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扬式”好老师】雷群英:“讲台下的学生们就是医学的未来”

作者:王靖扬摄影: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10-12

“抱歉,要辛苦你稍等。”采访当天,学校融媒体中心记者提早到了会议室,雷群英有些不好意思地匆匆解释后,又立即回到办公室处理工作。

自2006年回国后,忙,就成为了雷群英的生活状态。

在其后的采访中,她依然以师者的耐心,花费近一个小时,用最朴素的语言向一个“门外汉”清楚解释了肿瘤代谢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作为今年的“钟扬式”好老师获得者,被问及如何在教学、科研和学院管理之间平衡精力时,她思考了片刻。

“有科学家的精神,更要有教育家的情怀”

“说实话,大部分时候感受不到老师忙。”生物医学研究院2019级直博生李凯悦说,“她从不会因为忙而减少和我们的交流。”

雷群英团队合影

雷群英的团队有20多人,其中博士生占到了一半。实验室每周的组会雷打不动,“学生的培养应更关注全过程培养。实验室倡导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组会自由热烈讨论在自然而然中启迪了学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家精神”。

此外,她要求学生每周将研究进展和问题整理成报告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以便利用碎片时间回复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这样就算在地铁上也可以解答。”

“老师备课总是很充分,对内容的理解很扎实,讲述也很清楚。”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2021级本科生陈俊霖说。大二上学期他修读了“人体分子与细胞”课程,雷群英负责酶相关知识的讲解,“雷老师也鼓励我们参加课外的学术论坛,了解更加多元化的视角。”

雷群英在课堂上

对雷群英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即使再忙,她也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十余年的研究经历,让她能更精准地把握“哪些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更重要,哪些可能是知识盲区,哪些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的前沿议题”。

在备课过程中,她也能借机接触到更多更广的教材。在她看来, “肿瘤代谢是个很大的领域,对同一个议题同一篇论文,每次回看的理解都可能不同。有时将思维跳脱出既有的研究领域,会让‘窗户开得更大’,发现新的研究机遇”。

雷群英与本科生在一起

作为院长,雷群英也将“教学科研一体两面”的理念融入基础医学院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我希望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有科学家的精神,更要有教育家的情怀。”

为此,她主持制定了“优秀人才计划”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并修订“基础医学院优秀奖励计划”,奖励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坚持探索教育创新的教师。在引进海内外科研人才的同时,她也鼓励这些青年人到隶属教研室备课上课。“讲台下的学生们就是医学的未来,今天教育的成功,就是下一代医学科学家的成功。”

“就科学论科学,不会给学生设限”

在雷群英的实验室里,每个人的研究都是公开透明的。

每周的组会上,团队成员会轮流介绍自己的科研进展和实验方法,分享自己学业或生活上的困惑。当涉及一些关键性实验时,雷群英会鼓励学生与其它实验室加强合作。

“老师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留给我们充分的自由。”附属肿瘤医院2020级博士生曹思怡说,“就科学论科学,不会给我们设限。”

2023年5月,当时就读大二的陈俊霖准备申请北京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暑期访学。“因为专业相关,向雷老师申请了推荐信,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第一次申请,陈俊霖尚不熟悉推荐信的要求,雷群英一再修改,并向他指出两封推荐信之间应当有更紧密的关联性。“这些意见给我后来的成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帮助。”

自归国以来,雷群英聚焦的肿瘤代谢领域一直是国际前沿,从事科研工作,“要有原创性、也要契合人民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有现实意义”,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对学生的期待。“拿着国家级项目,要引领学生们迎难而上去做有挑战性的东西。”她说。

“‘你适合做什么?’这是雷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基础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马齐襄经常协助雷群英指导同组的低年级研究生,在他的记忆中,雷群英总是“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对生物医学研究院2020级直博生沈院而言,导师的高要求,体现在她对实验试剂浓度的严苛。“她总强调只有在生理浓度的一定倍数区间内,实验效果显著才有意义。”

为何如此严苛?回答这个问题时,雷群英指了指身旁基础医学院院标,“我们做的是医学相关课题,是为了治病救人,用一个极端不现实的实验环境做出来的结果,即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她说。

“做人做事要有大视野”

“老师常嘱咐我们要懂得感恩,无论合作还是交流,在成果中一定要体现他人的贡献。”李凯悦说。

雷群英的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四十多年前,每年逢年过节,她的学生经常回来探望。“那时交通还很闭塞,他们每次回来,妈妈都会准备得很周到,她的学生们读书,走出去,把外面的精彩世界带了回来,说给我们听。”这番童年往事,建立起她对师生关系的最初印象。

教授、科学家、院长……雷群英的头衔有很多,她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呼她为老师。“‘老师’是对真善美的守望,是一个充满爱的称谓。”她说。

从2013年开始,李金涛便在雷群英团队攻读博士。如今已是青年研究员的他始终将雷老师的教诲记在心里:做人做事要有大视野。

在雷群英看来,培养学生,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基础医学院,不止要做复旦的基础医学,更要做中国的基础医学。”

面对学生毕业后的去留,她从不介怀,她支持学生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平台上磨砺自己。

雷群英与毕业生

针对本科生,她倡导建立导师轮换制度,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到至少三个课题组尝试不同的研究领域,很快相关举措就会出台;每年夏令营,她会支持兄弟高校前来基础医学院宣讲,让每位学生找到他感兴趣的舞台;她于2022年在学院专门开设了科学人文论坛《科学的背后》,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述他们的发现是如何诞生的,讲述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精神。“真正的科学,背后的故事远比发现本身令人激励,对年轻人有更大的激励意义!”

“毕业前,雷老师会和学生聊对未来的规划,无论选择去哪里,她都会很认真地写推荐信。”李金涛回忆,“她就是这样的人。不计较,一切为了学生着想。”

制图:段瑞怀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