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宗侨教授诞辰110周年!他的著作曾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

作者:赵天润、姚舟怡等摄影:钱金铭、新闻学院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10-25

“经历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九死一生,如果下辈子还有机会,您还愿意做一名战地记者吗?”一位记者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舒宗侨。

他说:“当然要做,而且希望是终生职业!”

10月24日,“抗战烽烟中的记者,复旦讲台上的名师”纪念舒宗侨教授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同天,纪念主题展也同步开展。

展览以舒宗侨的生平为中心,精选近百张珍贵影像资料、多封书信手稿,通过挖掘史料及背后的故事,多角度立体展现舒宗侨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育人理念、思想情感以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贡献与成就,缅怀舒宗侨的新闻人生与家国情怀,弘扬教育家精神。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指导。这也是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的系列活动之一。

做一个记者:生活就是战斗

1932年,舒宗侨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4年后毕业,成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科班出身的记者之一。

1935年秋,时年23岁的舒宗侨担任刚创刊的上海《立报》记者,正式踏入新闻界。那时的舒宗侨与几家外国通讯社和外地报纸保持着联系,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到处奔波采访,通电话、写稿、发电报、写通讯。他却在自传中写道:“有时要到天快亮才回家,但高涨的工作情绪,使我忘却一切疲劳……做一个记者,生活就是战斗,即使牺牲生命也值得。”

在《立报》时期,舒宗桥结识了成舍我、萨空了等我国早期新闻工作名家,及时报道了沈均儒、李公仆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的“七君子事件”。同年,他与顾执中、萨空了、谢六逸、陆诒、沙千里等人一起签署《上海新闻记者为争取言论自由宣言》。

舒宗侨在塔斯社工作时期留影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上海战局的变化,舒宗侨的工作从《立报》转到苏联塔斯社。据他回忆,当时塔斯社在中国有一个记者站,他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先是在上海,后来退到南京,然后又到了武汉。到了武汉后,日本军队打过来,舒宗侨随着塔斯社一起退到了重庆。

辗转中,舒宗侨采写大量反映抗日战争实况的报道,并拍下大量照片。徐州会战前夕,舒宗侨就曾赶赴前线进行采访报道。在武汉期间,舒宗侨与范长江等人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积极参加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专轮“新升隆”号撤退时被炸

1938年10月,舒宗侨搭乘新华日报社的专轮“新升隆”号前往重庆,途中专轮被日机炸毁,50多人牺牲。舒宗侨幸免于难,他怀着满腔悲愤去长沙,取道成都至西康,最后来到重庆,“在父亲1938年的日记本里,他用红色墨水钢笔记下这令他惊心动魄、终生难忘的一天。平安抵达长沙后就迅速将日军暴行公布于媒体”,女儿舒似茵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舒宗侨曾追忆抗战时期的工作,那时报馆的排字房设在山洞里,空袭时编辑需要在山洞或防空洞里工作,一遇上断电,洞内就漆黑一片。他任《扫荡报》编辑主任时,编好稿就到防空洞里的排字房看拼板和大样。编辑们本将白天当作睡觉休息的时间,不一会儿,外面就挂起红球,发出呜呜的警报声,吵得他们无法睡下去,不得不往防空洞里跑。

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舒宗侨采访许多名人,为当下的人们认识历史、认识历史人物留下珍贵材料。他记载下徐州会战前夕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名言:“现在的军人,就是要找个机会为国家光荣地去死!”这悲壮的誓言也经舒宗侨之笔迅速传遍全国,激励了无数爱国者。

创办《联合画报》:成为“纸弹”的战时宣传品

舒宗侨之子舒达远曾在《不尽情思忆父亲》一文中写道:“他(舒宗侨)把照相机看作是战斗的武器。”

1942年,舒宗侨希望通过运用形象化的摄影、幻灯、画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传播战争信息,提高人们对正义战争的认识。他和美国人温福立等联合中、美、苏三方的当局,在重庆设立“联合国幻灯电影图片社”。考虑到图片和幻灯流传的范围有限,舒宗侨创办《联合画报》。

舒宗侨在重庆《联合画报》工作

自创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三年多里《联合画报》共出版154期,受到大后方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为战时宣传品,《联合画报》的第一面图画版由美国空军作为“纸弹”空投到国内沦陷区,为突破日本实施的信息封锁,传递盟国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消息,激励国民的抗日斗志,挫败日军士气起到重大作用。舒宗侨曾在一次报道中回忆,有一次,安徽某地的日本兵和中国人一道看拾得的《联合画报》上日本被炸的照片,那时日本士兵在地上用手划了一圈,指了指中心,表示日本在包围下已出不去了。

《联合画报》原版

1943年起,同盟国境遇日趋好转,《联合画报》的情绪更高昂,同时中美无线电传真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效率。抗战胜利后,美方以1美元的价格象征性地把《联合画报》的权利出售给舒宗侨。这个转让仪式的见证人是后来成为美国汉学家大学者的费正清。此后,舒宗侨开始以个人名义经营上海《联合画报》。

2005 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复旦大学教授顾铮撰文,高度评价舒宗侨“将‘读图时代’上推六十年”。“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新闻画报的开创者,《联合画报》最大的影响是用照片对日伪军进行攻心战。”他说,“舒宗侨当时的工作,不仅仅是突破新闻封锁传递真相,而且是以摄影的方式与敌方展开的艰苦宣传战。这样开创性的工作,就其性质而言,成就了中国现代传播学、尤其是视觉传播学的最早一批实际成果。”

编著画史: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

舒宗侨说:“新闻摄影是历史的眼睛”。

为了让世人了解和认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人民英勇奋斗的业绩,舒宗侨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在战后迅速将大量的图文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946年至1949年,舒宗侨陆续编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合编)、《二次大战照片精华》(与魏守忠合编)、《学生解放运动画史》等画册。

搜索前进的解放军(舒宗侨拍摄)

对此舒宗侨曾解释道:“胜利前我就开始了准备,从重庆到上海,我带的东西只是照片、图片、资料和部分文稿,因为这几本画册可以成为战争的真实记录、人类浩劫的见证。”

舒似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再版序言中提到,“父亲回上海的第一要事,是忙着跑旧货摊。搜罗丢弃或卖出的旧书刊、画册,每次抱回一大堆,和找其中有价值的图片,如日本天皇向日本国会宣读投降诏书的照片,从各国驻上海的新闻通讯社寻求大战的照片,并以重金向美联社订购得到纳粹战犯戈林等二十余人被判绞刑后的留影。”

上海市民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 (舒宗侨拍摄)

为了忠实于历史,在编著画史前,舒宗侨还专门去了上海思南路中国共产党在沪办事处,征集两百多张从延安辗转送来的有关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其中不少是著名革命摄影家沙飞、石少华拍摄。

1946年9月,在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出版,收录新闻照片千余幅,其中表现中国八路军、新四军与军民联合抗战的照片80余幅。书甫一面世即告售罄,数次再版。在书名扉页背后,舒宗侨写下:“纪念在大战中牺牲的无名英雄,纪念在战火中失去的母亲”。

1947年舒宗侨又同曹聚仁先生合作,出版《中国抗战画史》,收入1167幅新闻照片。这是一部对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客观、真实而又非常及时的记录。

舒宗侨与其著作合影

舒宗侨曾在书中请求阅者不要以看普通图书或电影杂志的心情来看这些镜头。“这里一幅照片的出现,也许是已经付出成千成万人的生命来作代价,它代表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暴力的决斗,呈现着历史所遗留下的必然路径。”

1948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在上海审讯日本战犯冈村宁次时,审判长面前放着两部红色封面的画史,这两本画史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中国抗战画史》,成为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

在教学一线:“中国新闻教育界最年长的教授”

“我的父亲就是一部‘活’的复旦史、复旦新闻学院史 ”,提及父亲时,女儿舒似槿在座谈会上这样说。

陈望道先生和新闻系师生合影于其题名的新闻馆前,前排左一为舒宗侨

1942年,应陈望道先生之邀,舒宗侨开始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主讲《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上海临近解放时,反动派疯狂逮捕爱国人士和进步师生。复旦地下党组织十分关心陈望道的安全。1949年3月,在舒宗侨的帮助下,陈望道几经转移,暂住到了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257号乙的叶波澄先生家中,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解放后,舒宗侨在新闻系新设《外国新闻事业》一课,介绍外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与当下新闻事业最新发展,这也是解放后各高校新闻专业从未有过的课程。与此同时,舒宗侨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建立新闻摄影教研组及实验暗房,并担任《世界新闻事业》季刊主编和《新闻大学》编委。

一直到1986年退休前,舒宗侨始终活跃在教学和育人的一线,不少学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界的栋梁之材,他也被圈内人士尊称为中国新闻教育界最年长的教授之一。

“很多新闻学院的院史,我是在舒老的课堂上了解的”,多年以后,当新闻学院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黄瑚留校任教时,他才知道,在自己本科时期曾上过的《外国新闻事业》课程开课前的暑假,已经年近70的舒老,自掏腰包到北京新华社总社等单位收集国外通讯社等新闻机构的最新资料,用于充实课程讲义,而这也是舒宗侨为本科生上的最后一门课。

“当年有个传统,每学期开课前,老师都会到学生寝室坐坐,熟悉学生、介绍课程情况。”几十年过去了,黄瑚已经不记得舒老说过什么,只是老师亲切和蔼的态度依然清晰,“知道我是课代表后,舒老主动伸出手,要和我握手,这是我没想到,”黄瑚说。

《外国新闻事业》课程教学任务书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媒体阅评组成员、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原党委书记方颂先也曾上过这门课,“舒老一直告诉我们新闻记者要睁眼看世界,他当时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新闻事业,不仅是欧美,也包括拉丁美洲、非洲等等。我拥有对各个国家的新闻事业的认识,都是舒老教给我的。”

后来,方颂先曾跟随舒老攻读图像传播方向的研究生,那时,图像传播这一概念还未被人熟知。读书期间,学院曾派他到美国进修一年,当得知学生即将启程赴美时,舒宗侨叮嘱方颂先一定要多收集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历史和最新发展的一手资料。到了美国后,方颂先专门到图书馆拍摄了一些相关史料,并写信寄回给舒宗侨用于教学和资料保存。最后,在舒宗侨的指导下,他也写成毕业论文《图像传播的特征》,也是当年最早详细阐述图像传播概念的论文。

说起这位导师对摄影的热爱和独特的仪式感,有一件趣事方颂先一直记得,“那时毕业流行写纪念册,舒老会结合每个同学的特点,为他们送上寄语,特别的是,他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写下,‘舒宗侨,年方七十一’”。

舒宗侨与研究生陈梁和陶丽娟

“后来他也一直拍照,跟我说,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走到哪拍到哪”, 方颂先说。76岁时,这位高龄的老摄影家还带领他的几位研究生攀登海拔四千米的川西高原,辅导拍摄。

1992年,舒宗侨获得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并在转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2001年又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授予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24日-11月8日

展览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办公楼2楼回廊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