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项科技成果亮相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作者:张校毓 李昂 郑恺宁 葛近文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0-17


919日,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87所国内外参展高校携815项高科技项目亮相。

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9个项目参展,涵盖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复旦人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担当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项目一举斩获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该奖项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10项。

让冠心病患者告别“金属心”

与传统的金属支架不同,一种全新的心脏支架正在造福更多冠心病患者:植入人体3-4个月后,病变血管结构基本固定不再需要支撑;植入1年后,支架开始逐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2-4年内,支架被人体自然代谢吸收,使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自然状态,最终病变血管完全修复。

这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与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潜心15年攻关推出的首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Xinsorb

Xinsorb采用完全可降解聚乳酸(PLLA)作为支架基体材料,在血管完成重构后为机体吸收代谢,避免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体内带来的远期风险,解除了金属牢笼对血管舒张收缩功能的限制。在冠心病日益年轻化的背景下,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冠脉介入治疗第四次革命”。

助力智能传感器变革

复旦大学化学系邓勇辉团队在新型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研发过程中,提出了多种有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与无机前驱物的协同共组装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策略,创制了一系列新型功能介孔半导体材料,深入开展了这类材料在智能气敏传感、绿色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团队原创性提出的超灵敏、高活性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合成技术已能够满足批量化传感器器件的开发和制备,目前已经开发了14种新一代超灵敏智能气体传感器原型机,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个性化智能制鞋技术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齐立哲团队研发出模块化可重构柔性机器人生产线。柔性机器人生产线的最大优势可归纳为四个“柔性”——生产过程柔性、产能柔性、工艺柔性和布局柔性。机器人能够自适应布料、版型、尺码和周边环境的变化,模仿人手进行精准抓取。“模块化”设计和“可重构”算法能根据企业不同产能需求,对模块进行增减。生产线还能根据个性化需求,从工艺库中调出相应模块,快速重组成一条新的机器人生产线,并适应场地要求。

制备特种光纤器件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海量数据及业务上云等趋势陆续涌现,因此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肖力敏课题组制备出特种光纤器件。据介绍,多芯光纤扇入扇出器设计简洁,无需使用价格昂贵桥纤或其他中间波导器件,性价比优势大,具有低损耗、低串扰的特点,也是多芯光纤应用中的必备光连接器件。该耦合器件一端为多芯光纤,另一端为对应芯数的多根常规单模光纤进行互连。团队通过对多芯光纤进行新型反向拉锥制备,使纤芯直径、纤芯间距均增大,可同时提升耦合效率和有效抑制光纤耦合时芯间串扰,在可降低对准精度要求的同时,增加光连接机械强度和长期使用的稳定性。

实现乳腺癌筛查上门做

西藏高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周世崇提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小的仪器,前往日喀则市的一家县医院给当地医生开展乳腺超声筛查的培训。过去,超声筛查技术普及并不容易,但有了他手上的这台仪器,经过简单操作培训,普通的医疗从业人员也可开展筛查,实现一小时扫查15人左右,准确率超过90%

这款便携式智能超声辅助诊断仪包括一块500*500*20mm的显示屏和一只超声探头,是国内首个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动态超声实现智能化肿瘤筛查及诊断的便携式超声设备。目前,仪器已获批国家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累积在全国8个省市开展乳腺筛查超过10万人次。

研发手部外骨骼系统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的新型人工智能手部外骨骼系统,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偏瘫患者的困境。据了解,人工智能手部外骨骼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徐文东团队2018年提出的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治疗一侧脑损伤导致的对侧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策略。这一理论采取了绕开患侧大脑半球,通过健侧大脑半球支配双侧上肢的思路,并在后期研究中实现了诱发健侧大脑形成两个独立的新功能区的成果,从而达成了偏瘫患者患侧上肢自由运动、两侧上肢运动互不干扰的治疗效果。

1294复旦-5.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