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复旦上医策划推出“暖心·为人群服务”系列报道,为你呈现一组上医人的暖心故事。复旦上医人用一个个暖心的举动诉说着医学的脉脉温情,诠释着“为人群服务”的初心使命。
近日,经历了近5个小时的采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白衣天使——小林(化名)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生命种子”将被装入医疗箱,以最快速度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小林也成为了上海自1996年来配型成功完成捐献的第594例,中山医院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3岁男护士,四年献血25次
1999年出生的小林是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今年刚入职的护士。从2019年开始,他便长期坚持无偿献血。从每半年一次的捐献全血,到坚持每两周一次捐献成分血,四年间献血共计25次。
2021年在学校看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征募后,小林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今年8月,他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与一位病人初配成功后,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同意捐献,随后积极配合完成了高分辨配型和体检。
小林的父母起初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他们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健康。因此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前,小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以往成功案例来劝说父母:“对健康人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既没有痛苦,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对血液病患者来说,却是重获生命和健康的希望。如果生病的是我,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救我,你们希望那个人怎么做?”
“我要握住他的手,带他离开死亡。”
进入中山医院成为一名重症护士后,小林经常需要经历生死的博弈,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位患者。他表示,学医救人是自己从小的理想,但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更直接的、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别人,更加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小林深知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极低,能够配型成功不仅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个人在死亡面前挣扎,我是唯一能伸出手,带他离开死亡的人。”
他坦言,自己是一名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寄宿在亲戚家,读书后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很希望有机会回馈社会,将这份爱传递出去。就在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年,他还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
上海成功捐献第594例,中山医院第5例
小林是上海自1996年以来第594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捐献的当天,来自上海市红十字会、徐汇区红十字会、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及中山医院的领导、同仁们对小林进行了表彰和慰问。
近年来,复旦上医有越来越多的师生主动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对于急需造血干细胞治病的血液病患者来说,每多一个志愿者加入,获得匹配的机会就会增加一些,也会多一分重生的希望。
据悉,徐汇区红十字会定期来医学院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入库活动,在2021年10月的入校活动中,就有100多位复旦上医学子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1年1月,肿瘤医院在读博士生王一休同学,曾赴济南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正因为他的这份爱心,一位儿童白血病患者重获生的希望。
2021年底,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博士生周显金成功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约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患者送去了生命的“种子”和希望,让生命在爱的奉献中延续。
捐献造血干细胞由外周血进行采集,形式类似于无偿献血之机采血小板。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无偿献血一样安全、科学、无损健康。只要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志愿者,就可填写《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留取约8毫升血液加入中华骨髓库。如果一直没有得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并非就意味着志愿者就没有贡献,只要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每一天、每一位患者都和志愿者的数据进行检索配型。
为这些服务人群,有爱有情的复旦上医人点赞!