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陈望道研究”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作者:刘晓旭摄影: 视频: 来源:档案馆发布时间:2023-11-08

2023年11月4日,由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陈望道研究”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逸夫楼召开。

本次研讨会是“《共产党宣言》与陈望道研究”系列研讨会的第五届。与会学者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吉林、河北、福建、安徽、新加坡等地,涵盖了高校、出版社、图书馆、党史办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研究内容涉及《共产党宣言》译本及其传播、陈望道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贡献、陈望道的文艺与翻译理论等诸多领域。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周虎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陈望道等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作了艰辛而可贵的探索。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本次研讨会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深入探析其历史源流,挖掘陈望道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中的贡献,以史鉴今,意义重大。

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作为家属对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对与会嘉宾和学者表示欢迎。他梳理了陈望道在复旦办教育的历史,讲述了陈望道与复旦大学的半世情缘,指出其为复旦大学的发展与崛起作出的贡献。

复旦大学退休教授宗廷虎回顾了自己在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工作的经历,总结了陈望道在修辞学领域的成就,以及后辈们对陈望道修辞学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的继承和开拓。

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黄岸青主持。随后,是研讨会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聚焦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首个中文全译本对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大影响,阐发陈译本《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纲领性价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宏雨的报告从《星期评论》及其影响出发,讨论了为何是《星期评论》首先决定要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本、《星期评论》杂志社与陈望道之间是相互选择的两大话题。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考察了陈译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底本来源、文稿校对、单行本的出版发行等环节,指出陈译本《共产党宣言》由期刊发表转为出版的关键在于陈独秀。

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光磊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望道研究院副院长霍四通共同探究了陈望道独特的翻译思想、理论及实践,陈望道对翻译与文明交流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王海波深情地回忆了陈望道在民盟工作的经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陈望道性格中的淡泊、温润、倔强及其闪耀的人性光辉,概括了陈望道留下的宝贵制度、精神财富,阐发对今天民主党派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黄春锋梳理了北大红楼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介绍了纪念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举办主题展览、学术研讨活动、青年志愿活动、读书会等讲好北大红楼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实践。

主旨报告结束后,各与会嘉宾围绕陈望道作为中共创建的“三老”之一带“三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尊自信、陈望道与邵力子的关系、陈望道的新闻教育思想等话题补充史料、自由交流。

下午的讨论分为三个版块。“党史视野”版块由《思想理论战线》主编张明之主持。中共唐山市路北区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高金山回顾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轨迹,以马克思提出“中华共和国”为开端,指出《共产党宣言》传播的四条代表性路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阳聚焦中共一大前后陈独秀与李汉俊的建党方案之争,阐释中共组织方案的抉择、确定过程,在摸索过程中找到最适合中国的建党路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欣考释了建党前后陈独秀与陈望道的交往情况,认为二人对中国革命的看法虽有分歧,但仍互相扶持。香港城市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诗羽分析了陈望道翻译《日本社会主义同盟底成立》一文的动机,解读陈望道在翻译劳动联合相关文本时反映的自身倾向,及其对日本社会主义同盟采取更激手段的期许。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论述了陈望道与五四运动的紧密联系,强调对此论题的再研究有利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运动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引导教育当代青年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焕平通过译文的对比,指出陈译本《共产党宣言》对日译本的修正、补充和创新,阐发了陈译本《共产党宣言》的多样化传播与理论意义。

“修辞和新闻”板块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望道研究院副院长霍四通主持。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开梳理了陈望道在女性问题上深刻的见解,将陈望道性别思想放在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背景下考察,指出了其女性思想在社会、思想、理论层面的批判性。华东政法大学退休教授潘庆云指出,陈望道在《共产党宣言》译本中对喻体和修辞手段的选择,贯彻了其在《修辞学发凡》中的思想,对今天修辞学的研究仍有借鉴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俞驰韬回顾了复旦新闻学习从创建到成熟的历程,从教员队伍情况、师资力量特征等方面探讨了陈望道对复旦新闻教育的贡献。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施晓燕聚焦《文艺研究》,挖掘该刊物出台的背景、基本内容及作用,考述陈望道与鲁迅的交游,阐释其宣传新兴文艺、扩大左翼战线的共同愿景。

“文艺、出版与交友”板块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施晓燕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高维宏以构成主义在中国杂志装帧设计的运用等为例,聚焦鲁迅、陈望道、冯雪峰等人物,考察《列夫》派的“机械艺术”与艺术左翼战线的联系。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刘晓旭聚焦陈望道与左翼文艺,阐释陈望道的左翼文艺理论、做法及实践,以陈望道为线索,深入探析“大众语运动”细节,揭示陈望道引导大众语运动走向左联的过程及动因。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陈丙杰从陈望道藏书中的签名本《民族形式讨论集》出发,深入考察了胡风与陈望道的交往,为左翼文化发展、现代文人交往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史料。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关春巧梳理了陈望道编辑《新青年》《民国日报》《大江月刊》《太白》等的实践,分析其理念和特点,为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思想理论借鉴和指导。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干)校党建理论教研室教员韩菁指出陈望道提出“究明文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中国现代文艺理论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分析了陈望道的文艺观念。

朱鸿召以“有史有论,入情入理,静水流深,守正创新”这十六个字对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有新角度、新视野,与会学者年龄、地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恰如陈望道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们的陈望道研究也需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并结合文献,扎实推进。陈望道温柔敦厚、海纳百川的人格,也值得现代学人学习、思索。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推翻旧政权,在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也需要大量知识分子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现代化的思维做更为彻底的全方位变革,本次研讨会以陈望道为中心做了诸多有益的探讨,期待今后的研讨会能持续推进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研究。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