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教育国际交流成就与未来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10-27

2023年10月26日,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当天下午,“一带一路”十周年:教育国际交流成就与未来研讨会举行。此次研讨会是本届年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内外院校、相关教育企业近200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以“‘一带一路’十周年:教育国际交流成就与未来”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东南亚、南亚、北非地区的教育专家和青年代表,以及国内优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部门、“走出去”企业等专家代表发言研讨。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研究部副主任李阳发布《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状况调查报告》摘要,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最新发展情况。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校长、“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副理事长叶银忠,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副理事长张宝钧,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姚发明,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刘宏,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孙青峰,中国摩洛哥友好协会秘书长托马,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澜沧江—湄公河青年交流合作中心副秘书长张励,山东高速路桥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石祥玉,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优秀留学生代表、深圳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特聘副研究员沙德分别进行主旨发言。“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主持会议。

安延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十年以来蓬勃发展,在促进民心相通,深化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连心桥”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推进国际教育合作的互联互通互助互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师生交流,在下一个金色十年开启之际,为民心相通铺路架桥,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陈志敏在致辞中指出,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新路径,大大提升了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推动下,2019年成立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至今已经吸引了近两百家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发挥了智库和服务的功能。站在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他提议,各教育单位要深化教育科研合作、推动职教合作、强化智库研究、重视青年交流。

李阳发布《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状况调查报告》摘要,就开展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状况调查的重要性、调查设计以及内容作了简要介绍,总体分析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对外开放战略、发展保障机制、教师、学生、专业课程、涉外办学、学术交流、人文交流与特色发展八个方面的发展态势,以及高校对外开放显示出地域差异等问题,并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对外开放工作提出了思考与对策。

主旨演讲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总结和交流,分享了院校合作办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青年交流等方面的各项实践经验和案例成果,探讨教育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叶银忠介绍了职业教育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突出贡献。依托专业、课程、实训以及教师队伍等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抓住职教标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四项关键要素,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围绕着服务国家和上海对外开放作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中心主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构建起了上海“一带一路”建设技术学院、海外分校和“中文+职业技能”海外培训基地。在将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还将深耕产教融合,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张宝钧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在语言教育、人才培养、国际校区建设、校际合作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依托独特的优势,与国内众多高校开展了涵盖文理工等学科的“中文+职业”培训,参与建设健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助力推进中华文明走出去。张宝钧提出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语言力量。

姚发明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大实施国际化战略力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共同构建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共同制定铁路教育的国际标准,共同开展铁路国际人才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和搭建开放共享的育人平台,为“铁路走出去,教育要先行”,努力讲好“西南交大”故事。在金色十年的关键节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指针,西南交通大学未来还将打造并扩大“天佑铁道学院”品牌,加大与铁路“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培训。

刘宏分享了南洋理工大学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规模大、涵盖面积广、投资和合作项目多、影响力深远、机遇与挑战并存等特征,强调“一带一路”需要国际化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并从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方面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具体实践。

孙青峰分享了杭州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的宝贵经验。杭州在教育领域系统谋划,为推动教育国际化连续出台一系列行动计划,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支持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办学、协调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规范高中中外办学项目管理、实施留学杭州工程等。他指出,杭州的教育开放是一个持续发力的过程,还要进一步加快步伐,深化“一带一路”的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杭州教育开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托马回顾了“一带一路”十年来在非洲以及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并以摩洛哥和瑞士为例,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校际合作在语言教育、技能教育、文化传承、扩大就业、提升经济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他还建议整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更高效的国家互通、领域交流与文化传播。

张励分享了“心联通”下澜湄青年交流合作的实践经验、内容创新与未来发展。他认为,在迎来“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背景下,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将继续以“一项赛事+一个平台”为初心,并不断通过既有品牌项目的深化发展和新品牌项目的创新设计,形成“澜湄青年交流合作招牌系列”,为六国青年交流合作注入绵延而有力的音符,为推动澜湄合作机制提质升级与“一带一路”的“心联通”,谱写新的乐章。

石祥玉提出探索企校国际合作多元新模式,打造“一带一路”产教融合新样板的倡议,从发展趋势、市场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国际工程市场的现状,从工程特点、社会评价、成功经验、风险提示等方面介绍了中企的海外代表项目。最后从搭建平台的标准和对接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提出对企校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探讨与展望。

沙德分享了自身在华留学以及在华工作的故事。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沙德介绍自己选择留在中国、加入深圳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不仅是出于科研的考量,更是为了推进巴基斯坦的发展以及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他从自身研究出发,希望能推动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研究合作,与政府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探索商务化的研究方式,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发展。

陈玉刚在闭幕总结发言中指出,从各位嘉宾分享的生动故事和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成果正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也让我们对未来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更加充满了信心。

“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云展览在会上揭幕。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支持下,云展览项目由“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和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组织征集,全国多家教育单位申报参展。申报材料涵盖了各申报单位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教育交流方面的各项经验做法和优秀成果,包括人才培养、区域合作、联盟建设、校企合作、海外办学等领域。本次展出了首批32家参展单位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案例,通过移动数字化展览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对中国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单位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做法和特色成果进行了展示,旨在促进院校间学习典型、分享经验、全面进步,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蓬勃发展。据悉,云展览征集和审核工作仍在进一步进行,后续将持续开放,动态开放观展。

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宣传片:《...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