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讲述“书本外的历史”

作者:赵天润、刘栩含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1-10


本报讯 1019日晚上,虽然下起了雨,但邯郸校区第三教学楼3108教室仍旧座无虚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纷纷冒雨赶来。这是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给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系列讲座的第三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以“写在书本外的历史”为题,带领同学们在以不同载体呈现的史料中畅游,揭示出书本之外的种种历史证据是如何拥有文字记载所不及的力量,从而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才清华主持本次讲座。这也是第二届“复旦通识月”主题活动之一。

“站在帕米尔高原的雪线之上,天地是白茫茫的一片,但在雪线之下,有湖泊、牛马和生活在狭窄山谷里的农业人群。你会在那里看到好几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讲座开场,姚大力以雪山的不同景色为喻,引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实地勘察。

对于书本之外的历史,应当如何认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姚大力说,“写在书本之外的历史,其意义并不在于用它们可以去验证历史书上的每句话、每个字,而是要用历史学之外相关学科各自的独特方式,去解读和叙述我们民族的故事。”一切书面文献之外的历史证据都有文献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之处,它们提供的是另一种叙事、另一种视野与角度。

姚大力引用王国维提出的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指出,所谓第二重证据,其实可以在一个很大范围的多学科领域内去寻找。“因此,扩大史源也就是扩大史学方法。历史学需要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包括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遗传学、人类学、制度社会学等,这些旁近学科都拥有各自不同的切入历史叙事的方法与形式。”

“历史研究的任务,应当是为讨论主题构建一个解释框架。这个框架越是能够容纳或安置不同证据,包括看起来似乎是互相颠覆的证据,这个框架就越完善,它的解释力就越大。对已经缺失的史料,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绝不能刻意地对某一部分不符合于自己认识的材料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在结束报告时,姚大力指出,写在书本外的历史,还包括被每个人珍藏在心中、将被后人纳入历史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故事的存在,历史才使人们能坚持对于公正的信心。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