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第十六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作者:吴妍摄影:张怀艺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23-10-13

2023年10月10至13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第十六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市召开。

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办,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人类学学会考古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以及多个考古文博机构的3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参加盛会。

10月11日上午,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2 吴文政报告厅举行。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处处长胡传耸、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昌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复旦大学教授胡耀武、上海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舒晟岚、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万春、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王久存等参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王久存代表校长金力回顾了复旦大学和科技考古的结缘过程,介绍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他表示,学校致力于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考古新战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重要前瞻性学科布局,衷心祝愿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胡传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科技考古业已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发展的方向,被列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当前,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迅速、成果丰硕,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深化多学科合作和科技支撑,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赓续历史文脉。

王昌燧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现今中国科技考古在方法论上的多元发展,并强调要时刻牢记国家重大需求的责任,为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不懈努力。

胡耀武代为宣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贺信。贺信强调,科技考古不仅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研究方向。夏鼐先生今年再版的专著《考古学与科技史》仍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期待科技史、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共同做好中华文明传承。

王明辉代为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的贺信。陈星灿指出,科技考古学者的研究为深化考古学研究的价值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今后继续在国内和国际上讲好中国考古故事,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有效推动科技考古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

王久存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人类学学会在2021年特别设立“考古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从一个侧面推动科技考古研究。近些年来,考古人类学在古DNA、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皆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进展。目前,复旦大学正致力于推动作为一级学科的人类学建设,相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考古人类学必将得到迅猛发展。

本次会议为期四天,多位学者将通过主旨报告和分会报告形式,集中展示我国学者在考古年代学、地域考古(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冶金考古与陶瓷考古、环境考古与数字考古、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做好中华文明的价值阐释,为推动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的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复旦大学多语种校歌发布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