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从倡议到实践,“一带一路”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十年来,复旦大学立足教育科研人才优势,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推进科研互通、人文交流、医疗合作,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马来西亚造纸企业Vinda Malaysia Sdn. Bhd.的工厂,一套具有高兼容性和强数据融合能力的数字化清洁生产平台正在高效运转。
今年9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玉涛带领团队赴当地完成了海外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现场验收。这一工程打破了企业生产线此前存在的数据壁垒,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加强物料能量利用,以科技赋能“绿色丝路”发展。
十年来,复旦大学立足教育科研人才优势,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立足科研互联互通
面向海外企业的清洁生产需求,王玉涛带领团队研发了数字化智能化清洁生产平台,通过起草并集成应用五项海外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为企业实现面向清洁生产的生产数据融通、数据深度利用、智能功能集成、生产追溯与生态足迹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
截至目前,数字化清洁生产平台已累计超过500万条数据,团队所编制的标准也为海外企业碳中和实践和清洁生产平台运维管理提供了指导。“上述标准达到了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的国际先进水平,对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广前景。”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Dominic Foo说。
从陆地到海洋,复旦始终在丝路考古领域积极探索。2019年,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我们主要研究汉代以前的东西文化交流状况,旨在促进文化融合与民心相通,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王辉说。
以机制为纽带,以合作为桥梁,复旦立足科研互联互通,积极扩大“朋友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推出“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系列研究报告,建院六年来,累计提交决策咨询专报近百份,发布100多期专题研究报告,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项目近30项,推出《世界铁路的地缘政治考察》《RCEP建设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多部著作。
无论是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还是牵头建立复旦-拉美大学联盟、“一带一路”人类表型组联合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中国-阿拉伯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网络等学术交流平台,复旦始终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参与搭建国际性的合作协同网络,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家学者,共享智慧、共谋发展。
推动青年友好互鉴
今年7月,由复旦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在中国青海举行。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YICMG在中国上海、青海、广西,老挝,柬埔寨等地办赛,鼓励六国青年关注澜湄流域治理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实现“从书斋到田野”的调研、实践和探究。
为进一步推动澜湄合作,复旦牵头成立的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积极拓展线上合作路径,举办首届澜湄高校教师线上教学技能培训,为六国31名高校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澜湄青年创新创业线上训练营、“澜湄青年在线”线上交流平台也成为六国青年全方位交流和人文交往的载体。
过去十年间,复旦招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历生超过1700人,开设国际商务、全球化经营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金融、传播学、世界经济、临床医学等课程项目,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
助力打造“健康丝路”
在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正坐落于此。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首个医疗中心,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是保障瓜达尔港建设中方人员及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医疗中心的样板工程。自2017年起,由附属华山医院组建的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共派出四批共17名医务人员投身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任务。2020年10月,附属华山医院援外医疗队结束医疗援助任务,顺利将该医疗站点移交巴方。
今年10月27日,受国家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指派,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医师姜允琦作为队长带领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从上海出发,奔赴摩洛哥塞达特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支援活动。截止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已累计派出支援摩洛哥医疗队员260人。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医学周开幕式上,附属中山医院发布了“复旦中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识”,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附属中山医院将与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走临床服务之路、科技创新之路、人才培养之路、学术交流之路、管理精进之路。
十年奋发,“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未来,复旦将扬帆再起航,谱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