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孔阳:毕生诠释美学真谛

作者:胡慧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1-13

他是复旦教授,躬耕教坛40余载,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是美学大师,博采众长、承上启下的美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总结形态”;他把生命和美奉献给人间,达成精神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高度统一。他便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下文简称:中文系)教授蒋孔阳。

1028日,“当代美学的新拓展:蒋孔阳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光华楼举行,《蒋孔阳全集》(增补卷) 正式揭幕。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学术月刊》社长金福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教授朱立元主持仪式,蒋孔阳家属、弟子及美学研究者们济济一堂,追忆大师精神风范,展开当代美学前沿研讨。这是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同时是“文化校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周活动之一。

在复旦走向美学天地

100年前,蒋孔阳出生于四川万县三正乡的苦葛坝,一个四面环山的偏僻村庄,距离县城100里、乡镇15里。少年蒋孔阳醉心于自然山水, 后来他时常在诗文中追忆:“如果我也谈得上受到过什么美的熏陶的话,那么就是我家乡的那些山,以及山间的泉水、树木和白云。”

大学就读于经济系,蒋孔阳对此提不起兴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阅读文史哲著作。19466月,大学毕业后,蒋孔阳被分配到一家银行工作,却将这个众人歆羡的“金饭碗”,自嘲为“坐以待币”。直到有一天,他在南京夫子庙旧书店看到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当下被吸引,掏出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书。“从此以后,我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一种学问叫做‘美学’,而我自己也就朦朦胧胧地爱上了‘美学’。”

两年后,蒋孔阳结束银行工作,来到上海海光图书馆担任编译。1951年,蒋孔阳调任复旦大学,开始了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曾欣喜地说,来到复旦以后,他才“真正走向美学,从事美学的工作”,契合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从此开拓了人生的新天地。

上世纪60年代的复旦校园里,总有一间教室窗户外面有许多学生探头探脑,试图爬进教室。这并非因为学生迟到,而是蒋孔阳讲授的西方古典美学课太受欢迎,教室里从门口到过道都挤满了人,因此才有学生“出此下策”,从窗户旁听。

讲台上的蒋孔阳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衣服洗得有发白痕迹,戴着一副框架眼镜,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中等身材,气质儒雅。说话时四川口音浓重,却总是将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想与轶事信手拈来,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也是我国最早在大学里开设美学课的学者。

 开创通往未来的美学

谈起导师蒋孔阳的治学特点,朱立元说:“蒋先生最重视服从真理,一生服膺马克思的‘不是我占有真理,而是真理占有我’,把它作为座右铭,并在为人、为师、为学中终生践行。”

上世纪80年代,蒋孔阳迎来了美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出版了《德国古典美学》《美和美的创造》《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等一系列著作。其中《德国古典美学》是我国首部对西方美学断代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为学不争一人胜,著述但求百家鸣”,同样是蒋孔阳一生遵循的格言。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研究中,体现出兼收并蓄、各有所长的特质。在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中,蒋孔阳提出自己多年研究、融会贯通的观点:“美在创造中。”“这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与开放性,为当代美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朱立元认为,蒋孔阳以实践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理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营养,将古今中外美学思想与实践融入了自身美学体系的血肉之中,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美学新论》出版时,蒋孔阳的一首题诗,可作为他美学思想与人生的注解:“葡萄不是美酒,但美酒却由葡萄酿造。美不等于生活,但美却在生活中创造。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但每个人都充满了对于美的渴望。我们每天都在开拓新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塑造美的形象。但愿与美同在:健康,幸福而高尚。”

蒋孔阳原名蒋述亮,改名“孔阳”,出自《诗经·七月》“我朱孔阳”,意为“大阳”。他虚怀如谷、谦虚和善,如阳光洒向众人,一生追求真善美,正如他文章里所说:“我们应当像庭前的阳光和绿草一样,多作奉献,把生命和美奉献给人间。”

疾病缠身仍笔耕不辍

“每天24小时,除了吃饭、看电视、会客、开会之外,我差不多都在书房度过。有时读书,有时写作,有时呆呆地坐着,听凭脑神经细胞四海翱翔。”1991年,蒋孔阳为自己14平米的书房“无名室”撰文写道。

晚年的蒋孔阳,被多种慢性疾病缠身,但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坐在书房里工作。在《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一文里,蒋孔阳道出心声:“血液还在我的血管里流淌,我的路还没有走完,我要振奋起不怕老的精神,继续走下去!”他勉励自己也勉励众人:“像屈原那样工作,不马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不计较。”正是这样的信念与热忱,让他在人生最后的10多年里时间,笔耕不辍,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美学新论》《美在创造中》,主编了《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西方美学通史》等学术巨著。

1999626日,蒋孔阳先生带着对美学的惦念与未了的心愿辞世,享年76岁。

近年来,蒋孔阳毕生耕耘与惦念的复旦文艺学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丰硕的成果,并逐渐形成了研究方向齐全的文艺学等教学科研中心,如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心。

“作为后学,我们复旦文艺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调动自身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在各自研究领域有所贡献,这就是对蒋先生‘博采众长,自由创新’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朱立元说。

裘新表示,“大学之大,在于伟大的精神传承。希望我辈学人,传承以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学术精神,延续复旦文脉、光大复旦学脉,努力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