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孙虹江、钱惠丽在复旦畅谈:当《红楼梦》遇见越剧

作者:刘栩含、章佩林摄影:汪祯仪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11-18

11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国家一级导演孙虹江,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徐(玉兰)派”小生钱惠丽相聚复旦,分别从研究、改编、表演的维度探讨、解读文学巨著《红楼梦》,畅谈当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邂逅越剧这一艺术形式,是怎样做到传承经典、推陈出新。

初冬的寒冷并未磨灭复旦学子的热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们早早入座等候,期待着与台上的老师们共赴这场精神的盛宴,在聆听、分享和交流中,领略文学与艺术之美。

“人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就是走向自由的爱情”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底蕴,三位老师与《红楼梦》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今天很多人谈及《红楼梦》,首先想到的还是宝黛的爱情。《红楼梦》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细节精雕细琢,贯穿始终的“线”中心线索是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这三人恋爱和婚姻的故事。

“《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为线索,但它相对于其他“才子佳人”模式的小说,有一定的突破性和某种现代性。”骆玉明认为,《红楼梦》对宝黛感情悲剧的描写与塑造,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对爱情与婚姻这两个古老命题关系的崭新看法。

“这是一种纯粹的、诗意的爱情,与婚姻没有任何关系。婚姻的对象可以被替代,但爱情不可以,即使是死亡,也无法抹煞相爱之人的独特性。”宝黛的爱情建立在彼此相互试探、证明所形成确认的共同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而非“门当户对”的家族本位观念,这种自由恋爱在古代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叛逆性是他们爱情的基础。而这,在传统小说里是根本没有的。

中国古代文学中写“才子佳人”模式经典爱情故事的古典文学先有《西厢记》,后有《牡丹亭》,再后来是《红楼梦》。骆玉明表示,这三个作品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是中国古典文学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的强烈表现。《红楼梦》里,爱情与婚姻的剥离,意味着人开始从封建社会的枷锁与藩篱中寻求解放,追寻生而为人的主体性之所在。“人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就是走向自由的爱情。保持生命的美好、理想与诗意,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除宝黛爱情外,《红楼梦》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都独树一帜。骆玉明以“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这一书中令人耳熟能详的话语为例,剖析《红楼梦》赞美女性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句话从六岁的贾宝玉口中说出,是一种不依赖于社会经验的神话表达,也是对作者态度的隐喻。

“男人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主体的承担者,这一主体已经腐烂不堪,男人也必然像泥一样浑浊;而女人相对偏离封建社会的话语权中心,因此更多保留了人类美好、纯洁的品格。”骆玉明深刻精湛又不失风趣的解读,让现场的气氛渐入佳境,在场的师生都逐渐沉浸于《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红楼梦》与越剧,互相成就”        

骆玉明的精彩讲解让大家领略到《红楼梦》无法比拟的文学性,孙虹江导演则从改编的视角出发,讲述作为小说的《红楼梦》与越剧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是如何碰撞出独特的生命力。“越剧所具有的抒情性、美感,能够很好地契合《红楼梦》这部富有人文情态的作品的美感。”越剧与《红楼梦》的相遇,是一场“相互成就”。

越剧诞生于1906年,经历落地唱书、小歌班、男班绍兴文戏、女子绍兴文戏、全面艺术改革、繁荣振兴六个阶段,通过三四十年的飞跃,走向全国。1958年,第一代越剧版《红楼梦》问世,首演收到全国观众的热烈反馈,成为开山立宗的文化经典。1978年电影上映,更是产生巨大影响力。

在这成功的背后,作为改编人员,如何对《红楼梦》这一原著线索、结构极其复杂的故事进行情节上的保留与取舍?孙虹江回忆,当年主创团队反复阅读原著,寻找切入点,后来又慢慢在1958年首演版四个半小时的基础上,反复修改精简到3个多小时的经典版、大剧院版以及11月20日将在复旦上演的精选版。“一部戏的创作,不仅仅依靠导演,每个演员都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雪芹的《红楼梦》原稿,留存至今的只有前80回,想要改编《红楼梦》,必然要面临如何处理80回后剧情的问题,是采用高鹗续书版本,还是根据原著线索进行独创?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根据小说的预言、脂评里透露的信息,推导出80回后的剧情,故事跟高鹗续书的后世社会完全不同。那么,越剧为何引用高鹗版的剧情做改编创作?

孙虹江以“宝玉哭灵”这一越剧版本的经典片段为例,讲解改编创作的心路历程。“‘宝玉哭灵’这场戏在原著中是没有的,但这个设计可以增加戏剧冲突,满足舞台表演的需求。”“宝玉哭灵”这一改编,既增加了人物情感抒发的分量,也让观众更加贴近了解角色的心理与境遇。孙虹江的讲述让在场师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舞台上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是创作者心血的凝聚。

“《红楼梦》,我艺术生涯的主题曲”

“我学了多少年的越剧,就唱了多少年的《红楼梦》。”作为越剧的徐派小生,钱惠丽从出道开始,就一直在舞台上演绎“贾宝玉”这个角色,是出演越剧《红楼梦》次数最多的演员。等到艺术上日臻成熟后,也未曾离开过《红楼梦》这部戏。“它成为我艺术生涯当中的一首主题曲。”钱惠丽说道。

“贾宝玉这个人物是徐老师的巅峰之作,我第一个要模仿的作品就是巅峰之作,所以我常说我的学艺起点挺高。”钱惠丽笑谈。

从起步到现在,如何传承“贾宝玉”这个经典人物?“前期我摘了徐老师的‘果子’,老师怎么演,我就怎么演。演多了以后,我发现这样远不够,就去反复看小说‘补课’,听红学家的研讨会,从中汲取养分,去刻画角色。”钱惠丽说,至今尚未读透《红楼梦》,但作为越剧演员,要以越剧特有的方式把人物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钱惠丽分享,自己初次接触越剧就是因为电影版越剧《红楼梦》,那时她还不知道《红楼梦》有原著,但清楚地记得越剧版《红楼梦》是如何影响了一代人。“当时许多人宁可省下饭钱,也要买票去看,因为这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的情感与诗情画意。”越剧对《红楼梦》的普及与推广,也深刻地影响钱惠丽日后的从业与舞台艺术。

讲座最后,11月20日将在复旦大学上演的精选版越剧《红楼梦》的两位主演、上海越剧院三团青年演员俞果和陆志艳登场,为现场的观众表演了越剧《红楼梦》中“宝黛初见”和“共读西厢”的片段。钱惠丽从专业性角度给予了指点。在声与形的交融之中,讲座在欢快的气氛中走向了尾声。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