自己“来对了”。每周的组会为成员提供集思广益、尽情开展“头脑风暴”的空间。有时,选题会要持续到晚上十一点多,但她很享受这一过程:“每次从台里出来,我会戴上耳机,慢慢走回宿舍,一路上伴着星光整理思绪和工作细节,有一种类似把打结的丝线慢慢理顺的清爽感,也让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在商讨出选题后,成员们还需要努力让一个个创意落地。这种“脚踏实地地将热爱化为作品”的氛围,增强着参与感和归属感。

谈到广播台的归属感,鱼鱼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学期招新完成和学期结束时,广播台会召开一次全台会,除了复盘、总结工作,更多的是广播台全体成员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蛋糕、唱歌、玩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也很体现广播台的特色,如报菜名、念绕口令等。成员们共享一个美好的下午,献给广播台,也献给明媚的青春。

 “传承”也是广播台大家庭的主题词。广播台有一本笔记本,记录成员们在工作录音时想说的话,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如今本子也换了好几本,厚厚的本子里留下了几百位广播人的笔迹。这份温暖的集体记忆是台员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从月曜留声到圆桌派,从日常生活到深度思考,广播台始终关注着声音与人的关系,每一次节目,都承载着栏目组饱满的心意与情感。对于广播台来说,在一代代成员的携手努力下,它们坚守着自己的专业性,也寻找着新的突破口,不断彰显着社团的韧性和潜力。二者相互合作,彼此深耕,他们用热爱、纯粹和坚持,谱写着复旦人的青春之歌。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