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轩论青年心理卫生

作者:钱益民(校史研究室主任)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2-15


在历任复旦校长中,吴南轩是一位被忽略的人物。他是复旦改为国立以后的第一位校长,对战时内迁、发展复旦理科和农科作出了贡献。但他还有另一个不为复旦人知晓的身份。

吴南轩1917年毕业于复旦公学中学部,直升大学部。192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Ed.D),是中国最早从事心理卫生研究的学者之一,发表了《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保健方法》《心理健康的意义表征和人际关系标准》《心理卫生理论和实施新趋向》《如何辅导问题学生》《如何交友》等心理学文章,今天读来仍不乏新鲜感。

其中发表在1940年《复旦青年》第一期的《青年情绪教育》,讨论青年人的人格训练和道德教育问题,仿佛直接针对今天的青年学生娓娓道来。文章指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情绪教育,明是非,辨善恶,这是智慧的任务。”善善不一定能行,恶恶也不一定能去,要善而必行,恶而必去,需要有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情绪。心理卫生就是情绪卫生。心理卫生学者对情绪的处置不是消极地压抑,而是积极地利导,使情绪能发而中节,能净化升华而为高尚的情操。

吴南轩提出,青年人日常心理卫生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作工作,不断做有意义而并不艰难的工作。青年人在工作中和完成工作的感觉中,可以获得乐观、积极、自信、自尊、愉快等等良善的心理态度。第二,有“中心信仰”,“情绪应该净化升华为情操,而中心信仰则为各种情操理想之综合与统一,有了中心信仰,不但情绪生活有重心,整个生活也有了主宰。所谓‘统一的人格’,人格应该统一于一个中心信仰之上。”第三,多接触现实。在校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多半得自书本,对于外部世界往往采取空想的方式。这种倾向发展过头,容易造成做白日梦的心理病态,而多与现实接触是最好的精神补剂。在与现实不断地接触和不断地搏斗中,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才能建立起来。从现实中体验出来的智识才是真智识,不但知之更深切,而且有情绪的存托与附丽,与得自安乐椅中或书本上的知识大不同。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