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古籍拍卖与收藏保护,第三届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作者:杨硕培摄影:陈晓媛 视频: 来源: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11-01

2023年10月26日,第三届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古籍拍卖与古籍保护”。

会议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侯力强主持,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藏书家韦力分别致辞。

复旦大学图书馆书记、常务副馆长侯力强主持会议

陈引驰对百忙中莅临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私人藏书一直是古籍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籍拍卖与公家藏书的重要来源。而古籍拍卖不仅是对高校古籍资源补充的一种有效方式,还在具体实践中锻炼了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对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也是一种有益支撑,对古籍收藏与保护的探讨和交流能为古籍保护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沿的学术成果。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致辞

韦力从藏书史的角度对公藏与私藏的传承与互动、优势与不足作了深刻解读,今年是中国古籍拍卖三十周年,古籍拍卖确立了古籍的定价方式,对促进民间和公藏机构的古籍保护意识具有特殊意义,以“古籍拍卖”为主题的藏书家会议是值得纪念的学术活动。

藏书家韦力先生致辞

研讨会分上、下两场,分别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图书馆副馆长史梅主持。

杨光辉副馆长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上半场由彭震尧、艾俊川、励双杰、龙向洋四位学者作报告,韦力、翁连溪、李晓杰、陈才四位学者作评点。

资深古籍拍卖人彭震尧是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的创始人,是新中国第一代拍卖师代表,从事古籍拍卖工作30年,他以《拍卖是充实国有馆藏品的重要渠道》为题,回顾了中国古籍拍卖的起源、图书拍卖的流程,举例说明图书拍卖对充实国有馆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充实国有藏品的重要途径。如美国翁氏藏书80种542册入藏上海图书馆,日本大仓文库931种28143册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他呼吁相关部门应放开禁止国有馆藏单位通过拍卖公司购买藏品的限制。韦力点评中肯定了拍卖会在修复保护古籍、普及版本知识、充实公有馆藏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拍卖史发展的见证者,他回顾了中国第一场古籍拍卖的时间、第一位拍卖师、起拍价定价等史实。他强调古籍拍卖能够很好地呈现社会对古籍的关注程度。

彭震尧先生作报告

韦力先生点评

藏书家艾俊川的报告题目为《泰和嘉成古籍拍卖所见几个特殊印本》。他指出古籍拍卖在古籍流通、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发掘、汇集、展示、传播功能,提供版本学研究的实物和文本资料。他以泰和嘉成拍卖会所见实物为例,展示如何根据拍品研究版本问题。例如,泰和嘉成202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所拍乾隆年间朱枫《秦汉瓦图记》四卷及补遗一卷是中国第一步研究瓦当的专著,各家图书馆均著录为刻本,实际为由砖版和木版套印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版画研究会副会长翁连溪点评认为,拍品对印刷史研究的重要作用,艾俊川先生通过拍品解决学术问题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特别强调从写印材料入手研究印刷史和版本学相关问题的重要性。

艾俊川先生作报告

翁连溪先生点评

藏书家、作家励双杰被中国古籍善本国际权威沈津先生称为中国民间家谱收藏的魁首,他以《我的藏书生涯与古籍拍卖图录》为题,讲述如何通过古籍拍卖图录增长知识、磨炼眼力。他回忆早期通过购买获得图录,因迷恋家谱进而大量收藏。

励双杰先生作报告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李晓杰作为评点嘉宾,指出民间收藏与官方收藏相得益彰,强调家谱在历史人口地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收藏家与学者更加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古籍保护事业。

李晓杰先生点评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龙向洋对复旦大学馆藏拍卖图录进行了统计分析。他介绍复旦大学馆藏已编目拍卖图录有4000种4500余册,对图录涉及的主题、人物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展示了教学科研与民间收藏间的紧密关系。

龙向洋先生作报告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才评点指出,拍卖图录是研究经济史、拍卖史的重要资料,拍卖图书是非常重要的馆藏资源,但因图录非公开出版物,关注度有待提高。

陈才先生点评

下半场

研讨会下半场由史梅馆长主持,有马小鹤、毕罗、宗旨、沈思佳四位报告人,评点嘉宾分别是柳向春、王亮、吴格、陈俊儒。

史梅馆长主持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马小鹤多年来致力于摩尼教研究,他根据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数种“大洞谈经”完成《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大洞谈经”溯源》一文。他认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洞经音乐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各方重视,但图书馆对洞经经籍的收藏却甚为罕见。他发现“大洞谈经”的核心部分源于六朝的《上清大洞真经》,分析了“大洞谈经”文本及音乐形成、增删、汇编和改编的复杂过程。

马小鹤先生作报告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点评指出,洞经最能反映传统文献的渗透方式,即如何不断改进与修整,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因此,厘清洞经来源、确定迭代过程的难度非常大,而马小鹤老师的研究就是此方面的典范。

 柳向春先生点评

意大利汉学家、广州美术学院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教授主要从事铭刻与写本学、美术文献研究与翻译等领域与研究,他的报告题目为《古籍收藏与书法鉴赏:中古书法作品的流通与保存》。他认为,书法是文本的艺术,中国书法的流传与收藏与图书典籍在性质上和形式上都关联紧密,中国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书写艺术”。书法与档案文书和图书书写的大规模生产挂钩,成为任何古代官员喜爱的艺术。在印刷术普遍流行之前,典籍的撰写复制与美术创作实践紧密相关,两者之间无法明确划分。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亮点评中肯定了毕罗对书目学、目录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提出历代碑刻与人口比例的统计有待完善。

毕罗先生作报告

王亮先生点评

藏书家宗旨以《惠半农<易说>与璜川吴氏<经学丛书>》,梳理了复旦大学著名文献学家王欣夫先生所藏、清代乾隆时期学者惠士奇所著《易说》的版本源流,以及与璜川吴氏《经学丛书》之关系,是利用各家藏书展开版本研究的实例。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吴格教授肯定宗旨在认真钻研藏书的基础上所作的学术探索,指出要研究某部书首先要利用目录学知识,通过遍查目录,注意单刻流传本与丛书本的区别。

宗旨先生作报告

吴格先生点评

浙江桐乡市图书馆馆员沈思佳《<鲍廷博>的立意与写作》报告寓居桐乡的清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校勘学家鲍廷博。通过发掘和利用一些新史料,描述出鲍廷博痴迷于书,立志读书、藏书、刻书、校书,以书为命的一生。鲍廷博勤于购藏,精于校勘,在书籍里磨砺光阴,修炼学识,施展抱负,实现价值,成就了功名,蜕变了身份,完成了自我。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的陈俊儒评点指出,《鲍廷博传》以史为本、以书为本、以人为本,以鲍廷博为中心勾勒出桐乡的文脉昌盛。作为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毕业生,他和沈思佳对老师们一直以来的教诲、关怀和照顾深表谢意,并表示会传承古籍保护精神,为古籍保护事业努力。

沈思佳女史作报告

陈俊儒先生点评

在座谈环节,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上海图书馆原馆长/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名誉院董/复旦校友刘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翔、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蔷对研讨会和古籍保护、古籍拍卖主题作点评。

杨玉良院士发言

吴建中馆长发言

刘冰先生发言

刘蔷女史发言

高翔先生发言

杨光辉作总结发言,感谢与会代表与工作人员,期待下一届藏书家会议集中讨论珂罗版等古籍高仿印刷技艺和版本问题。

出席此次会议的嘉宾尚有香港大学图书馆执行馆长兼冯平山图书馆馆长胡美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杨继东、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东亚部负责人苏诺(Mamtimyn Sunuodula)、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何妍、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楼含松、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张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图书馆馆员郑美玉、甘肃天水博物馆馆员丁薇、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馆员王钊、北京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拍卖师任国辉,复旦大学古籍所石祥教授、图书馆副书记史卫华、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袁玉红、图书馆古籍部眭骏研究馆员以及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师生、校友等70多人出席会议。部分与会代表26日上午还参观了江苏昆山藏书家沈岗的玉山草堂及文海楼。

昆山玉山草堂参观合影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