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攻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邵志敏、研究员江一舟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终于发布消息,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约7成的腔面型乳腺癌,有望获得“分型而治”,疗效进一步获得提升。邵志敏和江一舟领衔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最大的腔面型乳腺癌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提出“复旦腔面四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该项重要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本文的共同一作分别为金希、周逸凡、马丁、赵珅、林偲进,通讯作者为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研究员。
邵志敏团队首先根据腔面型乳腺癌各亚型的特点,提出了“腔面型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研究团队发现,“免疫调节型”亚型富含免疫细胞,提示这类肿瘤可以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增殖型”亚型细胞周期通路高表达、DNA损伤修复缺陷,提示该类患者可以采用CDK4/6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治疗;而“RTK驱动型”的特点是RTK及其通路的显著表达,提示该类患者可以考虑采用RTK通路抑制剂治疗。
研究团队随后收集整理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国内多个医院上千例腔面型乳腺癌用药和疗效的真实世界数据,证实了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可以很好地预测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团队同时前瞻性收集了不同分型腔面型乳腺癌的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PDO)并开展大规模药敏检测,进一步证实了“分型精准”策略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邵志敏带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启动了多项针对腔面型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临床试验,在进一步验证“分型精准”策略的同时尽快使研究成果服务于患者。针对早期和局部晚期患者,团队设计了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指导下的精准新辅助治疗平台型临床研究(FASCINATE-N),旨在探索精准治疗下最快缩小肿瘤的方案,为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提供手术机会。针对晚期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团队则面向不同亚型设计了多个临床试验,如ENIGMA临床试验专注于“免疫调节型”,旨在为晚期患者提供更合适、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邵志敏及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多维大数据的腔面型乳腺癌分类标准,为这群患者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临床实践了新的方向。“分型精准”的治疗策略也有望引领乳腺癌诊疗模式继手术治疗、全身治疗和分型治疗后的又一次变革,为更多乳腺癌患者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