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更好地管理自己

作者:祝一丹(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 朱海嘉(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2-15


冥想起源于东方宗教和文化传统,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这种养护身心健康的新手段,冥想者们期望达到身心的平和与协调,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臻雯将这种状态描述为“没有思虑杂念又清晰觉醒”的“心智宁静”的状态。

朱臻雯最初接触冥想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独自探索过程。经过尝试,朱臻雯逐渐感受到冥想对自己身心调整的益处。2011年,她在校内组织“静心冥想小组”。

许多初学者很长时间都没能进入理想的冥想状态,无法明显感受到冥想对于身心状态的改善,最终选择放弃。那些坚持下来的冥想者,往往也经历了长期的尝试和习惯培养。

 “大一下刚开始跟着老师练,感觉昏沉,想睡觉。”2021级化学系本科生、静心冥想团体助教迪力木拉提·依沙克回忆,他当时恰好为睡眠不足所苦恼,最初几节冥想课帮他找回了逃遁许久的睡眠。

2020级应用心理学研究生、静心冥想课程助教毛羽雪则花了快一个月“找到冥想的感觉”。入门之后,她也在坚持冥想习惯上遇到挑战:最初倾向于在睡前冥想,但不久意识到,研究生忙碌的学习与工作节奏使她很难在睡前抽出一段专门的冥想练习时间。将冥想练习安插进生活的间隙,是她最终想出的解决方法。

对许多像毛羽雪一样长期坚持的冥想者而言,冥想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疗养方式,更成为稳固的习惯,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高水平的人,可能在那里一坐就能找到状态。”迪力木拉提感慨。他身边一些长期练习冥想的博士生,把冥想作为科研工作中的润滑剂,身心疲惫时,就在实验室里练习冥想。

朱臻雯把练习冥想比作坚持跑步。基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她认为只要熬过最初的探索阶段,大部分人都能在不同层面感受到冥想的收获,从而产生坚持的动力。

2021年,朱臻雯开展一项小范围研究,考察冥想在提升睡眠质量上的效用。研究组邀请一些有睡眠问题的同学做冥想练习,在一段时间后用睡眠量表测量他们睡眠情况的改变。“效果还是挺显著的。”朱臻雯说,“虽然从专业角度来说,最好是用一些生理仪器去测量,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只能用量表,但是在一般意义上还是可以说同学们的睡眠质量确实有所改善。”

事实上,获得心灵的宁静,是几乎所有长期冥想者体验到的内在变化。

冥想,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事。在练习冥想的初期阶段,迪力木拉提遇到过许多困扰,在冥想课上认识的前辈们总是热情地为他提出建议。他们的热心和耐心给迪力木拉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定不只做冥想的实践者,更要成为冥想的传播者。在朱臻雯的邀请下,他成为静心冥想团体的一名助教,带领2022学年期末季的冥想轻课堂——一项专门在期末开设的线上减压冥想活动,以及学期中的一部分常规课程。

静心冥想团体最初组建时,只有十几个人,朱臻雯一个人便是整个“课程团队”。2013年,朱臻雯开设“冥想深入小组”,面向对冥想有一定认知与体验的学生,教授进阶的冥想方法。十一年过去,冥想团体的活动空间也从心理健康中心的小小会议室,转移到第六教学楼的大教室。如今,更多同学得以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冥想,探索调整身心健康的新方法。到2022学年秋季学期已经达到数百人。

老学员离开,新学员加入,一些人选择了长久留驻。一些老学员自愿参与团队组织工作,担任课程助教......有一些学员早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甚至身在国外,但只要有机会,仍然会满怀热情地参与课程组的工作。

2022学年,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新增“心理健康教育”修读模块,要求2022级及以后的大一学生完成至少1学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修读总学时不少于 32 学时。其中,“静心冥想团体”是可以获得学时认证的项目之一。2022学年秋季学期,冥想团体在周二常规课程外新增了一个周五下午的线上平行班,两个班级总人数约300人。

2023春季学期,朱臻雯开设线下选修课《静心冥想与心理健康》,作为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一。她希望在教室里带领同学们冥想时,能真正进入如自己所言“没有思虑杂念又清晰觉醒的状态”——内在是宁静而放松的,头脑是警觉而清晰的。

1302复旦-8.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