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从小到大一直享受着成都平原得天独厚的气象条件。青藏高原的侧边界摩擦导致西南涡的形成,为成都带来丰富的水汽资源;秦岭横亘川北,隔离北方的扬沙与寒潮;又有锦江穿城而过,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种种有利的气象条件都使得成都气候宜人,也让我对大气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选择复旦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我了解到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将导致臭氧的生成,造成臭氧污染事件。现如今,臭氧污染已成为我国多数城市的首要大气污染物,是亟待解决的空气污染问题。作为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二的城市,成都的氮氧化物排放不容小觑。
同时,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高温会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加剧臭氧污染程度。
在这两个原因的推动下,我萌生了探究高温对臭氧生成影响的想法,这也是我申请此次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初衷。
项目的申请分为校内遴选、申请书撰写、预面试和正式面试四个环节。在7月13日,我收到院系发布的项目申请通知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书院导师王芃老师。因为距校内遴选只有5天,王老师在当晚就和我熬夜讨论,建议我先写一份约500字的申请书提纲,理清项目的基本框架,之后再充实。
得益于王老师的建议,我迅速确定研究目标“我国近年夏季极端高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凭借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在7月18日顺利通过校内遴选,开始撰写项目申请书。之后,在院系预面试和学校预面试等两场预演中,王老师全程参与。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不是很好,王老师从每一个字的平翘舌、鼻边音开始,耐心为我的语音语调提出建议。我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对正式面试有了信心。
8月24日,我站在合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的正式面试讲台上,在规定的8分钟内完成演讲,其后时长17分钟的交流环节也很顺利。坐在从合肥返校的高铁上,我回味着过去一月有余的时光,感到最终能成功申请,自身努力是重要原因,但同时王老师以及院系、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有重要作用。
申请过程中,王老师经常对我说:“在申请项目时,千万不能被自己99分的努力感动,只有到了100分,甚至到了105分以上,才能有一定的把握。”现在总结心路历程,我认为凭借热爱与学习,可以达到80分的驾轻就熟;如果想达到99分的出类拔萃,靠的是不断查阅相关文献、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如果想要超过100分,则需要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的字斟句酌、磨砻淬砺。
副刊投稿邮箱:
Fudan_medi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