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米沃什在《但是还有书籍》里写下:“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文化没有断过流,书籍始终传承。在这个时代,有谁仍然在守护和延续书籍的记忆?他们在图书馆、古籍教室之间穿梭,觅得一方心灵的净土;他们围坐在汇聚书籍光芒的篝火旁,守护文明的火种……为书奔波,因书而乐。
好在有他们,书籍才能源源传承。
藏书楼的守望者
研一的上半学期,繁重的课业压力、时时变化的疫情新闻让2021级硕士生小北(化名)变得焦虑不安,他迫切地需要给自己“降速”和“冷却”。有一天,他在复旦ehall上看到了“密集书库整理”的助管岗位招募,毫不犹豫地提交了岗位申请——他一直觉得,图书馆是一个别有洞天的所在,或许能让他短暂地沉下心来,克服迷茫而烦乱的思绪。
第一次进入密集书库,映入小北眼帘的是一排排书架,硕大如巨人般伫立在他面前。他顿时有了一种“凡人和伟人”之间的悬殊之感。
不同于开放式书架,密集书架都是由底部的导轨驱动。上岗后,他每天穿梭于书籍之间,摇动着波轮控制书架的移动,归书、取书、码书……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守望者,守护着这块宁静的天地,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在闲下来的时候,小北会把那些借阅率不高、静静躺在高处的书本从架子上取下,仔细地翻阅,透过泛黄的纸张、老旧的折痕和前人的笔迹,他突然想到“其实这些书籍远不如看上去那般岁月静好”,它们有的历经流年,有的躲过战火,有的见证离合,有的曾跨越大半个中国,最后才来到这里,被珍藏和保护起来。“这是书籍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它们得以留存,而我们也有幸读到它们。”
最令他震撼的一幕,是他看到满满一橱窗的《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版本,整齐地码在书架上。从俄国到中国,从外文到中文,背后凝结着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与心血,他感慨道:“这些版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顽强生命力。”
在小北看来,整理书籍的过程是让内心从浮躁变得沉静、从无序变得有序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与外界纷扰隔绝的环境里,他得以整顿心绪,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尽管由于疫情,这份助管工作仅做了几周就无奈中止,但他却认为,正是这段在图书馆的“修行”之旅治愈了他,让他在封闭的日子里变得更平和而坚定。
书籍给予价值和认同
在竞争和社交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图书管理员似乎成为了“主流”道路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得到社交媒体的诸多关注。
2021级硕士生南瓜(化名)目前就读于文献信息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方向。
本科时,南瓜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当初选择来到这也无非是不想白白浪费高分。直到大三,被就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她机缘巧合来到了图书馆,原本只是“自习室”的图书馆在那天成为点悟她的得道高僧。
那天,她在外国文学区逛了很久,借了一排黑塞的书,一路顺着看下去,浑身战栗,全然入迷。“我突然觉得,随时能来到图书馆借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冥冥天定,她与图书馆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葛兆光先生曾说:“且借纸遁。”图书馆,在南瓜最迷茫无助的至暗时刻接纳了她,就像一处宁静的避风港,最大限度地熨平了她的焦灼与不安。
如果不是这次与图书馆种下的缘分,在毕业后居家办公,被DDL、OKR、KPI推着走的时刻,南瓜也不会拥有裸辞、重新考研的勇气:“如果未来能够在图书馆工作的话——我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有它的非常无趣的部分,但是在这里,我会找到某种社会价值和自我认同。”
在告诉父母这个决定后,南瓜当天就递交了辞呈——她深知,这意味着一切过往皆成序章,重新与未知作战,但她仍选择站在世俗所规范的人生之外,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份勇气来得很晚,但也不算太迟”。
妙手回春的故纸医生
一人,一桌,一块补书板,一支毛笔,一瓶浆糊,一根挑针……这是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2021级图书情报硕士生吴予晨的“手术台”。
她形容古籍修复员为医生:“医生负责让昏迷的病人苏醒,我们则负责将沉睡的古籍唤醒,重新赋予其生命力。”医生要在诊断后给病人开具体的药方,他们也首先要把脉,通过望闻问切了解古籍的版本、纸张和用墨情况,待全面了解情况、制定修复方案后,才进入“治病”的阶段。
“从暗暗喜欢到如愿守护。”吴晨予这样概括自己选择专业的初衷,“我大一在参观图书馆各个部门的过程中,恰好看到古籍部老师在修书,瞬间被他这种悠闲自得的工作方式吸引了。”她认为,古书凝结着前人的思想结晶,修复和还原它们的过程就是守护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在岁月的洪流中修修补补,她在延续古籍的“生命”上找到了历史的使命感。
但修复的过程远没有看上去那样“悠闲自得”。目前吴予晨面对最困难的挑战是修复一张破到千疮百孔的书页。一整天她独自在光华楼西主楼16楼的空教室,从早上9点开始,除了吃饭就一直忙碌于修补书页,直到晚上10点。
“我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老师说的,这是一项并不轻松、甚至挺枯燥的一个工作,也是需要我们真正甘愿坐冷板凳、沉下心来做的一个工作。”
冷板凳上也不乏别样景致和惊喜。前段时间,吴予晨在修一本诗集,发现作者是清末与帝师陈宝琛齐名的藏书家龚易图,又正好与她同为福州老乡,亲切感顿时扑面而来。在溯源版本的过程中,一块牌记留存着古籍刊刻年代的记忆,一枚藏书印诉说着它的修复史,她逐渐拼凑起这位素昧平生的老乡的人生,以及这本古籍飘零辗转的一生。吴予晨觉得,看着他的诗集,仿佛彼时他在桌前作诗的身影又一次显现,就像一场跨越百年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