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复旦大学“瑞清”教育基金获奖者名单揭晓

作者:李怡洁 摄影:李蔚怡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11-19

11月18日,第二届复旦大学“瑞清”教育基金颁奖,复旦化材领域优秀师生和校友分获四大类、六大项奖。现场颁发杰出贡献奖,揭晓专项奖“博学”“切问”“近思”三大教席和特聘讲席教授。此外, 34名同学获新生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对所有获奖师生表示热烈祝贺,对校友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和靓丽的名片,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广大校友关心和支持。化学和材料学科是复旦大学的传统学科、优势学科,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化学与材料学院师生继续瞄准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筑优势学科的团队,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

复旦大学“瑞清”教育基金,是复旦化学系1984级校友谭瑞清于2021年捐资设立的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目前设有综合奖、专项奖、新生奖和特聘讲席教授奖,用于支持化学与材料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感恩母校的培养,复旦是我的精神家园,复旦的荣光也是我的光荣”,谭瑞清在现场说。

杨玉良获杰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获杰出贡献奖。

“坎坷的经历,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探寻真理,是我们不变的理想……我们的心,依然是那么热,我们的情感,依然是那么地激昂,那是因为,有太多共同的沉淀,在我们不老的血管里流淌!”杨玉良现场发表获奖感言,对“瑞清”教育基金表示感谢,当场朗诵了诗人徐斌的作品《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表达自己澎湃的心情。

“杰出贡献奖”主要奖励对学院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校友、在编教师和退休教师。今年该奖项颁给杨玉良,主要是表彰他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取得公认成就,为高性能高分子和碳纤维等规模化生产,为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发展和高分子科学系科创作出杰出贡献。

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首届“瑞清”教育基金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包信和宣读杰出贡献奖颁奖词,并与金力一起为杨玉良颁发杰出贡献奖证书和奖杯。

颁奖典礼后,杨玉良以“从李约瑟之谜谈起——关于科学与文化”为题作报告,从中西不同的思维和文化角度切入,揭示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我们该如何结合中西文化的精华来促进原始创新。

揭晓“博学”“切问”“近思”三大教席

今年颁发的专项奖涵盖“博学”教席、“切问”教席、“近思”教席三类。其中,“博学”教席旨在鼓励在推动人类进步与全球合作、推扬服务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切问”教席旨在鼓励聚焦潜心科研且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问题、突破国家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的教职员工;“近思”教席旨在鼓励聚焦加强基础原创性研究、培育前沿顶尖科研成果、有国际重要影响科研成果产出的教职员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系教授陈芬儿获得专项奖“博学”教席。他长期致力于原料药物合成与技术开发,在原料药维生素 H、瑞舒伐他汀和芳基丙酸类抗炎镇痛药等重要药物和化合物的绿色工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团队已完成的一个药物不对称催化工业全过程项目,成功打破了全球三家制药公司对该药物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长达50年的空白,使我国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陈芬儿介绍。

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员车仁超获得专项奖“切问”教席。他提出表界面电荷调控介电极化新策略在隐身材料、电磁吸收屏蔽等材料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22年前,还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博士的车仁超来到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组,“赵东元老师创造的介孔材料深深吸引着我,一直影响着我的科研思路。”2008年,车仁超入职复旦,拿到第一个面上项目就是磁针介孔材料,如今的他又凭借相关成果获批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化学系教授张凡和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郑耿锋获得专项奖“近思”教席。张凡在近红外二区窗口荧光探针基础研究以及近红外成像系统基础和应用研究做出贡献;郑耿锋在 Cu 纳米催化剂的精准制备取得研究成果,实现在水相 CO,还原与 CH,氧化反应体系中的高效转化。

去年曾荣获“科学探索奖”的张凡在发表感言时说,在科研之外,“化学人”也应该做好传承。目前,他的学生中已有15人在国内一流高校担任教授和副教授,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计划的支持。

27年前就考入复旦本科的郑耿锋是一名“老复旦人”。在读书期间,他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以及化学系教授、2022年瑞清“园丁奖”获得者范康年教授的指导,在本科期间发表首篇“一作”论文,“这为我科研道路的选择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来复旦48天的教授获奖

“瑞清”特聘讲席教授是今年设立的新奖项,旨在配合复旦大学的战略人才引育计划,吸引全球人才加入化学与材料学院开展科研工作。

获聘“瑞清”特聘讲席教授的化学系教授仰大勇是一名来校仅48天的“新复旦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酸化学与功能材料,聚焦 DNA 功能材料化学组装与智能制造,并探索在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 部,授权发明专利 22 项,部分成果实现技术转让和正在进行临床转化。

“复旦大学是我向往已久的学术圣地,化学、高分子、材料学科水平非常突出。‘瑞清’教育基金就像一颗种子,我会在复旦大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将这颗种子种下,精心浇灌它,使它能够长出硕果。”仰大勇对未来在复旦的科研工作充满期待。

34名同学获新生奖

为了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抱负、对化学和材料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致力相研究,成长成才,为学校、为国家作出、贡献,今年的新生奖获得者从去年的6位一跃增至34位,人数更多、辐射面更宽。

三年前考入复旦,新生奖获奖者代表、博士生熊旭辉从一个几乎没有科研经历的“小白”,成为如今在电磁功能材料领域拥有多篇顶刊论文的科研“新星”。他将自己的蜕变归功于“努力”和“坚持”。“成功和收获往往只是偶然,但我们依然要选择坚持,因为这是国家和民族寄托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的一份伟大的事业,一份重要的责任。”

完整获奖名单看这里

制图:实习编辑:马蔚佳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