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胜:从0到1,科研需要大胆想象

作者:汪蒙琪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2-25


“科学有很多不同的突破口,要找到这个突破口,是需要想象力的。”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彭慧胜说。

在复旦读研时,彭慧胜是有名的实验室“居民”,他用半年时间“啃”下了阴离子聚合实验这块“硬骨头”。“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做,于是就这么做下来了。”他说,自己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验因为难度高,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自己是“无知者无畏”。然而,这次成功却给了他做科研的信心。

十年坚持结硕果

从美国杜兰大学博士毕业后,彭慧胜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与同事的一次聊天中,有人说到,由于火星登陆车的太阳能电池板是硬的,登陆车在经过凹凸不平的星球表面时,可能会卡在石头里,从而造成麻烦。“我当时就想,如果把电池做成软的,比如像衣服那样的纤维,是不是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从此,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彭慧胜心中开始酝酿。

2008年,彭慧胜选择回到复旦,担任教职。“当时已经有很多薄膜电池相关的研究,但我想不能跟着别人走,想做点不一样的,于是我就开始尝试纤维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他发现纤维电池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凭借良好的直觉与不懈的努力,他带领团队在纤维电池领域耕耘十多年,最终实现纤维电池的研发及规模应用。虽然创新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质疑与批评,彭慧胜依然坚持积极地面对。

十多年来,彭慧胜研发了系列纤维材料与器件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

创新思维寻突破

彭慧胜认为,科学的想象力来自于勤奋的工作和长期的积累,所以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工作,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但他也说,勤奋只是作出重大成果的必要条件之一。

长久以来,无论是天然高分子,还是合成高分子,高分子的主链都是碳氮氧等非金属元素构成。彭慧胜却大胆猜想,元素周期表里面80%是金属元素,能否用金属元素代替过去传统的碳氮氧结构?学生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想法时都吓了一跳,感觉无从下手。而对于这样一个很难找到参考文献的想法,团队用四年时间进行了初步验证。他们做出的金属主链高分子可以精准控制分子量,并可能发现新的机制和规律,发明新的材料体系,实现“01”的突破。目前,这个方向刚刚起步,彭慧胜表示,接下来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在做通讯电子织物系统方向的课题的时候,彭老师就建议我去读《乔布斯传》,让我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去思考电子通讯设备的演变。”彭慧胜的学生、高分子科学系2020级直博生李鹏洲说。作为导师,彭慧胜经常鼓励学生寻找科研创新突破口,多做那些涉及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且前人鲜少做过的课题。

平日里,彭慧胜喜欢去听不同学科的讲座,他认为“不应有学科边界感”,无论是讲人文哲学经典,还是讲艰深复杂的数学公式,他都听得津津有味,“复旦的学科很全,而且实力都比较强,这里有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尝试学科交叉。”

在他看来,尝试不同思路与赛道能给科研工作带来新的推动。

即使出差参加学术会议,只要第二天有组会,彭慧胜也会连夜赶回来。“复旦有非常好的学生,跟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我希望与团队一起再花30年,做一个重大成果出来。”47岁的彭慧胜说。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